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思超  刘魁  蒋健敏 《疾病监测》2018,33(11):945-949
传染病监测预警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搜索引擎的普及应用为传染病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搜索引擎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的研究进展,为现有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郊区肠道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1]。它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种行业特别是餐饮娱乐、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感染性腹泻传播因素不断增多,传播途径呈现广泛而复杂的趋势,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更加艰难,极易造成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我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由于城市工业向…  相似文献   

3.
邓源  任翔  黄硕  刘才兄  张翠红  陈伟  王丽萍 《疾病监测》2022,37(8):1003-1009
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从2004年建立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2008年正式启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至今,发现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内容简单、预警时间关口相对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突发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早期预警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染病诊疗和监测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与大数据有关的传染病早期预警研究与实践已逐渐成为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系统梳理了传染病相关大数据中各类数据源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应用实践、优势与局限性,概述了大数据的主要分析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和平台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传染病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护理人员在应对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开展救护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政策查阅和文献检索,结合医院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发展现况,分析我国护理人员在医院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可行性,并对未来护理人员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在资源优化、岗位职责落实以及能力培训方面进行探讨,为护理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提升医院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传染病爆发早期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马家奇 《疾病监测》2007,22(5):289-291
美国炭疽生物恐怖事件、中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全球范围内禽流感的爆发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提高对传染病爆发早期预警能力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修订了《国际卫生条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监测信息资源,对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监测如何实现以日为单位动态自动预警提出概念模型,实现对传染病暴发的早期自动预警。方法采用历史参比资料,运用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基本思路,建立统计方法概念模型。结果通过监测信息平台建立预警信息系统,配置调节参数,动态校正预警阈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实现监测传染病的动态预警。结论为各级传染病监测机构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监测信息自动预警提供了指导性概念模型和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桂芳  崔长法 《疾病监测》1993,8(6):153-155
一、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10637例,报告发病率为1062.81/10万,死亡15例,报告死亡率为1.50/10万,病死率为0.14%。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23 720,报告发病率为2965.93/10万,死亡34例,报告死亡率为3.40/10万,病死率为0.11%。报告发病率是1990年的1.65倍,大疫情的4.18倍,全国监测系统的2.26倍。  相似文献   

8.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02,17(7):277-280
强大的监测和应答系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关键。遗憾的是建立国家级传染病监测和反应系统获取的资金往往不充足 ,所以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金。监测功能较好的协作结合将有利于这些系统的战斗力和效率。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和反应系统完整的评价 ,把该观念应用于当前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利用网络监测预警控制传染病爆发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炼平  彭江  龙锦屏 《疾病监测》2007,22(3):208-209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监测预警作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卡片,筛查得出聚集性病例,利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对降低爆发疫情的作用。结果2006年1~9月共监测到聚集性病例77起,通过现场处置,65起疫情被控制无新增发病;8起现场调查发现未报告或未就诊病例,病例数达爆发疫情标准,按爆发疫情处置;4起因现场措施落实欠妥等原因导致疫情蔓延发展至爆发疫情。该期共报告爆发疫情40起1145例,爆发疫情病例数占同期总发病数(11552例)的9.91%;2005年同期共报告爆发疫情83起1831例,占该期发病总数(11125例)的16.46%,2006年较2005年相比下降41.87%(x2=213.044,P0.01)。结论网络监测预警可早期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的趋势,采取有效的现场处置措施,能减少爆发疫情的数量,对传染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传染病监测及监测系统评价的重要性为视角,检索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中国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文献,梳理归纳其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的研究现况、评价策略、指标及方法。重点介绍中国开展的网络直报系统综合质量评价、传染病漏报及报告质量调查以及单病种诊断准确性的专题调查和评价工作,旨在为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工作者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控制图原理及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利平  马家奇 《疾病监测》2008,23(2):117-120
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阶段做出预警,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控制图法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功效高的预警技术,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蒋琦  陶沁  吴军  陈静  黄震宇  申筑  岳加林 《疾病监测》2020,35(7):633-636
