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婷  叶晓璐  杨帅 《癌症进展》2023,(1):111-113+116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1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24、48 h,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手术1 h(T3)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本组入室时(T0)时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抑制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肺内分流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入室后(T0)、气管插管后10 min(T1)、建立气腹后1 h(T2)、建立气腹后2 h(T3)、关闭气腹后10 min(T4)、拔管时(T5)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肺内分流[T0、T2、T3、T5时肺内血分流率(QS/QT)]、氧合功能[T0、T2、T3、T5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O...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对Ⅱ期鼻咽癌远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初诊Ⅱ期鼻咽癌患者10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诱导化疗联合放疗组(放化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14~74)个月。放化组62例,单放组42例。放化组和单放组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总生存率(OS)分别为92.9%和86.9%(P=0.859)、91.9%和97.6%(P=0.253)、94.3%和82.9%(P=0.164)。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放化组中的T2N0、T1N1、T2N1期的DMFS分别为100.0%、100.0%、78.3%(P=0.010);OS分别为100.0%、100.0%、85.2%(P=0.079);LRRFS分别为83.3%、96.9%、89.9%(P=0.393)。  结论  诱导化疗联合放疗未能提高Ⅱ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但T2N1期患者有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可能需要行系统化疗。   相似文献   

4.
翟淑敏  乔迎帅  袁静 《癌症进展》2022,(22):2318-232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术中监测方式的不同将10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通过监测心率(HR)、血压等控制麻醉深度,观察组通过监测BIS控制麻醉深度。比较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结束时(T3)、麻醉药物停用1 min后(T4)两组患者的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拔管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苏醒时间。比较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镇静情况(Ramsay镇静评分法)。结果 T2、T3、T4时刻,观察组患者的SBP、DB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维库溴铵、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肝癌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全身麻醉下经腹行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及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T组)和对照组即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七氟醚、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使用PCIA补救性镇痛按压次数;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术后2 h、4 h、6 h、24 h的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患者康复状况。  结果  围术期试验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平稳;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且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6 h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追加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在术后4 h和24 h的炎性因子CRP、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6.2±7.6)vs.(37.2±10.4)h]、胃肠道恢复时间[(37.8±13.1)vs.(44.7±13.7)h]和术后住院时间[(6.1±0.7)vs.(8.1±0.9)d]均少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TAPB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降低了患者对伤害性刺激和疼痛的敏感性,可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减少芬太尼等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概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微创腹部肿瘤手术镇痛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腹部肿瘤微创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TAP阻滞组(G+T组)。G+T组在麻醉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定向力恢复即刻、术后2、6、12、24 h患者的疼痛程度。当VAS评分>4时,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给药,记录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与G组相比,G+T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降低(P < 0.05)。G组中,和切皮前基础值相比,切皮后5min及手术开始后30min的MAP和HR均明显增高(P < 0.05);而G+T组,术中MAP和HR均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同时,G+T组在切皮后5 min和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AP和HR均低于G组(P < 0.05)。与G组相比,术后2、6、12 h,G+T组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 < 0.05)。  结论  全麻联合TAP阻滞能降低微创腹部肿瘤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模式对行宫颈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宫颈癌根治术病人60例, 随机分为两组(n=30):Ⅰ组术后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Ⅱ组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Prean), 切皮时T1(Op0), 切皮后90min T2(Op90), 手术结束时T3(Postop0), 术后4小时T4(Post4), 术后24小时T5(Post24)抽取肘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内细胞因子IL-2、IL-6的水平。结果 Ⅰ组IL-2的表达在T4比T0明显升高, Ⅱ组IL-2的表达在T4、T5显著降低(P<0.01);Ⅰ组在T4、T5的IL-2水平比Ⅱ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IL-6的表达在T2、T3、T4、T5与T0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 两者间没有差异。结论 术后硬膜外阻滞镇痛模式能够改善创伤应激带来的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0例接受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0.25%罗哌卡因阻滞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每一肋间给药3 mL,拔出气管插管后行PCIA镇痛。记录拔管后12 h(T1)、24 h(T2)、48 h(T3)、72 h(T4)时试验组及对照组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及Prince-Henry(P-H)评分;以及术后吗啡追加剂量和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试验组术后T1~T4各时间点VAS和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试验组咳嗽费力、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肺癌术后患者疼痛并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PECS-II)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7 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是否联合超声引导下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全身麻醉+II型胸神经阻滞复合改良的前锯肌平面阻滞(GPS组)两组,G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GPS组在麻醉完成后按神经阻滞方案给予患者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镇痛不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与G组相比,GPS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较短(P<0.05),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均较低(P<0.05),镇痛不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减少(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超声引导下的PECS-II复合改良的SAPB能够缩短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术后急性慢性疼痛的发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黄金华  曾建强  袁磊  刘振华  周斌 《癌症进展》2023,(23):2606-260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肝脏肿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肝脏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右美托咪定麻醉)和观察组(n=40,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麻醉诱导前(T0)、麻醉完成后即刻(T1)、切皮时(T2)、苏醒时(T3)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应激反应指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内皮素-1(ET-1)、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结果 T1、T2、T3时,两组患者HR均低于本组T0时,观察组患者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时,两组患者MAP、SpO2  相似文献   

11.
