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2023年全球霍乱疫情呈现影响范围广、发病数量高的特点,在当前出入境人数稳步上升的情况下,评估霍乱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方法 根据全球霍乱疫情监测数据、疫情传播影响因素和既往病例输入我国的情况等资料,定性评估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以及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结果 经评估认为,霍乱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为中风险,输入后可能引起本土聚集性疫情。结论 为防范霍乱疫情输入风险,口岸需加强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加强应急准备工作和卫生监督,开展国际旅行者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发展,如何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进行传染病风险评估成为当今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研究的热点。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探寻有效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方法,将有助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2022年9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9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2022年8月相近,仍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受近期BA.5输入及本土续发疫情影响,存在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及疫情外溢到其他地区的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各地要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关注猴痘经入境人员输入疫情及其续发风险。结论 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猴痘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4.
通过灾害脆弱性分析(HVA),制定并完善疫情防控下医院血液透析室的应急预案,旨在提升临床工作人员对疫情的防控管理能力。方法 以Kaiser模型为指导构建血液透析室疫情防控风险评估表,识别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主要风险,根据风险值排序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均较高的风险事件构建应急防控预案。选择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44例为评价对象,比较实施防控预案前(2022年3月)和实施后(2022年6月)的效果。 结果 以HVA为基础的血液透析室疫情防控应急管理预案应用后,病房工作人员相关防护知识掌握及落实情况、手卫生执行率、患者及家属防护行为等数据都得到提高,病区实现了零感染,无聚集性病例发生。。 结论 灾害脆弱性分析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疫情防控下血液透析室的应急管理风险事件,明确风险管理重点,以此为基础制定的风险防控方案能够有效降低高风险事件发生率,减少医患双方的心理恐慌,确保在疫情防控下血液透析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与我国陆地接壤的14个国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新冠病毒病疫情及输入风险,为进一步做好防输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搜集各国政府网站、主流媒体、相关专业门户网站的公开信息、正式发表的参考文献,运用传染病SEIR(易感者–暴露者–感染者–移出者)数学模型和牛津大学发布的“防控措施严格性指数”,对接壤国家的新冠病毒病发病和检测、华人华侨、人口和卫生资源、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总体上,我国陆地接壤国家人群检测比例偏低,可能存在大量病例未被诊断和报告的情况。 俄罗斯目前病例最多,防控措施严格性指数不高,老龄人口比例高,未来潜在的重症医疗需求大。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病例数量仅次于俄罗斯,其人口基数大且医护人员数量少,未来可能面临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结论陆地接壤国家对我国输入风险增高,陆路口岸城市需持续关注。 建议尽快开展口岸城市输入风险应对的能力梳理和预案制定,建立和加强入境健康筛查和患者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防控工作是综合医院承担的重要公共卫生职能之一。建立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是综合医院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包括发热、腹泻病人预检分诊,流感样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传染病症状监测,填报门急诊医生日志,明确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责,建立例会制度,组织培训,建立奖惩制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建立传染病预警机制,强化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意识,提高了对传染病疫情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完成传染病报告,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2022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总体上,预计2022年8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与7月相近,仍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受近期BA.5输入及本土续发疫情影响,存在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及疫情外溢到其他地区的风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各地要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预计8月霍乱感染风险增加,存在后续出现散发及局部地区聚集疫情风险。猴痘在全球传播风险为中等,需关注经入境人员输入疫情及其续发风险。多国报告儿童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疫情,需要跟踪相关监测信息和研究进展。结论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霍乱、猴痘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8.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原则,面对疫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冬春季疫情防控压力增大,如何科学、精准、灵活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院感防控面临的巨大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制定了“可收可放”的四级防控方案,并根据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医院具体要求对防控级别进行动态调整,各部门快速响应,保障复工复产。该方案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他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评估方法。方法 运用德尔菲法确定集中隔离场所防疫情输入扩散风险的评估指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风险矩阵原理建立风险分级评估模型,对中山市12间隔离场所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新冠肺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可能性和严重性2个维度,建立5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并提出了集中医学观察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分级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评估12间隔离场所防输入扩散的风险度,其中包括高风险2间、中等风险3间、一般风险3间和低风险4间。结论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防疫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易于测量,逻辑关联性强,建立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邓璇  符剑  谢淑云  何寒青  严睿  周洋 《疾病监测》2015,30(10):875-879
目的 通过建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确定浙江省2014年各市、县的风险等级,为科学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成立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的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实际进行调整,并开展应用。结果 本次风险评估工具从人群免疫状况、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和输入风险3个一级指标开展评估,每个一级指标包括多个二级指标。浙江省人群免疫屏障良好,AFP监测敏感性较高,输入风险相对较低,然而仍存在薄弱环节。其中,湖州南浔区应加强2月龄至4岁儿童的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台州椒江区应加强AFP监测工作,提高重视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疫情应对能力,杭州西湖区和金华义乌市应时刻警惕输入风险。结论 浙江省存在随时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病例的可能,但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地脊灰野病毒传播流行的风险较低。同时,由于维持无脊灰形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与传播风险评估工具指标应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2020年10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2020年9月2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随着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学、经济活动恢复,预计2020年10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9月有上升,可能会接近往年同期平均水平。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持续蔓延,我国境内自2020年8月29日以来全部恢复低风险水平。 我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及其续发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目前采取积极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一旦发现本地疫情则采取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措施;在做好合法入境人员管理、加强输入冷冻品监测和非法入境人员管理的情况下,我国能够继续做到有效发现和及时控制再次发生的本地疫情。 10月还需要注意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结论需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2014年8月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以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数据分析,结合近期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预计2014年8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7月下降;报告事件将以食物中毒、高温中暑、传染病事件(如登革热、病毒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等)为主。我国存在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风险,基于我国目前具有的发现、诊断和控制能力,病例输入后发生疫情扩散的可能性低。广东省、云南省已报告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其他南方省(自治区)由输入病例疫情导致本地暴发的风险高。8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均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南省台风灾后需重视霍乱、登革热、疟疾和食物中毒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需重视甲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食物中毒事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8月仍是高温中暑高发季节。结论 2014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事件数将下降;需重点关注埃博拉病毒病、登革热、食物中毒,同时关注部分灾区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干预图的概念、实施步骤及其在院前预防、院内护理和院后康复方面的应用,其中院前预防包括传染病防控和疾病早期筛查、妇幼健康促进、控制风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院内护理包括促进护理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人才培养、医患沟通和信息交流、健康教育和风险评估,院后康复包括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和健康行为改变、术后患者和癌症幸存者的康复护理,并总结了干预图的优点和局限性,以期促进干预图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临床护理干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当下全球范围内新发突发传染病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巨大冲击。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保障血液贮存充足、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是应对此类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关键点。本文将对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采供血机构及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储备、政策法规推广执行、技术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保障输血安全进行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升部队疫情上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卫生决策和疾病控制部门更快、更准地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根据部队传染病个案报告和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卫生信息日报自动采集、远程传输上报、机关汇总和网上发布等多个子系统的组合,开发研制部队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各级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的日报,实现全军区各医院新入病人信息当日上传。每月对各医院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传染病数量、病种、变化情况,对传染病高发单位提出指导意见。根据季节和传染病流行趋势,对一些可能高发的传染病提出预警。写出全区部队军人传染病监测月通报,发部队各卫生处、上级机关和友邻单位。结果有效控制隐瞒疫情不报、报告不及时、漏报等问题。多次向部队预报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菌痢、肺结核等疫情。对传染病高发单位实施现场干预和管理。该系统现已推广到全军传染病上报工作中。讨论传染病疫情日监测和月通报模式的建立为部队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疫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部队战斗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军事效益。  相似文献   

