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2种不同剂量治疗中心型肺癌引起的气道狭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分别悬挂单列(A组)、双列(B组)125I放射性微粒子,对中心型肺癌气道狭窄进行持续近距离放疗,治疗3个月。结果:22例患者中,A组气道狭窄缓解率为63%,B组气道狭窄缓解率为81%,2组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呼吸道症状和胸痛的缓解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PEF%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治疗癌性气道狭窄有较好疗效,种子源单列或双列排列对气道狭窄缓解率无明显差异,悬挂双列种子源对改善肺功能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CT引导下、PD(处方剂量)=8~10Gy/h植入^125Ⅰ粒子,3d后紫杉醇+DDP静脉化疗,对照组(46例)单纯紫杉醇+DDP静脉化疗,药物剂量与治疗组参考标准相同。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CR,PR,SD,PD)。根据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率100%。治疗组CR4例(9.5%),PR14例(33.3%),SD20例(47.6%),PD4例(9.5%),CR+PR为42.9%;对照组:CR1例(2.2%),PR8例(17.4%),SD22例(47.8%),PD15例(32.6%),CR+PR为19.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125Ⅰ粒子联合化疗具有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短期内降低肿瘤负荷,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问植入^125I粒子治疗老年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30例老年中心型肺癌(鳞状细胞癌),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125I粒子治疗组(15例),采用经皮穿刺组织间^125I粒子植入术,^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为0.8mCi/颗,据TPS计划系统确定粒子放射性总活度和布源。B组为对照组(15例),采用经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灌注的化疗药物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及顺铂。结果:A组总有效率86.67%,B组总有效率53.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治疗后新发生椎体(T12)转移1例;B组病例治疗后新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脑转移1例。结论: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微粒子治疗老年中心型肺癌(鳞状细胞癌)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经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  相似文献   

4.
^125I粒子与放疗分别联合化疗治疗Ⅲb期NSCLC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和外放疗分别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76例Ⅲb期NSCLC患者,观察组37例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NP方案化疗,对照组39例接受外放疗同步NP方案化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4%和56.4%、91.9%和74.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7.6%和66.7%,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0%和10.3%,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发生Ⅲ、Ⅳ度放射性食管炎、Ⅲ、Ⅳ度放射性肺炎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分别为15.4%、10.3%和41.0%,观察组所有病例未出现Ⅲ-Ⅳ放射性肺炎及食管炎,Ⅲ-Ⅳ度白细胞发生率为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线^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低剂量组(C组,植入7.4×10^6Bq粒子1枚)、中剂量组(D组,植入14.8×10^6Bq粒子1枚)和高剂量组(E组,植入29.6×10^6Bq粒子1枚)。第30天检测各组移植瘤体积,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D、E组瘤体积与A组比较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组瘤体积与C组瘤体积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E组之间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植入后30d肿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90.8%、92.1%。结论:^125I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89SrCl2和/或骨膦治疗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89SrCl2和/或骨膦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选择67例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其原发肺癌均有病理诊断,全身骨显像及X线检查证实有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均有中度以上骨痛。其中^89SrCl2治疗组19例,骨膦治疗组28例,^89SrCl2联合骨磷治疗组20例,所有病例均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89SrCl2治疗组和骨膦治疗组骨痛缓解率分别为84.2%和80.4%,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分别为15.7%和10.7%,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7.3%和42.8%,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联合应用^89SrCl2和骨磷治疗组镇痛有效率为90.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联合应用^89SrCl2和骨膦治疗组镇痛有效率为90.0%,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5.0%和80.0%,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89SrCl2和骨膦对肺癌骨转移均有较好的镇痛疗效,联合应用^89SrCl2和骨磷对缓解骨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89SrCl2或骨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开胸手术直视下肿瘤内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16例,观察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术后肺不张缓解率100.0%(16/16),疼痛缓解率87.5%(14/16),术后12、18和24个月生存率93.8%(15/16)、56.3%(9/16)和43.8%(7/16)。其他症状也明显缓解。结论:对于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肺癌患者(主要为ⅢB患者),^125Ⅰ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近距离组织间照射治疗与传统放疗比较具有明显优势:精确的定位,可靠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治疗晚期肺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Egr-1基因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治疗组在瘤体内植入2粒表面放射活性为9.25MBq的BT-125-I型^125I籽源,对照组植入2粒无放射活性的空心籽源。治疗21天,记录小鼠的存活率;处死存活小鼠,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对摘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瘤组织Egr-1基因的表达。结果:治疗2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8.88%和70.5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71.12%。病理检查显示治疗组近粒子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对照组近粒子处可见存活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治疗组caspase-3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1)。RT—PCR结果显示治疗组Egr-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以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癌细胞Egr-1和caspase-3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该系统测定128例肺癌患者,26例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ree—PSA,PSA,β-HCG及HGH)的水平。结果:肺癌组的芯片阳性率为82%(105/128),显著高于肺良性病组(15.38%,4/26)(P〈0.01);肺癌不同分期组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Ⅳ期肺癌组阳性率最高为79.28%(P〈0.01),不同分期之间CA199、CEA以及CA242血清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EA阳性率以腺癌组最高,但与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SE阳性率以小细胞肺癌组最高(P〈0.01);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多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肺癌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及分期、病理类型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铁君  付士波  杨建征  杨艳明 《肿瘤》2007,27(6):493-495
