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再次破裂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入院保守治疗期间,症状加重,头部CT显示颅内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65例,其中未使用镇静、镇痛剂53例,入院后收缩压≥140 mmHg有45例,入院48 h后手术58例。53例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尽早尽快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是预防再出血最根本的措施;酌情给予镇静资料、控制性低血压对预防再破裂出血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85例破裂动脉瘤病人,随访时间2-72个月,平均28.1个月,通过书信,电信以及门诊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以询问病人症状,体征为主,重点在于动脉 瘤栓塞后是否再出血。结果4例病人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再出血率为1.4%,其中不全栓塞3例,大动脉瘤2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弹簧圈栓塞后再出血发生率大大降低,再出血主要发生于不全栓塞的动脉瘤和何种较大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性期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例43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Marx或GDC弹簧圈栓塞囊状动脉瘤28个,颅内支架或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1个.水解弹簧圈栓塞不规则动脉瘤3个.双支架技术栓塞梭形动脉瘤1个。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36个,95%闭塞5个,90%闭塞2个。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复发、出血。结论根据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方法治疗,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共44个)破裂动脉瘤病例资料,单纯弹簧圈栓塞37个,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个。结果 44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完全栓塞32个,次全栓塞9个,不全栓塞3个。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53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动脉瘤未处理之前再出血98例(18.3%),其中44例(44.9%)发生在发病初期的6h内,18例(18.3%)发生在第2周,36例(36.8%)发生在14d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再出血患者与未再出血患者在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形状、动脉收缩压、Hunt-Hess分级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初期的6h内是再出血的高峰期,收缩压高于160mmHg、动脉瘤的形状不规则、动脉瘤>10mm且≤15mm、Hunt-Hess分级级别高是动脉瘤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8-01—2012-12收治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01—2012-12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45.4±5.8)岁。本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52个颅内动脉瘤;单发动脉瘤38例,多发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12个,后交通动脉24个,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从 1990年开始对 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男性 4 7例 ,女性 37例。年龄从 31岁到 68岁 ,平均 4 3 2岁。其中二次出血 15例 ,三次出血 4例 ,高血压病史 11例。2 .临床表现 :术前按Hunt分级 :Ⅰ级 2 5例、Ⅱ级 38例、Ⅲ级 12例、Ⅳ级 5例、Ⅴ级 4例。 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 ,患侧动眼神经损伤 12例 ,视神经损伤 5例 ,伴有不同程度瘫痪 2 3例 ,颅内压增高 63例。3.X线情况 :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 ,其中 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 39…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手术治疗的经验。术前按Hunt-Kosnik分类,Ⅱ级30例,Ⅲ级17例,Ⅳ级9例,Ⅴ级1例。按Eisher分类Ⅰ级5例,Ⅱ级27例,Ⅲ级10例,Ⅳ级15例。末次破裂至造影的时间7~50h,平均40h。末次破裂至手术的时间21~72h,平均47h。本组死亡6例,Ⅲ级Ⅳ级各3例。30例Ⅱ级病人全部高质量存活,1例Ⅴ级病人恢复到能从事一般劳动。还就造影和手术时机,手术适应症及技巧,围手术期治疗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期再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对450例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调查。依据术前是否
发生再出血将患者分为无出血组和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法来筛选影响术前再出血
的危险因素。
结果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高达23.56%(106/4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
压(OR 4.221,95%CI 2.969~5.472,P <0.001)、合并脑血管痉挛(OR 2.015,95%CI 1.274~2.756,
P =0.005)、癫痫(OR 3.093,95%CI 1.980~4.206,P <0.001)、DSA检查(OR 1.684,95%CI 1.103~2.265,
P =0.002)、动脉瘤形状不规则(OR 2.465,95%CI 1.887~3.042,P <0.001)、肿瘤直径≥10 mm
(OR 3.046,95%CI 2.060~4.031,P <0.001)、剧烈咳嗽(OR 3.594,95%CI 2.447~4.741,P <0.001)、
情绪异常波动(OR 2.756,95%CI 1.928~3.585,P =0.002)、过早搬动或下床活动(OR 4.226,
95%CI 2.769~5.683,P <0.001)、用力排便(OR 2.451,95%CI 1.810~3.092,P <0.001)、Hunt-Hess分级高
(OR 1.073,95%CI 1.031~1.114,P <0.001)等因素为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后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其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
