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红  易波  申涛  许国章 《疾病监测》2012,27(9):698-701
目的 了解宁波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宁波市2004-2011年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宁波市共报告猩红热95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2011年报告发病率比2010年升高425%,84.61% (44/52)的周次报告病例数达到或超过目标阈值;宁波市猩红热发病季节性明显,冬春季节高发,其中4-5月为发病高峰,2006年和2011年发病高峰延迟;男女发病率比为1.80:1,发病人群以0~15岁为主,其中3~9岁幼托儿童和小学生发病数较高, 6~岁组最高,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40/10万;部分地区存在高发,历年发病数均较高。 结论 2006年以后,宁波市猩红热发病的整体趋势缓慢下降,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高发;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高发场所,应加强落实晨检等措施,避免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西藏自治区2009—2013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以及流行趋势,为制定西藏自治区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3年西藏自治区传染病网络报告的所有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采集到的病例咽拭子、疱疹液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体。结果 2009—2013年西藏自治区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471例,年均发病率24.95/10万,其中重症17例,无死亡病例。2010年和2012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66.30/10万和42.12/10万。地区分布中,拉萨市年均发病率最高,达90.79/10万,昌都地区年平均发病率最低(1.40/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9—10月为秋季发病高峰,强度高于4—7月春夏季高峰。病例以≤5岁儿童为主,占77.88%;男性多于女性。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占65.18%。结论 2009—2013年西藏手足口病呈"当年高发、次年低发"的流行特征;发病呈双峰流行,秋季高峰尤为明显,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主要危及≤5岁婴幼儿,病原以EV71为主。西藏要重点防范秋季高发,突出针对低龄、城市婴幼儿人群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2010—2019年猩红热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猩红热上报病例信息,以月份为时间聚类单位,以地市为最小空间单位,使用SaTScan 10.0.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实现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2010—2019年,我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96 220例,年均发病率为4.37/10万。我国猩红热的发病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62/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6.04/10万。猩红热的发病呈现双峰分布,每年5—6月和11—12月为猩红热的高发期。男性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1.14%。10岁以下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93.27%。猩红热的主要聚集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毗邻猩红热高发省份的地市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有所升高。位于长江以南地区的猩红热聚集区域有所增多,多聚集于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乐山市、大理市和丽江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以及杭州市、长沙市、成都市、昆明市、贵阳市等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4.
秦颖  冯录召  余宏杰 《疾病监测》2015,30(12):1002-1007
目的了解2015年上半年全国猩红热疫情特征,为秋冬季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15年1 7月全国和重点省份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地区、季节和人群分布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年1 7月,全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3 524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3.2/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14年同期上升44%,较2011年同期上升22%。报告发病率从北到南大致呈梯次降低,报告发病率最高的省份(5/10万以上)除上海外仍集中在长江以北。3~9岁的病例占88%,幼托儿童、学生及散居儿童占99%。结论 2015年春夏季猩红热报告发病率达到近10年最高峰,各地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加强监测,做好秋冬季高峰的防控和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1983-2011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结合猩红热病例监测数据、个案调查资料及人口统计学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石景山区1983-2011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39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62/10万,冬季及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岁,2~10岁儿童占所有病例的95.74%,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共占全部病例的92.55%。猩红热的三大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咽峡炎。 结论 2~10岁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及小学校是猩红热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6.
