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在胆囊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2005年4月至2012年11月临床可疑胆囊癌并行18F-FDG PET/CT检查的95例患者, 分析PET/CT显像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研究PET/CT显像在评估胆囊癌预后中的价值。  结果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SUVmax值≤8.5)与B组(SUVmax值> 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66, 1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T/CT分期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值、术前血清CA19-9水平和治疗情况是本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PET/CT分期及肿瘤原发部位的SUVmax值在评估胆囊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能够指导临床尽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 可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血浆 EB病毒游离 DNA检测对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ao SM  Min HQ  Gao JS  Hong MH  Xiao XB  Zhang CQ  Liu XD  Zhang AL  Guo X 《癌症》2003,22(3):302-306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 , 测定血浆中的 EB病毒游离 DNA( EBV-DNA)的拷贝数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病情变化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 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预后监测上的价值, 并进一步与 VCA/IgA、 EA/IgA进行比较.方法:比较鼻咽癌放疗后 30例远处转移患者、 22例局部复发患者、 24例无 瘤生存者血浆中 EBV-DNA、 VCA/IgA、 EA/IgA水平.分别应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血浆 EBV-DNA水平,免疫酶法检测 VCA/IgA、 EA/IgA;前瞻性观察 2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放疗后各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 E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 远处转移组为 135 10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5 525~ 1 003 750 copies/ml) >局部复发组的 20 500(四分线区域 0~ 58 500 copies/ml) > 无瘤生存组的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0 copy/ml), P均 < 0.05. 远处转移组的血浆 EBV-DNA水平高者较多, 当阳性标准为 1 000 000 copies/ml时,诊断远处转移组的敏感性为 27.3%,而诊断局部复发组的敏感性为 0.0%,特异性均为 100.0%.在初诊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 EBV-DNA水平逐渐降低,平均含量分别为 32 05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3 880~ 317 750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14 375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2 940 copies/ml), P均 < 0.05, 而 VCA/IgA、 EA/IgA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血浆 EBV-DNA检测可用于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其价值明显优于 VCA/IgA、 EA/IgA.  相似文献   

3.
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党凡  左传涛  戴嘉中  董孟杰  赵军  林祥通  管一晖 《癌症》2004,23(Z1):1538-1541
背景与目的:既往主要依靠CT、MRI、SPE/CT、PET检查来判断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局部复发、肿瘤残留或全身转移情况,本研究拟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FDG-PET/CT)在判断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NPC均已临床确诊并经放疗后行PET/CT检查,显像时间为放疗后3~36个月,分别观察PET/CT、PET、CT图像,PET以标准摄取值SUV>2.5定为18F-FDG代谢增高.注射18F-FDG 7.4 MBq/kg后30 min后行脑显像,l h后行全身显像,部分患者行2 h延迟显像.结合CT的形态学特征和PET图像表现将38例患者观察结果分4组:(1)局部无复发、全身无转移;(2)局部有复发全身无转移;(3)局部无复发、全身有转移;(4)局部有复发、全身有转移.所有病例的最后诊断依赖于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结果:PET/C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5%,高于单独PET的100%和80%,明显高于单独CT的77.8%和84.2%.结论:PET/CT对NPC放疗后有无局部复发或肿瘤残留及全身转移的综合判断优于单独CT,略优于单独PET,在判断病灶是否为转移灶时,PET/CT的CT影像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对指导临床的诊治具有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许敏  范强 《肿瘤防治研究》2005,32(10):668-669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鼻咽癌放疗后常出现原发灶的复发、早期转移以及放射性损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有文献报道18F-FDG PET显像能准确诊断早期复发、脑放射损伤,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的非常重要的监测手段.笔者分析15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18F-FDG PET显像、CT和MRI的结果,显示了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XRCC4基因突变与鼻咽癌分期及放疗疗效的关系。  方法  选取68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鼻咽肿瘤活检新鲜组织标本,变性高效液相色法检测XRCC4基因突变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生存等临床资料,分析XRCC4基因突变与临床分期、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疾病相关死亡等关系。  结果  27例标本检出XRCC4基因存在第8外显子突变,突变率39.7%(27/68)。全组中位随访98(6~106)个月,XRCC4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与T分期有关,局部晚期患者(T3~T4)的突变率高于早期(T1~T2)(χ2=4.686, P=0.03),突变与N分期、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疾病相关死亡均无相关性。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分别是影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疾病相关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而XRCC4基因突变对生存无影响。  