张宏林  荣万水  王延召 《癌症进展》2023,(8):874-876+921
目的 探讨无气腹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气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观察组(无气腹单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开始10 min(T1)、术后1 h(T2)、术后24 h(T3)时,两组患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Cor、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及CD4+/CD8+均降低,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开腹手术的比较,探讨对Ⅱ/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术/D3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别实施完整系膜切除术/D3根治术,其中开腹组82例、腹腔镜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并发症、生存率以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也明显较开腹组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较后者快,住院时间也较短(P < 0.001),两组的手术时间以及检出的淋巴结数无差异(P > 0.05)。术后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出血、尿潴留、肠梗阻、淋巴漏的并发症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中位随访56个月,开腹组和腹腔镜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9.0%和91.7%(P=0.35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6%和94.3%(P=0.8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Ⅱ/Ⅲ期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术/D3根治术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60例行择期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麻组(Ⅰ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Ⅱ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1 h、术毕、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晨采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同麻醉前相比,Ⅰ组术中及术后1 d和3 d血清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 Ⅱ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切皮后1 h及术毕CD+3、CD+4和CD+4/CD+8均下降,与麻醉前比,P<0.05;术后1 d下降较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Ⅱ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同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T淋巴细胞亚群各组数据均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 硬膜外阻滞可抑制全麻对胃癌患者围术期血清IL-6浓度的增加,减轻免疫功能的抑制,有利于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 并对临床获益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  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期患者回顾性分析, 比较单纯手术和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e, 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 vival, OS)差异。采用Kaplan-Merier进行生存分析, 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 亚组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年龄62岁, 单纯手术患者111例, 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的方案辅助治疗155例。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9(16~87)个月。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86.5%和90.2%(HR=0.596, 95%CI: 0.295~1.208, P=0.152), 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92.9%(HR=0.576, 95%CI: 0.248~1.338, P=0.199),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 T4、低分化(包括印戒细胞癌)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肠梗阻穿孔、淋巴结清扫少于12枚、脉管瘤栓、神经侵犯)、CEA > 5ng/mL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无瘤生存(P均 < 0.05)。  结论  部分Ⅱ期结肠癌患者, 包括肿瘤浸润程度为T4、低分化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术前CEA > 5 ng/mL可能从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与B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及术前和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变化。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100.00%)高于A组(86.0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低于低于同期A组(P<0.05);两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降低(A组:t=35.450 0、7.789 3,B组:t=67.800 6、15.495 2,P<0.05);B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低于A组(t=34.095 1、7.711 9,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良好,降低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6例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和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组(G),每组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气腹后10 min、1h、2h及术毕时外周血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向细胞介素-10(IL-10)浓度,记录上述各点循环指标(SBP、DBP、MAP、HR).结果 GE组Cor、A-Ⅱ浓度在气腹1h后各点及术毕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组HR较麻醉前降低(P<0.05),G组MAP、HR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MA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减轻,循环状态稳定,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期患者的术后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14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筛选标准为女性、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癌、肿瘤最大径>5 cm且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无远处转移及其他第二原发癌。78例符合条件。40例(51%)接受术后放疗,67例(86%)接受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DFS、OS及LRR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9个月(6~232个月),5年OS、DFS和LRR分别为89%、87%和2%。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患者5年DFS分别为84%与91%(P=0.641),5年OS分别为84%与96%(P=0.126),5年LRR分别为0%和5%。仅ER/PR状态、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 (P=0.002、0.031)。未放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胸壁复发。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3N0M0期患者LRR率较低,仅ER/PR状态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在有效系统全身治疗基础上术后病理T3N0患者可能不需全部接受胸壁+锁骨上野放疗,但仍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CO2激光手术治疗声门型喉癌局部复发与前联合受侵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133例激光手术治疗的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资料。其中包括侵犯前联合患者48例和前联合未受侵85例。133例中原位癌(Tis)40例,T1a 58例,T1b 19例,T2 5例,T3 1例。术后随诊6~42个月。比较前联合受累组与前联合未受累组的局部复发率。   结果  133例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后21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5.79%(21/133)。其中Tis复发率为17.50%(7/40)、T1a为8.62%(5/58)、T1b为36.84%(7/19)、T2为13.33%(2/15),T3 1例无复发,各组间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侵犯前联合复发率为25.00%(12/48),病变未侵犯前联合复发率为10.59%(9/8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133例激光手术治疗患者中死亡4例。   结论  激光手术治疗侵犯前联合的早期声门型喉癌复发率高,其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完全胸腹腔镜联合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接受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的88例患者,其中46例患者施行完全胸腹腔镜联合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total endoscopy Mckeown esophagectomy,TEME),42例施行胸腔镜联合上腹、左颈切口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e combined with laparotomy Mckeown esophagectomy,TLME)。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ASA分级、术前TNM分期及术前合并疾病方面无明显差异。TEME组的腹部出血量和术后疼痛评级均较TLME组患者低(P < 0.05),住院总费用稍高于TLME组(P < 0.05)。两组患者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术后TNM分期、腹部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时间、胸引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的枚数及站数、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 >0.05)。TEME组术后总并发症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ME组(P < 0.05)。TEME组的微小并发症中肺炎、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发生率较TLME组低(P < 0.05),重大并发症中肺炎的发生率低于TLME组(P < 0.05)。  结论  TEME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其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30例),即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为对照组(30例),即单纯全身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术中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发病率大于A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病率大于A组(P<0.05).B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大于A组(P<0.01),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多于A组(P<0.01).A组患者在术后1h、4h、8h和12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18h、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少于B组患者,术后第二周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