目的通过传染病早期预警及时发现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方法2006 — 2016年,用VB+VC 语言编写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筛查辅助软件,参照贵州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制定的各种传染病预警阈值,建立以乡镇、集体单位为层级的传染病聚集性病例预警模式;2017 — 2019年,建立省级传染病大数据中心,搭建“贵州省传染病监测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历史上所有的传染病个案数据,建立智能化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模式。结果贵州省传染病监测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较VB+VC 语言编写传染病聚集性疫情筛查辅助软件更易及时发现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异常增多和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实现了对各级疾控机构全程监管预警信息的处置,聚集性疫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预警及时响应率由61.17%提高到97.59%,预警及时处置率由63.67%提高到98.51%,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由343起降低到83起。结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染病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传染病监测准确性和敏感性,充分发挥传染病早期预警的作用,降低传染病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07-2008年辽宁省营口市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现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恩涛  王琳  李桂香  杨园园  王颖  刘亮 《疾病监测》2009,24(10):799-802
目的分析2007-2008年辽宁省营口市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用于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的能力。方法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营口市常见急性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日期、诊断时间、报告卡生成时间、报告单位等疫情监测信息,统计就诊率、信息获得率、乡镇(社区)级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率、高发人群特征分析等。结果2007年营口市常见5种急性传染病患者发病后第1天就诊率为3.85%~24.57%,及时就诊率低;当天获得信息比率为3.85%~19.47%,信息获得率低;基层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率低,营口市乡镇(社区)级医院疫情报告仅占0.74%(13/1768);学校和幼儿园是急性传染病高发人群聚集地。结论目前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不足以获得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信息。开展对幼儿园、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及加强乡镇(社区)级医院疫情报告可能弥补营口市目前传染病监测信息来源迟缓、未就诊漏报及基层医院就诊漏报问题,提高营口市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早期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移动流行区间法在手足口病监测预警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对荆州市2010—2017年第4—37周手足口病周发病率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筛选适用于建模的历史数据。筛选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马修相关系数和约登指数。利用已筛选出的历史数据建立2018年第4—37周监测预警模型,评价2018年荆州市手足口病流行趋势。结果交叉验证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3年拟合效果较差,予以剔除。利用2010、2012、2014、2015、2016和2017年数据建模,最优参数δ值为2.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马修相关系数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4、0.93、0.92、0.95、13.57、0.06、0.87、0.87。2018年自第18周进入流行期,流行期为低流行水平。结论移动流行区间法能特异性识别手足口病流行,可用于制定荆州市手足口病春夏季流行阈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变传统血透室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的监测模式,探讨应用“血液透析感控预警系统”在血透室院内感染实时监测中的效果。方法:分别使用“手工查阅”法及“血液透析感控预警系统”对198例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透室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的监测,记录监测所用时间,计算实查率及准确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X2检验对比分析2种监测方法的差别。结果:应用“血液透析感控预警系统”方法后,监测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手工查阅”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482,P=0.000);实查率由95.5%升至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2,P=0.032);准确率由89.39%升至9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51,P=0.000)。结论:运用“血液透析感控预警系统”能够快速高效查阅MHD患者的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提高实查率及准确率,达到实时预警目的,同时该系统能满足多部门同时查阅,实现了三级无缝隙监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用移动平均数法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数据开展传染病疫情预警.方法 收集整理2004、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疫情数据,计算发病基线,确定概率界值及界值,利用公式W=-Xni+Si计算ni预警值,绘制预警控制图,引入2006年发病数据,进行判读与反应.结果 根据传染病病种的危害性、严重性及可控制性等特点,确定概率界值为0.01,则(单位)2,计算各周的预警值.根据绘制预警控制图,可判定第1周、第2周副疫情有流行趋势.结论 移动平均数法预警适合发病数较多的传染病疫情,预警基线数据和预警概率界值是预警成功的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搜索引擎日益成为人们查询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搜索关键词直接地反映了查询人的意图,且搜索数据可实时统计,因此网络搜索数据成了流感监测的理想数据源。在实际应用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方监测数据,可实现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及早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减少国家及人民的财政负担。与传统的疾病监测相比网络搜索数据具有响应快、易获取、低成本等特点,但数字化疾病监测仍然面临着如网络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搜索关键词获取的不准确性,网络覆盖的不全面性等诸多挑战。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应着眼于如何校正提高互联网搜索数据的准确性,探讨如何将搜索引擎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利用时空大数据进行传染病预测预警。解除数据模块间的壁垒,一面多点,多面多点的采集数据,更好的实现大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及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a summary of the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 of Surveillance, Early Warning Alert and Response at the Conference, Health Aspects of the Tsunami Disaster in Asia, conven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 Phuket, Thailand, 04-06 May 2005. The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d issues related to the surveillance, early warning alert, and response to communicable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as pertaining to the responses to the damage created by the Tsunami. It is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major sections: (1) key questions; (2) needs assessment; (3) coordination; (4) gap filling; and (5) capacity building. The key questions section is presented in six sub-sections: (1) communicable diseases; (2) early warning; (3) laboratory capacity and referral networking; (4) coordination of disease surveillance,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5) health infrastructure rebuilding; and (6) using existing national surveillance plans to enhanc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