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存在XRCC4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这种突变与鼻咽癌的放疗疗效无关,但与T分期有关,考虑XRCC4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发展的某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5例鼻咽癌PET与同期CT、MRI、骨E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35例鼻咽癌PET与临床和CT、MRI、骨ECT诊断相符31例(88.6%),诊断不符4例(11.4%),其中真阴性2例和假阴性2例,1例ECT疑为多处骨转移,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随访排除了骨转移;1例MRI疑为复发,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病理及随访排除了复发;1例CT诊断肝转移,1例MRI诊断桥脑转移,PET均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PET检测出CT、MRI和E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例(17.1%).结论:18F-FDG PET对鼻咽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CT和MRI;诊断肝、脑转移有假阴性表现,提示PET应结合CT、MRI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对Ⅱ期鼻咽癌远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初诊Ⅱ期鼻咽癌患者10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诱导化疗联合放疗组(放化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14~74)个月。放化组62例,单放组42例。放化组和单放组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总生存率(OS)分别为92.9%和86.9%(P=0.859)、91.9%和97.6%(P=0.253)、94.3%和82.9%(P=0.164)。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放化组中的T2N0、T1N1、T2N1期的DMFS分别为100.0%、100.0%、78.3%(P=0.010);OS分别为100.0%、100.0%、85.2%(P=0.079);LRRFS分别为83.3%、96.9%、89.9%(P=0.393)。  结论  诱导化疗联合放疗未能提高Ⅱ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但T2N1期患者有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可能需要行系统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V-DNA在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中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行EBV-DNA检测的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56例,其中有25例患者为单纯局部复发,27例患者为单纯远处转移,4例患者为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另收集100例目前无复发证据的已治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的表达水平.[结果]56例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中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7.1%(32/56),阳性患者中EBV-DNA中位浓度为3.845×103copies/ml.单纯局部复发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6.0%(14/25),单纯远处转移的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1.8%(14/27),局部复发伴转移的患者中,EBV-DNA阳性率为100.00%(4/4).100例无复发证据的已治鼻咽癌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4.0%(4/100),阳性患者中EBV-DNA中位浓度为1.79× 102copies/ml.[结论]在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中EBV-DNA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其表达水平较高,特异性高,对于EBV-DNA表达阳性且持续升高达≥1.0× 103copies/ml的已治鼻咽癌患者,应高度警惕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疗前PE-CT 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预后的价值。方法 140例疗前行全身或头颈部FDG PET-CT并接受根治性IMRT的Ⅲ~Ⅳb期(UICC/AJCC-6th分期)鼻咽癌病例被纳入研究。分别分析鼻咽原发灶 SUVmax(SUVmax-P)、颈部转移淋巴结 SUVmax(SUVmax-N)与临床各因素和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全组 SUVmax-P中位数为10.4,SUVmax-N为6.2。SUVmax-P与T分期(R=0.279,P=0.001)、SUVmax-N与N分期(R=0.334,P=0.000)均相关。局部复发与无复发患者 SUVmax-P中位数为9.2与10.4(U=560.50,P=0.805),SUVmax-N中位数为4.0与5.0(U=576.00,P=0.908)。远处转移与无转移患者 SUVmax-P中位数为11.9与9.8(U=987.50,P=0.014),SUVmax-N中位数为5.0与5.0(U=1266.00,P=0.348)。与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和 5年总生存(OS)相关最佳截断点 SUVmax-P均为10.2。SUVmax-P≤10.2与>10.2患者 5年DMFS和OS分别为95.5%与69.1%(χ2=15.88,P=0.000)和94.0%与68.4%(χ2=15.56,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 SUVmax-P是 5年DMFS及OS的预后因素(HR=7.87,P=0.001及 HR=5.14,P=0.003)。结论 疗前原发灶FDG SUVmax可能是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和生存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诊断价值与PET/CT检查期间CEA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临床症状、血清CEA水平升高或CT等影像学检查怀疑复发, 并因此行PET/CT检查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75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2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PET/CT显像的诊断价值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EA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差异。   结果  PET/CT对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中CEA阳性组为89.3% (42/47), 阴性组为82.1% (23/28), 两组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EA水平无助于提高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出率, PET/CT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是目前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对肝单发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77例肝单发占位病变患者PET/CT检查资料。