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萨磊  张婧雯  南征  马立艳  苏建荣  周妍妍 《疾病监测》2022,37(12):1599-1603
  目的  本研究拟确定cAMP 受体蛋白 对嗜水气单胞菌胆汁耐受性的影响。  方法  构建嗜水气单胞菌的luxS、crp的缺失株及crp回补株,通过胆汁生长实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构建株的胆汁耐受性。  结果   嗜水气单胞菌BJ018、BJ018ΔluxS和BJ018Δcrp在LB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基本一致。 10%胆汁LB中,BJ018和缺失株ΔluxS前8 h生长被抑制,后期呈对数快速生长;其缺失株Δcrp生长速度领先于野生株,早期生长未被抑制。 嗜水气单胞菌BJ018Δcrp的回补株早期生长重新被抑制,与野生株BJ018基本一致。 其他两株嗜水气单胞菌BJ017、BJ054及其缺失株Δcrp胆汁生长结果与BJ018、BJ018Δcrp一致。 这些结果提示嗜水气单胞菌CRP影响菌株对胆汁的耐受。   结论  CRP的存在影响嗜水气单胞菌在胆汁中的生长,可能在胆汁耐受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单过硫酸氢钾对水产养殖生物致病菌的抑制和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单过硫酸氢钾对鳗弧菌等6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单过硫酸氢钾对鳗弧菌、铜绿假单胞菌MIC值为25.6 mg/L;对灿烂弧菌的MIC值为6.4 mg/L;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和鱼肠弧菌MIC值为51.2 mg/L。单过硫酸氢钾对鳗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灿烂弧菌MBC值为25.6 mg/L;对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和鱼肠弧菌MBC值为51.2 mg/L。结论单过硫酸氢钾在较低浓度的条件下,能有效杀灭和抑制所试验的6种水产养殖生物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到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分布情况。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新近推出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复方制剂和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达 79.31%和72 .4 1% ,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相对较低。 79%菌株对磺胺甲唑 /甲氧苄啶复方制剂的MIC≤ 4 μg/ml;93%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 4 μg/ml。 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 ,多重耐药性情况十分严重。对其感染的治疗 ,应在抗生素敏感试验及其MIC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ycosin-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10株,非耐药菌10株。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lycosin-I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取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的代表株Isolate 8(MIC为8μg/m L)和非耐药菌的代表株Isolate 12(MIC为8μg/m L),检测4×MIC浓度lycosin-I的杀菌动力学;体外构建适宜环境,培养代表株24 h,定点测定其600 nm处吸光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在培养环境中分别添加5 mmol/L钙离子或镁离子,检测lycosin-I杀菌能力的盐耐受性。结果 Lycosin-I在体外条件下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均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lycosin-I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的MIC为12(8,32)μg/m L,非耐药菌的MIC为12(8,32)μg/m L,两组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2,P0.05)。4×MIC浓度的lycosin-I在60 min时即可杀灭约50%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体外培养24 h,可见在MIC以下浓度(0,2,4μg/m L)lycosin-I干预下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于6~16 h快速生长,18 h后生长速度趋于平缓;在MIC浓度(8μg/m L)lycosin-I干预下,细菌均难以生长。5 mmol/L Ca2+或Mg2+可以减弱lycosin-I的体外抗菌活性,Ca2+的加入使lycosin-I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的MIC值均由原来的8μg/m L升高至64μg/m L,Mg2+的加入则均使MIC值由原来的8μg/m L升高至32μg/m L。但是当lycosin-I处于较高浓度状态(64μg/m L或32μg/m L)时,其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和非耐药菌活性。结论 Lycosin-I在体外条件下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盐耐受性,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西他沙星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西他沙星对503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有关抗菌药进行比较。结果西他沙星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B群链球菌的MIC50为0.12 mg/L,对MSSA的MIC50为0.06 mg/L,对MSCNS的MIC50为0.03 mg/L,对MRSA的MIC50为1 mg/L,对MRCNS的MIC50为0.06 mg/L。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为≤0.03 mg/L,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为0.25 mg/L,对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50为1 mg/L,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50为2 mg/L;对易产诱导酶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枸橼酸杆菌、黏质沙雷菌的MIC50为≤0.03~0.125 mg/L,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MIC50为0.25 mg/L,对铜绿假单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0.5 mg/L,对鲍曼不动杆菌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为1 mg/L。培养基pH值的改变、细菌接种量、血清含量改变对该药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西他沙星具有良好广谱抗菌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研究医院环境表面分离的致病菌对常用消毒剂抗性变化情况,为科学使用化学消毒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稀释法和基因扩增技术,对医院环境中分离的致病菌抗消毒剂情况和抗性基因携带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苯扎溴铵对铜绿假单胞菌中的3株MIC和MBC值低于标准菌株;对3株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和MBC值高于标准菌株。葡萄糖酸氯己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和MIC值有2株高于标准株,有9株低于标准株;对肺炎克雷伯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和MBC值均与标准菌株相同。二氧化氯对铜绿假单胞菌中的MIC和MBC值有6株高于标准株,有2株低于标准株;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值均低于标准菌株,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MBC值均高于标准菌株。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qacE△1-sul 1基因携带率为79.17%,其他两种致病菌均未检出携带抗性基因。