目的:观察放疗与斯普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放疗+斯普林)、单放疗组。观察组放疗开始即行斯普林10mL/d(含25mg多肽)静脉点滴,连续应用4周,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全部患者随访2年以上,随访率100%。结果:(1)观察组与单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6.7%和33.3%(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1.1%和44.4%(P〈0.05)。(2)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放疗组(P〈0.01)。(3)观察组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升高,CD8^+下降(P〉0.05)。单放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下降,CD8^+升高(P〈0.05)。观察组与单放疗组治疗后比较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明显下降(P〈0.01)。结论:放疗与斯普林联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放疗,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自身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何培坤  张仲卫  王桐  李林  高靖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0):1154-1156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Ⅰ粒子源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首先利用实体肿瘤等效材料,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模拟实测了^125Ⅰ粒籽源植入瘤内后,瘤内外剂量分布,并对其剂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临床共对38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125Ⅰ粒子种植,均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实施手术,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实验研究结果确定^125Ⅰ粒子间距为1cm时能够达到治疗量(处方剂量145Gy);本组3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手术后未发生出血、气胸、肺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临床观察6个月,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总缓解率为63.16%,咳嗽、气短、纳差、胸疼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源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患者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后近期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手术切除肿瘤后在瘤区、相应引流血管根部或瘤体内植入不同剂量的放射性粒子^125I。结果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粒子植入组与非粒子植入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粒子植入组患者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非粒子植入组为7.8%(P〉0.05)。粒子植入组患者中,年龄〈60、60~69和≥70岁三组腹部并发症率分别为4.3%、8.6%和30.8%(P〈0.005);有、无并存疾病患者并发症率为25.9%和4.5%(P〈0.005)。结论手术中放射性粒子植入较为安全,但是,高龄和并存疾病可能增加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对于高龄及有并存疾病的患者要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OC-31mRNA在肺癌患者胸水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4例肺癌和4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胸水中MOC-31mRNA的表达,并与常规细胞学诊断进行对比。结果肺癌组胸水中MOC-3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1.9%(68/74),肺良性疾病组胸水中MOC-3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3,P〈0.01):肺癌组胸水中MOC-31mRNA的表达与病理分型无关(P〉0.05);MOC-31mRNA的检测对恶性胸水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P〈0.01),但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C-31mRNA可作为检测肺癌患者胸膜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是判断肺癌患者胸水中是否存在脱落癌细胞和肺癌临床分期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国  谭鹏  奉馨冰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8):1051-1054
目的:观察超分割放疗同时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及毒性反应。方法:69例Ⅲ、Ⅳa期初治NPC患者随机分为超分割放疗+化疗组;超分割放疗组;常规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4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深部X线垂直照射。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分别为80.0%、68.4%和55.0%,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2.4%、52.9%和50.0%.其中化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生存率(70.0%,73.7%,65.0%)。结论: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可提高近期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但未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地转移率,其毒性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I粒子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不同肿瘤来源的骨转移患者的52个病灶行^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观察骨痛缓解情况。路及术后骨转移病灶的影像学变化。结果:^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骨转移灶的止痛有效率为92.5%,其中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缓解率为92.5%;治疗后疼痛分级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部分缓解病灶为12个、稳定32个、进展8个。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组织间永久植入^125I粒子治疗肿瘤转移灶疗效确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严重度较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腔内瘤体内化疗治疗17例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肿瘤学杂志》2007,13(6):456-457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瘤体内化疗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经支气管镜瘤体内化疗加全身静脉化疗17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7例全身静脉化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改善情况、有效率以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胸闷、气短缓解率61.5%,较对照组胸闷、气短缓解率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的缓解率较对照组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58.9%,对照组为11.8%,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为70.6%,对照组29.4%,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纤支镜行瘤体内化疗能改善通气功能,是治疗晚期肺癌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Polo样激酶1(PLK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技术,检测63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PLK1和p53表达水平。另取10例距肺癌5em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PLK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总表达率为79.4%(50/63),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无表达(χ^2=21.65,P〈0.01)。PLK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X2=0.39、1.60,P〉0.05);PLK1表达的阳性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36,P〈0.05),与淋巴结转移的远近无关(χ^2=0.59,P〉0.05);PLK1的表达在Ⅰ、Ⅱ、Ⅲa期肿瘤中差异有显著性(χ^2=6.84,P〈0.05),随着分期的进展,PLK1表达的阳性率也逐渐增高;PLK1的表达与p53蛋白积聚呈显著相关(χ^2=5.99.P〈0.05)。[结论]PLK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与抑癌基因p53的积聚明显相关,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采用放射治疗配合高压氧疗法增敏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42例食管癌术后纵隔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高压氧(HBO)组,放疗组仅行单纯放疗,HBO组采用放疗+HBO疗法。两组均采用加速器常规三野放疗。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5.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5);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85.0%,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采用放射治疗配合高压氧疗法增敏近期效果好于单纯放疗,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疗法(intermittent hormonal therapy,IH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未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而接受治疗满5年的13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间歇性内分泌治疗(A组,46例)、单纯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B组,42例)和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间歇性内分泌治疗(C组,48例)三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无效率、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A组、B组、C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17.39%、16.67%、2.08%,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36.96%、66.67%、87.50%,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73.81%、93.75%。C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距离125I粒子置入联合间歇性内分泌治疗作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可以增加治疗有效率、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和生存率,是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