王芸  杭小平  崔林  张陇虹 《疾病监测》2012,27(9):686-688
目的 分析甘肃省庆阳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掌握庆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庆阳市手足口病发病三间分布特征。 结果 庆阳市2010-2011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571例,年均发病率为30.07/10万,2011年较2010年发病数增加137.85%;6-7月病例占全年总病例数的64.51%;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病例占总病例的87.14%;男性发病率为38.84/10万,女性发病率为20.93/10万;病原毒株检测结果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占总检测病例的78.16%。 结论 庆阳市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为6-7月,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病原检测以EV71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5 — 2017年广东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防控猩红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5 — 2017年广东省猩红热病例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Joinpoint软件估计发病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猩红热发病趋势;对2017年分离的66株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进行emm基因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结果2005 — 2017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0 157例,年均发病率为1.46/10万,无死亡病例。 发病呈夏、冬两季高发特点;报告发病率高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病例数占全省的95.79%;病例主要集中在3 ~ 7岁,以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 广东省猩红热发病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为26.4%(95%CI:16.9% ~ 36.7%)。 GAS菌株emm基因型别以emm12型为主(65.12%),emm1型次之(32.56%);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和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结论2005 — 2017年广东省猩红热发病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三间分布特征未见明显变化;当前GAS菌株流行基因型为emm12和emm1,且菌株对青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防控,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报告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5年,上海市累计报告猩红热发病数为19 510例,2010年发病率最低(2.19/10万),2015年发病率最高(19.41/10万),2015年的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是2005年的6.40倍和4.69倍。每年3-6月以及11月至次年1月合计报告发病数所占比例均79.00%;每年合计报告发病数中3~15岁所占比例均93.00%,且合计报告发病数中幼托儿童和学生所占比例均90.00%;累计报告猩红热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69 :1;2011年后的报告发病数中,实验室确诊病例的构成比维持在50.00%左右。结论 2005-2015年上海市猩红热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强猩红热的菌株型别、毒力和药敏检测等病原学监测以掌握其流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猩红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累计和CUSUM模型探测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0 — 2016年北京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3 328例,报告发病率为8.85/10万 ~ 31.37/10万;2011年和2014年有2个发病高峰;呈夏、冬两季高发特点;流行起始时间最早为每年的3月和9月;病例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丰台、延庆、通州、石景山和东城区;女性发病风险与男性相比 RR值为0.649(95%CI:0.567 ~ 0.743);3 ~、6 ~、15 ~ 岁年龄组与0 ~ 岁年龄组猩红热发病情况相比,RR值分别为11.885(95%CI:9.882 ~ 14.783)、5.745(95%CI:4.786 ~ 6.896)、0.005(95%CI:0.004~0.006);2011 — 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风险与2010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值均>1),以2011年最高。 结论 北京市2010 — 2016年猩红热流行的起始时间在每年的3月和9月,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发病的重点人群,发病与性别有关。应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前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康防治,以有效预防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西藏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疫情及其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9 — 2018年西藏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4 500例,年均发病率46.62/10万,重症病例2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10年间发病率呈隔年高发特征。 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为拉萨市(148.17/10万)、林芝市(96.39/10万)和阿里地区(76.89/10万);发病高峰为春夏季(5 — 7月)和秋季(9月);男女性别比为1.29∶1;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4岁年龄组,占67.18%;全区发生暴发疫情57起,病例主要分布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18%。 病原体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分别占44.01%和36.07%。  结论  2009 — 2018年西藏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隔年高发的周期性特点,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 西藏手足口病防控应将春夏季和秋季作为重点时段,将学龄前儿童作为重点人群,将城市作为重点地区;提高EV71疫苗接种的宣传,预防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祝平  庞志峰 《疾病监测》2010,25(5):374-376
目的探讨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金华市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金华市共计报告手足口病6158例,发病率为121.09/10万,以轻症病例为主,病原监测显示CoxA16为主要流行株。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均为婺城区,城区病例数多于农村。结论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有2个,分别出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5岁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是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2007-2009年山西省太原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建萍 《疾病监测》2010,25(8):611-613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2007-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太原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太原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5.84/10万、41.51/10万和45.9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年都有发病,呈现冬季和春季两个高峰;发病年龄均以3~10岁儿童为主,共报告3744例,占总病例数的87.46%;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分别占3年总病例数的57.44%、24.48%和12.59%;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1;全市10个区(县)都有病例发生,3年合计发病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杏花岭区(24.29%)、小店区(17.36%)、万柏林区(16.37%)和迎泽区(15.84%)。发病以散发为主;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21.66%。结论太原市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较高,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别,应加大防控力度,广泛宣传和开展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切实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我国近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加强对该病流行现状的理解。方法 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得2004—2021年HFRS病例信息,描述分析其分布动态变化特征以及病例诊断情况。结果 2004—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病例报告,HFRS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报告病例224 396例,死亡2 068例,年均发病率约为0.93/10万,病死率0.92%。