结论医院物体表面分离的致病菌中仅少部分菌株对3种消毒剂产生了抗性,多数则比较敏感,对医院环境病原菌抗消毒剂情况予以关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多位点系统发育分析(MLPA)、质谱仪和生化仪鉴定气单胞菌的效果,为气单胞的种间分型和分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患者及门诊腹泻患者气单胞菌分离株,利用VITEK MS质谱仪、VITEK 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MLPA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气单胞菌经MLPA分析分为维氏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达卡气单胞菌、肠棕气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圣雷利气单胞菌、台湾气单胞菌、双壳类气单胞菌及异嗜糖气单胞菌10种。 质谱仪对气单胞属的鉴定率为100.0%,在种型鉴定上,鉴定率为16.2%,对肠棕气单胞菌的正确鉴定率为83.3%(5/6),对中间气单胞菌的正确鉴定率为50.0%(1/2)。 生化仪对气单胞属的鉴定率为89.2%,在种型鉴定上,鉴定率为0,均为不确定或错误鉴定。 结论 MLPA对气单胞菌属和种型鉴定最准确,而质谱仪在气单胞菌属和种型鉴定上均优于生化仪,质谱仪对少见肠棕气单胞菌及中间气单胞菌有一定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黄连液对氧气湿化液中存在的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从而为复方黄连液作为氧气湿化液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复方黄连液对测试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复方黄连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均为0.78%(7.8mg/mL);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稍弱,MIC为3.125%(31.25mg/mL)。[结论]复方黄连液对氧气湿化液中常见致病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慢性感染患者微生物样本中持留菌的持留特性,明确持留菌与感染时间及抗生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41株持留菌分离株(4株大肠埃希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于不同抗生素种类和浓度(10×MIC,50×MIC和100×MIC)以及营养不足的生长条件下,通过其在各环境中的特异性生长曲线分析其持留水平。结果 随着抗生素浓度增加,持留菌比例逐渐下降,抗生素浓度到达100MIC其本可以将持留菌全部清除; 同一株持留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持留水平不同,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的持留水平最低,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的持留水平最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持留水平最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的持留水平最低; 持留菌对于营养不足的生长条件耐受明显要高于对照株(存活率10-3:10-6,P<0.05); 用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患者不同感染时期持留菌的持留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留株对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受能力。这为深入了解持留菌与慢性感染的关系、持留菌在临床中的不同持留特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肠外感染气单胞菌的分布和来源,并分析其毒力基因,为防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和基因测定技术,对某医院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本次共收集50株气单胞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其次是豚鼠气单胞菌,分别占52%和32%。标本来源以尿液和胆汁分居前2位,构成比分别为44%和38%。标本采集科室主要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和肝胆外科。检出1种或1种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占检出总数的98%,有3株气单胞菌所含11种毒力基因全部都有检出,同时检出9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占26%。结论 肠外感染的气单胞菌有较大的致病力,不同来源、不同种型的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存在差异,应加强监测和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从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志贺菌的方法.方法 使用EC肉汤和志贺菌增菌液对129份粪便样本进行增菌培养,采用普通PCR方法检测ipaH基因,使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琼脂(XLD)培养基、麦康凯琼脂(MAC)以及沙门志贺菌培养基(SS)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志贺菌.使用志贺菌参考菌株,进行模拟增菌培养,利用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7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来源气单胞菌的流行特征、毒力基因特征及耐药状况。方法2017年对来自马鞍山市监测的海水产品、包装食品、生活用水、游泳池水样、食物中毒样本等进行气单胞菌分离检测,采用管家基因rpoD序列分析进行种水平鉴定,PCR检测气单胞菌6种毒力基因(Fla、Elastase、hlyA、ast、act和ascF-G)、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分子型别,药敏试验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共检测样品869份,气单胞菌检出率为7.6%(66/869),检出率最高的是农村生活用水、食物中毒样品和海水产品。 66株气单胞菌分为7个种,最多的种是维氏气单胞菌(36.4%,24/869)、嗜水气单胞菌(19.7%,13/869)和简氏气单胞菌(19.7%,13/869)。 64株气单胞菌携带至少1种毒力基因,Fla和act总检出率最高(53.1%),Fla在豚鼠气单胞菌中检出率最高(83.3%),act在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最高(69.2%)。 66株气单胞菌分为64个PFGE带型,表现为多样性。 药敏实验显示,气单胞菌对头孢替坦等7种抗生素100%敏感,对头孢唑啉等5种抗生素部分敏感(耐药率1.5% ~ 21.2%),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高达90.0%。结论2017年马鞍山地区气单胞菌污染较为严重,携带较高比例的多种毒力基因,并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应该加强对气单胞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刘琳琳  韩诗  余晓  李翔  叶国军  方斌 《疾病监测》2020,35(12):1105-1109
  目的  了解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政策和风险评估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结合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湖北省流感监测数据开展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样病例(ILI)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ILI%)平均为2.90,其中0~5岁年龄组人群在ILI%中所占比重最大(61.83%),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所占比重最低(3.69%);3个年度哨点监测标本平均阳性率为14.06%,共分离出4991份毒株,对其中565份毒株进行抗原性分析;新甲型H1N1、季节性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随季节(时间)呈现明显的交替现象;期间共报告343起ILI暴发疫情,疫情报告时间分布主要为每年的冬春季。  结论  2016 — 2019年度湖北省流感病毒的流行规律呈现冬春季高流行峰,夏季低流行峰,各型别交替流行,冬春季易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4.