16.
周祖木  魏承毓 《疾病监测》2010,25(8):648-650
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并给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自然灾害后往往发生经皮肤感染相关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因此,加强与自然灾害经皮肤感染相关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外与自然灾害经皮肤感染相关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防控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We live in an ever more connected global village link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vel,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human–human and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includes global exposure to disease-causing agents that were formerly confined to small, remote areas and that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can hav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oots and effects is becoming more apparent. Novel infectious disease microbes continue to be discovered because they are new or newly recognized, have expanded their geographic range, have been shown to cause a new disease spectrum, have jumped the species barrier from animals to humans, have become resistant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have increased in incidence or have become more virulent. Thes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microbes may have the potential for use as agents of bioterrorism.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and involve all classifications of organisms transmitt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2003, outbreaks of interest include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monkeypox and avian influenza. Information from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pplied to microbial organisms and their hosts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tec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control and prognosis. New technology related not only to genetics but also to satellite and monitoring systems will play a role in weather, climate and the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manipulations that influenc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e and control.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e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animal studies, epidemiology, immunology, ecology, environmental studies, microbiology, pharmacology, other sciences, health, medicine, public health, nursing,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studies, all of which must work together. Appropriat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surveillance, prevention, communication, adherence techniques and the like will be needed to support efforts to addres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相似文献   

18.
We live in an ever more connected global village link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vel,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human-human and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includes global exposure to disease-causing agents that were formerly confined to small, remote areas and that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can hav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oots and effects is becoming more apparent. Novel infectious disease microbes continue to be discovered because they are new or newly recognized, have expanded their geographic range, have been shown to cause a new disease spectrum, have jumped the species barrier from animals to humans, have become resistant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have increased in incidence or have become more virulent. These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microbes may have the potential for use as agents of bioterrorism.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and involve all classifications of organisms transmitt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2003, outbreaks of interest include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monkeypox and avian influenza. Information from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applied to microbial organisms and their hosts will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tec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control and prognosis. New technology related not only to genetics but also to satellite and monitoring systems will play a role in weather, climate and the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manipulations that influenc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e and control.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e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animal studies, epidemiology, immunology, ecology, environmental studies, microbiology, pharmacology, other sciences, health, medicine, public health, nursing,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studies, all of which must work together. Appropriate financial support of the 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surveillance, prevention, communication, adherence techniques and the like will be needed to support efforts to addres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相似文献   

19.
邓源  任翔  黄硕  刘才兄  张翠红  陈伟  王丽萍 《疾病监测》2022,37(8):1003-1009
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从2004年建立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2008年正式启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至今,发现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内容简单、预警时间关口相对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新突发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早期预警需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染病诊疗和监测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与大数据有关的传染病早期预警研究与实践已逐渐成为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系统梳理了传染病相关大数据中各类数据源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应用实践、优势与局限性,概述了大数据的主要分析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和平台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2016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8月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全年较低水平。近期我国的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可能性较年初有所下降,但蚊媒条件更加适宜,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逐渐升高;而登革热已开始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容易出现暴发疫情。有毒野生菌、集体聚餐(如升学宴、农村喜丧宴)等导致的食物中毒风险较高。高温中暑事件将会持续高发。另外,8月份全国降水仍然较多,需要关注极端气象条件导致的洪涝灾害相关公共卫生风险。结论 2016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达到全年的最低水平,但仍需重点关注伊蚊媒介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洪涝灾害,一般关注感染性腹泻病、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