病例呈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发病数前10位的省份报告发病185 207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82.54%。发病呈春夏季峰(4—7月)、秋冬季峰(10月至次年1月)季两个发病高峰,春夏季以5月或6月为高峰,11月或12月是秋冬季发病高峰,春夏季峰占32.20%,秋冬季峰占47.85%,秋冬季峰明显高于春夏季峰。男女性病例性别比为2.93∶1,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0~45岁人群发病率明显下降,14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比出现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仍以农民为主(占67.74%),待业和居家人群病例占比出现明显上升。结论 2004—2021年,中国HFRS报告病例数逐步下降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猩红热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防控对策。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2005年以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昌平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649例,平均发病率为14.75/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达18.14/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以散发流行为主,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春季多发,2010年底出现了6年来的月发病峰值,学生发病数最多,3~10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92.14%,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来人口聚集、人口密集的镇、街道发病率高。结论学生、幼托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2010年出来月发病峰值,提示我区猩红热疫情有波动、多发的可能,应高度重视,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疫情的监测,同时加强对人口密集、外来人口聚集地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麻疹云南省:全省麻疹报告发病47例,报告发病率为0.1003/10万,较2014年同期(41例)上升14.63%,本期无死亡病例报告,2014年同期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州(市)为昆明(14例)、大理(9例)、文山(6例)、曲靖(4例)、临沧(4例),五个州(市)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78.72%。男性发病28例,女性发病19例,报告发病数在0~5岁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9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5 — 2017年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狂犬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5 — 2017年狂犬病的发病资料,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7.0和MapInfo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相关统计图表。 结果 2005 — 2017年云南省共报告狂犬病病例930例,死亡883例,年均报告死亡数68例。 全省年均发病率高于全国年均发病率( χ2=21.390,P<0.001),2005 — 2008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出现发病高峰,2011年开始,发病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报告病例数占前5位的县(市、区)分别为广南、罗平、弥勒、砚山和景洪,占全省省内籍贯总报告病例数的20.64%。 全省发病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91岁,41 ~ 50岁发病例数最多,81 ~ 91岁发病例数最少,男女性别比为1∶0.39,男性病例是女性病例的2.55倍,男性病例发病年龄较女性年轻( z=?9.411,P<0.001);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居前3位,占全部病例的93.33%;6 — 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高峰在各年基本相同。 结论 2005 — 2017年,云南省每年均有狂犬病病例上报,年均发病率较高,狂犬病的防治仍然是云南省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应加强狂犬病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7.
2009-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手足口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浙江省金华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掌握手足口病疫情趋势。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报告的2009-2010年金华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金华市2009-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8 450例,年均发病率为180.37/10万,2010年发病率(238.06/10万)比2009年(122.03/10万)上升95.08%。病原监测显示2009年流行株为Cox A16,2010年为EV71。2年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均为婺城区。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每年4月即进入发病高峰期,2009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在4-7月和10-12月,2010年仅4-7月1个高峰。5岁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无论是发病数还是发病率均是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结论 2009-2010年金华市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时间、地区、性别和年龄差异,2010年发病率比2009年大幅上升,流行株由Cox A16转变为EV7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2011—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该地区HFMD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荆州市HFMD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聚集性和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MD三间分布特征,计算发病率、重症率、占比、标本检测阳性率及亚型占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FMD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MD 62 521例,年均发病率100.87/10万,重症数146例,重症率0.23%,死亡5例,病死率0.80/万,重症死亡率3.42%。发病率随年份无明显趋势变化(rs=-0.21,P=0.539);重症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rs=-0.66,P=0.031)。HFMD发病呈双峰型特点(4—6月和11—12月);县(市/区)发病率介于51.85/10万~140.23/10万,高发地区随年份不断变化;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69.58%)和幼托儿童(28.18%)为主,男性(59.01/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41.66/10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54 — 2019年陕西省宝鸡市百日咳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1954 — 2019年宝鸡市百日咳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4 — 2019年宝鸡市共报告百日咳病例73 80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29/10万。 1999 — 2014年百日咳年度发病≤10例,2015年起,发病呈上升趋势。 高发地区为凤翔、岐山和扶风县(占51.84%)。 发病季节高峰呈单峰分布,1970 — 2008年、2009 — 2019年季节高峰分别为5月、8月。 1970 — 2008年,<1岁年龄组病例占14.66%,2009 — 2019年上升为65.45%。 对253例百日咳病例百白破疫苗免疫史进行分析发现,无免疫史者占32.81%,有4剂次免疫史仍发病者占28.45%。结论宝鸡市百日咳防控效果显著,但存在复燃现象,<1岁儿童为易感人群,应加强监测、继续提高百白破疫苗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20.
进贤县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进贤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8-2009年进贤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进贤县共报告手足口病71例,发病率为9.52/10万,无聚集性疫情,无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327例,发病率为43.46/10万,出现4起聚集性疫情。4-7月份为发病高峰,2009年11-12月出现一个次高峰。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和儿童,其中4岁以下儿童发病数为355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9.20%。2008年和2009年男女发病比例分别为2.09∶1和1.60∶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P〈0.05)。散居儿童发病数为324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1.41%;幼托儿童发病数为67例,占总发病人数的16.83%;学生为7例,占总发病人数的1.76%。结论 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较2008年有明显上升。2009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较2008年有明显增多,且均发生在幼托机构。做好对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预制工作,是降低本病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