Saribas S  Bagdatli Y 《Chemotherapy》2004,50(5):250-254
BACKGROUND: Tolerance can be defined as the ability of bacteria to grow in the presence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actericide antimicrobics, so that the killing action of the drug is avoided but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remains the same. We investigated vancomycin tolerance in the Enterococcus faecium and Enterococcus faecal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clinical specimens. METHODS: Vancomycin was obtained from Sigma Chemical Co. We studied 100 enterococci strains. Fifty-six and 44 of Enterococcus strains were idendified as E. feacalis and E. faecium, respectively. To determine MICs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we inoculated strains from an overnight agar culture to Muller-Hinton broth and incubated them for 4-6 h at 37 degrees C with shaking to obtain a logarithmic phase culture. The inoculum was controlled by performing a colony count for each test. We determined MBC values and MBC/MIC ratios to study tolerance to vancomycin. Vancomycin tolerance was defined as a high MBC value and an MBC/MIC ratio > or =32. RESULTS: Fifty-six and 44 of the Enterococcu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E. faecium and E. faecalis, respectively. Thirty-one E. faecium and 48 E. faecalis were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vancomycin and these susceptible strain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MICs of susceptible strains ranged from < or =1 to 4 mg/l, the MBCs were > or =512 mg/l. Tolerance was detected in all E. faecalis and E. faecium strains. The standard E. faecalis 21913 strain also exhibited tolerance according to the high MBC value and the MBC/MIC ratio. We defined the tolerant strains as having no bactericidal effect and MBC/MIC > or =32. We found that a 100% tolerance was present in susceptible strains. CONCLUSIONS: One of the hypotheses for tolerance is that tolerant cells fail to mobilize or create the autolysins needed for enlargement and division. Our data suggests that tolerance may compromise glycopeptide therapy of serious enterococci infections. To add an aminoglycoside to the glycopeptide therapy unless MBCs are unavailable can be useful in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rious Enterococcus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倍稀释系列浓度定性试验法 ,测定醋酸氯己定对不同来源的 4株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 ,北京从临床标本分离的 3株与沈阳临床分离株对氯己定的抗力无明显差别。氯己定对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 13 6mg/L与 2 7 2mg/L。  相似文献   

16.
徐德顺  严伟  纪蕾 《疾病监测》2022,37(5):613-617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对2019—2020年分离自腹泻患者的109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性,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109株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O3∶K6(72株)。 所有分离株均携带tlh基因,仅2株菌携带trh基因。 108株菌产生72种PFGE带型,不同带型的相似系数为19.10%~100%。 分离株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最高(63.30%),其次为氨苄西林(49.54%)。  结论  加强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持续监测有助于开展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为其引起的肠道疾病防控及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dapb1基因对诺卡菌属系统分类和物种鉴定的能力.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得230株菌株(198株诺卡菌属菌株和32株非诺卡菌属菌株)基因组序列,从198株诺卡菌(90株模式菌株、31株标准菌株和77株临床菌株)基因组中提取dapb1基因,采用clustalo进行多序列比对,并用iqtree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Bv46的生物特性和益生潜能。  方法  模拟胃肠道的酸性和胆盐环境,评估普通拟杆菌Bv46耐逆性特点;通过溶血、药敏和明胶酶定性实验评估其安全性;基于其自聚集、疏水性和对HT-29细胞的黏附情况评估其黏附能力;利用琼脂扩散、色谱和吸光度测定,评估Bv46对致病菌的拮抗、产酸和抗氧化功能。  结果  分离自健康人群的普通拟杆菌Bv46在模拟胃液和0.3%胆盐中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和63.76%;无溶血现象和明胶酶活性,除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耐药外,对其他所检测抗生素均敏感;Bv46具有中等自聚集能力、高疏水性和对HT-29细胞的中等黏附性;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此外,Bv46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并且具有抗氧化作用。  结论  普通拟杆菌Bv46是潜在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