在PACS上测量病灶CT值及长、短径。所有图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 应用PETVCAR软件测量病灶及肝脏正常组织的标准化摄取(stan- 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并计算肝脏病灶(T)与正常肝组织(N)的T/N比值。分析比较各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肝单发占位的诊断价值。两连续性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肝原发恶性肿瘤的长、短径均>肝转移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T显像诊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及肝转移瘤的阳性率分别为67.6%、95.2%、98.7%。HCC PET显像的各个代谢指标均小于其他类型肝癌及肝转移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UV诊断ICC及转移瘤的ROC曲线下面积>0.5, 但不同SUV对ICC和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 SUVmax与病灶大小相关(r=0.535, P< 0.001)。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ICC及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 且对两者的诊断效能优于H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PD-L1表达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241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PD-L1表达状态分为阳性和阴性组、高表达和低表达组。Pearson χ2检验比较组间分类变量的差异;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在NSCLC中,PD-L1阳性组SUVmax、TLG均高于阴性组(P<0.05)。PD-L1高表达组SUVmax、MTV、TLG均高于低表达组(P<0.05)。鳞癌PD-L1阳性率、高表达率均高于腺癌(P<0.05)。在腺癌中,PD-L1阳性组、高表达组的SUVmax分别高于阴性组、低表达组(P<0.05),组间MTV、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癌中,代谢参数与PD-L1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NSCLC的腺癌中,SUVmax是PD-L1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也是PD-L1高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在ALK阴性腺癌中,SUVmax均是PD-L1阳性、高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结论   SUVmax能够预测腺癌患者PD-L1的表达状态,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NSCL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 纵隔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N0~N1期)的患者术前纵隔淋巴结FDG摄取水平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后接受手术治疗的N0~N1期NSCLC患者的PET/CT数据、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纵隔淋巴结SUVmax以及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原发病灶SUVmax等分别与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 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P=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原发病灶SUVmax(P=0.001)、是否有术后辅助治疗(P=0.012)对N0~N1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存在预测作用; 多因素分析表明, 只有TNM分期(P=0.017)、原发病灶SUVmax(P=0.027)及纵隔淋巴结SUVmax(P=0.046)是影响本组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30, 2.179及1.962。  结论  对于N0~N1期的NSCLC术后患者,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TNM分期、原发病灶SUVmax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将三者结合起来, 对于指导临床尽早制定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 DNA 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的16例鼻咽癌转移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以PF为主,辅以TP方案。每2个疗程化疗后外周静脉采血并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血浆E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结果  化疗后,EBV DNA下降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基本一致,一致率达80%以上;升高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高度一致,一致率达100%。而EBV DNA始终为0者,或在治疗过程中降为0者,疗效评价与EBV DNA变化不一致。根据疗效分为PR、SD、PD三组,将化疗前后E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进行分析,三组分别为-4.63±2.5、-2.25±2.3、3.23± 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  结论  血浆EBV DNA检测可作为评价鼻咽癌转移患者化疗疗效的一项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联合应用可提高鼻咽癌疗效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肖友平  陈韵彬  潘建基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2):849-852,86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成像对鼻咽癌初诊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对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91例鼻咽癌初诊患者在治疗前一周内行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X线胸片、肝脏超声和99mTc-MDP核素骨扫描,记录每例患者检出的骨、肺、肝转移灶数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几种影像方法各自检出的骨、肺、肝转移灶数目行McNemar's检验,比较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本组研究共检出骨转移者24例,共发现骨转移灶95个,其中WB-MRI和骨扫描分别检出71个和36个,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WB-MRI诊断出肺转移6例,而X线胸片诊断出3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WB-MRI诊断出肝转移6例,而肝脏超声诊断处4例,两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WB-MRI和超声分别检出肝血管瘤12例和24例(P < 0.01),以及肝囊肿34例和16例(P < 0.005)。  结论  WB-MRI在检测鼻咽癌全身远处转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其M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