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声像图特点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同期4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对比,其超声表现为实性结节(97.2%)、形态不规则(52.8%)、微小钙化(19.4%)、低回声结节(83.4%)及探及肿大淋巴结(25.0%)。良恶性结节的各征象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回声(OR=3.13,95%CI:1.58~6.19)和微小钙化(OR=2.03,95%CI:1.19~3.48)是诊断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独立性预测因素。结论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其超声表现特征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3.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主因右肩关节疼痛10月余,活动时自感右肩关节疼痛加重20天入院.患者继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头颈胸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肘关节及肱骨近端无明显肿胀及畸形.主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25°、前屈30°,不能上举;被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80°、前屈80°.右肱骨大关节及三角肌止点处压痛,纵向叩击右肘关节时肱骨近端有疼痛.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主因右肩关节疼痛10月余,活动时自感右肩关节疼痛加重20天入院。患者继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头颈胸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肘关节及肱骨近端无明显肿胀及畸形。主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25°、前屈30°,不能上举;被动活动时右肩关节最大外展80°、前屈80°。右肱骨大关节及三角肌止点处压痛.纵向叩击右肘关节时肱骨近端有疼痛。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是甲状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滤泡亚型是除了经典型乳头状癌外较常见的PTC亚型,约占9%~22.5%,其特点为具有乳头状癌的典型细胞核特征和免疫表型,而形态学上以滤泡结构为主 [1].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即发生在...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确定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的特点及术后效果.方法总结了我院1954年至1992年间外科治疗的11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结果93例(7.7%)甲状腺肿瘤直径在1.0cm以下.其中49例因其它甲状腺疾患,手术时意外发现.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术,其10年生存率为100%.44例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病人,皆行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术,10年生存率为91.8%.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1年,44例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3例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分析结果提示,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已足够.而伴有颈部转移的病人,一侧腺叶切除和颈淋巴结清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的异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临床与病理的异同。方法  42 0例甲状腺癌组织形态学观察、电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光度术及多参数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混合型组织结构占绝对优势 ,只是光镜形态不同 ,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化标记、流式细胞光度测定及临床病理学统计表明两类型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生物学行为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管密度(L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CD31标记血管内皮,对105例PTC、18例甲状腺滤泡癌和21例滤泡性腺瘤进行LVD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对LVD与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中MVD和LVD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PTC中均可见D2-40阳性淋巴管,其瘤周LVD较瘤内为高,淋巴结转移组(瘤内6.80±4.40;瘤周13.63±5.09)较无转移组(瘤内4.30±3.06;瘤周10.17±4.53)为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瘤内LVD与TNM分期有关,高分期组(Ⅲ期/Ⅳ期)的瘤内LVD(7.33±4.79)较低分期组(Ⅰ期/Ⅱ期,5.16±3.71)为高,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瘤内LVD(5.47±3.93)较滤泡癌的瘤内LVD(1.56±1.92)为高,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瘤周淋巴管的扩张形态和相对较高的LV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1%和66.7%,就诊时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为16.0%,3、5、10年累积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4%、29.6%和35.9%.术后行131Ⅰ治疗16例,治疗效果满意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临床分期和脉管瘤栓均与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p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和肿瘤切除程度均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有无脉管瘤栓、肿瘤切除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甲状腺滤泡状癌常呈弥漫性生长,伴有脉管瘤栓,预后相对不良.