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术前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出血后急性期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一般资料: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从31岁到57岁,平均43.6岁。12例病人经急诊CT检查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自出血到治疗时间为0~7天。Hum及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4例。 相似文献
13.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004年.我们对3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疗效良好。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0岁。24例为第1次出血,6例曾有SAH史。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2例。7例后交通动脉瘤有动眼神经压迫症状,3例椎-基底动脉瘤有脑干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出血的治疗经验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5例经术中弹簧圈快速填塞止血、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等抢救后好转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出血,致残率、病死率高。病人自身状况、颅内动脉瘤具体情况、介入治疗本身都与病人预后有关,术前做好再出血预案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不同时机手术效果及再出血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尚存在争论,本文拟探讨动脉瘤出血后不同时机手术效果及再出血风险.方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所收治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患者,共303例,采取手术治疗者279例,分为早期手术组(首次出血后3d内手术),中间期手术组(出血后3d~2W内手术),晚期手术组(出血2W后手术),动脉瘤颈夹闭259例,孤立9例,包裹手术11例.近期手术效果以死亡率进行判断,远期恢复效果按术后3月格拉斯哥结果记分(GOS)评价.结果早期手术者手术死亡率较中间期及晚期手术明显降低,远期恢复效果较后两者为佳,中间期及晚期手术者手术死亡率及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异.56例患者入院后发生再出血,早期再出血患者占再出血患者总数的39.3%,中间期再出血患者占33.9%,晚期再出血患者占26.8%,再出血死亡率60.7%.结论脑血管痉挛不应作为考虑手术时机主要因素,为防止后果严重的再出血,除了早期手术外还应做到及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6.
刘旭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4,(2)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产生颅内压增高.颅压增高不仅可发生在出血之初,并且可持续数天,作者报告1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应用甘露醇降压,数分钟内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因而提出一般在开颅手术中惯常使用甘露醇降压并非安全,有一定危险性.患者女性、64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精神错乱入院.入院后经CT扫描及颈动脉造影发现前交通动脉有一22毫米大小之动脉瘤,瘤顶位于右额叶底部,合并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8天作右额开颅手术.在去除骨瓣后发现硬脑膜绷紧,即从静脉输入甘露醇50克.数分钟后、硬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出血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介入治疗的22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后3 d内完成介入治疗,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单支架辅助栓塞10例,“双导管”技术辅助栓塞2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4例,Ⅱ级5例,Ⅲ级3例。无术中破裂出血、血栓事件等。1例大脑后动脉大动脉瘤术后4 d突发呼吸心跳停止死亡;其余21例随访3个月~1年,复查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进行栓塞治疗,创伤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报告在首次出血后26小时至41天内发生再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11例。本组大部分病人第一、二次出血均发生在院外,首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25.3日,再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13日,手术时机延误是造成本组病例再出血率高的主要原因。再出血导致2例死亡,1例持久昏迷,使27.3%病人失去手术机会。认为促使病人尽早至专科就诊,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死亡率和病残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
目的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例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开颅手术夹闭4例,栓塞4例,栓塞+手术3例。结果 11例术后随访1周~15个月,平均6.9个月。GOS评分5分5例,4分4例,3分1例,1分1例;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1.8%(GOS评分4~5分)。结论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治疗应为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病因、病变部位与形态、出血程度、个体素质、家属意愿等进行综合考虑,血管内栓塞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均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但高分级破裂动脉瘤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 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 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 100%完全栓塞39个, 80%~90%栓塞3个, 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