手术彻底切除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年龄≥45岁患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联合131Ⅰ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0岁,因阵发性四肢乏力,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6天,于2007年9月4日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查体:Bp100/7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甲状腺有叶可触及大小约2cm&#215;2cm肿物,质中、边界清、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血管杂音。白发病以来无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甲状腺滤泡癌中是否存在血管包绕的肿瘤细胞巢(VETC)结构,分析其特点.方法 选取甲状腺滤泡癌患者10例、乳头状癌患者21例,收集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1、血管生成素-2(Ang-2)和CXCR4蛋白表达;通过公共数据库资料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通过超声造影影像学分析VET...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因无意中发现甲状腺结节而到我医院就诊。甲状腺彩超示:左侧甲状腺0.8 cm ×1 cm低回声实性改变,伴有微小钙化( TI-RADS 分级:4a级);颈部Ⅳ区可探及肿大淋巴结,大小2.0 cm ×1.4 cm,皮髓质分界不清。该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为了明确诊断,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的穿刺检查,病理回示: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拟行手术方式为“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部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探查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并液化坏死,Ⅳ区淋巴结呈干酪样坏死的异常改变。遂改行“左侧甲状腺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左侧颈部Ⅳ区淋巴结活检术”,Ⅳ区淋巴结取活检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回示:Ⅳ区淋巴结肉芽肿性炎症改变(结核特征性病变)。术后进一步行 RT-PCR 检查,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常规病理回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癌转移(2/5);Ⅳ区淋巴结肉芽肿性炎症改变,考虑结核性病变。术后给予患者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术后随访43个月至今,无复发转移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状癌,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隐匿转移的规律。方法对收治的56例中央区临床阴性(cN0期)的双侧PTC患者常规行中央区清扫,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中央区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央区转移率为64.3%(36/56),其中单侧中央区转移率为25.0%(14/56),双侧转移率为39.3%(22/56)。在可区分轻重侧的33例患者中,无转移,双侧转移,仅轻侧转移和仅重侧转移比例分别为33.3%、39.4%、9.1%和18.2%,轻、重侧总转移概率分别为48.5%和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7,P=0.459)。最大肿瘤直径﹥1 cm和颈侧转移是中央区隐匿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单侧病变为对象分析,肿瘤浸润包膜和侧颈转移是该侧中央区隐匿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侧PTC患者具有较为特殊的中央区转移规律且隐匿转移发生率较高,在情况允许下可考虑进行双侧中央区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至2016 年12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 cm)与非微小癌(直径>1 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8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微进食梗噎感,抬头时加重,未予治疗。近半年,梗噎感加重,并出现胸闷、咳嗽,痰中带血,遂来我院就诊。胸部CT显示:左后纵隔食管后方见一长条形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其上方见环形斑  相似文献   

18.
19.
20.
尹海波  江昌新  王婷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0):1161-1165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K- 19)、波形蛋白(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环氧化物酶-2(COX-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乳头状癌和54例滤泡癌中CK- 19、Vimentin、VEGF-C、COX-2 的表达。结果:CK- 19、VEGF-C、COX-2 表达于癌细胞的胞浆,Vimentin 在癌组织的间质和癌细胞的胞浆均有表达,其表达差异从阳性率和阳性强度两个方面予以统计分析。乳头状癌中CK- 19表达的阳性率(90.4%)高于滤泡癌(61.1%),Vimentin、VEGF-C 和COX-2 表达的阳性率(100% 、86.2% 、81.9%)近似于滤泡癌(100% 、87.0% 、81.5%)。 乳头状癌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含原发灶和转移灶)四种指标的阳性率均相近,滤泡癌高分化型组与低分化型组相比,除Vimentin 的阳性率均为100% 外,其他三种指标CK- 19、VEGF-C、COX-2 均为高分化型组阳性率(74.1% 、88.9% 和85.2%),高于低分化型组阳性率(48.1%、85.2%和77.8%)。 Vimentin 和VEGF-C 的免疫阳性表达强度在乳头状癌中高于滤泡癌,CK- 19和COX-2 在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中的表达相近。四种免疫学指标的免疫阳性强度在乳头状癌原发灶、转移灶、滤泡癌高分化组、低分化型组间均无明显差异。乳头状癌中CK- 19与Vimentin 间免疫表达强度无相关性,VEGF-C 和COX-2 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综合检测CK- 19、Vimentin、VEGF-C 和COX-2 四种免疫学指标,对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分化、浸润、转移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