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金生  张靖  徐文彪  周少毅   《放射学实践》2012,27(6):603-6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化疗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根据CT分期进行评估,选择病例进行眼动脉灌注化疗。结果:30例38眼表现为眼球内单发肿块34眼,眼内多发肿块3眼,眼内肿块及视神经管累及鞍上1眼。本组病例全部发现单发或多发钙化灶,钙化率为100%。斑点样钙化5眼,斑片状钙化22眼,混合性11眼。Danziger分期Ⅰ期31眼,Ⅱ期6眼,Ⅲ期1眼。Ⅰ期、Ⅱ期病例行眼动脉灌注化疗,Ⅲ期放弃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在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眼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性诊断、肿瘤分期、评价肿瘤侵犯范围及病例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9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显示眼内钙化软组织肿块8例(9眼),眼环扩大5眼,眼环增厚和局部模糊各1眼,视神经增粗2例。MRI显示眼内肿块呈等T1信号7例,长T11例,等1、25例,稍长1、23例,侵犯球外3例。3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增强。4例脂肪抑制显示肿块向球外侵犯比非抑脂者更清晰。CT典型表现为眼球内有钙化的肿块,MRI表现为球内异常软组织信号,但对钙化不敏感。结论:CT和MRI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眼内钙化肿块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征象,CT显示钙化优于MRI,但显示肿瘤蔓延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诊断除依靠典型的临床病史、体征外,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明确疾病的诊断、病变范围及向球外蔓延发展进程有独特优势。现将我们近年收集的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维吾尔族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例进行分析,着重评价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本组16例中,女13例,男3例,年龄7月~6岁,平均3 .3岁。双眼患病3例,右眼8例,左眼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失明、眼球突出、眼疼、头痛、斜视、青光眼。多数患儿瞳孔内发现黄光或白光反射。10例采用日本东芝TCT -3 0 0S…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眼内肿瘤。由于放射治疗导致外观发育不全[1,2]和诱发肿瘤风险[3],因此外照射不再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首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的发展,放射治疗经历体表解剖定位阶段、骨性解剖定位阶段,发展为基于三维影像重建而实施定位、计划、照射时代。现代放疗技术减少了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外照射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需重新认识[4]。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onblastoma,Rb)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危及患儿的视力和生命。超选眼动脉化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一项新技术,选择性地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内,使局部的化疗药物达到高浓度,比传统的全身化疗能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全身不良反应小。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但至今国内这方面的护理经验尚少。现将我科收治的1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超选眼动脉化疗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我国最常见的眼内胚胎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15000~1/30000,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占98%。RB的治疗应结合其病理分期及综合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科自2005—01至2008—01采用VEC方案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2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32只眼)资料完整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白瞳、眼球突出等,CT表现为:a)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b)点状、斑片状钙化,钙化率93.8%;c)眼球突出;d)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提示球外蔓延。结论 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瘤体内钙化斑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9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显示眼内钙化软组织肿块8例(9眼),眼环扩大5眼,眼环增厚和局部模糊各1眼,视神经增粗2例.MRI显示眼内肿块呈等T1信号 7例,长T1 1例,等T2 5例,稍长T2 3例,侵犯球外3例.3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肿块呈不均匀轻度增强.4例脂肪抑制显示肿块向球外侵犯比非抑脂者更清晰.CT典型表现为眼球内有钙化的肿块,MRI表现为球内异常软组织信号,但对钙化不敏感.结论: CT和MRI是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的可靠影像检查方法,眼内钙化肿块是诊断本病的主要征象,CT显示钙化优于MRI,但显示肿瘤蔓延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9.
应用半导体激光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封闭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治疗的关键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传统的方法是采取巩膜外或眼内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由于冷凝可增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发生率,近年来眼内光凝在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中成为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主要手段,我院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半导体激光在113例(113眼)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中封闭原发性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眼的钙化可发生在多种疾病中,其中包括创伤、炎症、肿瘤及全身性钙代谢异常。CT 应用之前,仅有明显钙化才能为X 线检查显示。CT 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能准确显示出眼内钙化。作者就各种病变眼内钙化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表现进行了讨论。肿瘤性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眼内肿瘤,常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早期诊断对病变治疗有很高价值。95%视网膜母细胞瘤有钙化,钙化通常位于眼球后部、突入玻璃体内。CT上,钙化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较大的高密度肿瘤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选择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行眼球CT容积扫描,对每例患者的双侧眼球体积进行测量。对26例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6例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眼体积较健眼小,约占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68.4%。患眼体积变小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小患眼体积变化越明显;病变钙化量与眼球体积缩小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也可发生眼球体积变小的情况,采用CT测量眼球体积可准确反映眼球体积变小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研究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方法 选择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所有病例行眼球CT容积扫描,对每例患者的双侧眼球体积进行测量.对26例眼球变小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6例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眼体积较健眼小,约占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68.4%.患眼体积变小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小患眼体积变化越明显;病变钙化量与眼球体积缩小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也可发生眼球体积变小的情况,采用CT测量眼球体积可准确反映眼球体积变小情况.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儿童阶段发生最为常见的一类眼内恶性肿瘤,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3%。RB约67%在2岁之前被诊断,95%在5岁之前被诊断。超声影像学是一种普及、便利、可靠的影像学技术,能了解屈光介质混浊的眼内形态,在RB普遍筛查、鉴别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新兴的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为RB的诊疗带来了新的前景和希望。本文将对超声影像学在RB诊断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晚期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化学减容术联合眼肿瘤局部加强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方法:对10例15只眼内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采用化学减容术联合眼肿瘤局部冷冻和(或)经瞳孔温热疗法(TTT)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化学减容术采用VEC方案即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和卡铂.平均随访时间16.4个月.结果:15只患眼均对化学减容术显示出良好初始反应.经第一疗程化疗后,肿瘤基地最大直径平均缩小37.2%;肿瘤厚度平均缩小46.7%.6只眼视网膜下积液部分或完全吸收,11只眼视网膜下肿瘤种植明显减少、消失或钙化.11只眼玻璃体内肿瘤种植明显减少、消失或钙化.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随访期间共有9只眼出现了肿瘤和(或)肿瘤种植的复发和(或)新发,经补充冷冻和(或)TTT治疗后,最终3只眼(3/15)摘除,12只眼得以保留,其中10只眼恢复或保持较好有用视力.10例患者均未发生白血病、肝肾功能及听力损害等严重化学治疗毒性反应.结论:对高度进展的晚期RB,化学减容术在治疗初期显示了良好的初始反应.化学减容术联合眼肿瘤局部加强疗法近期内可有效控制视网膜肿瘤、视网膜下种植及玻璃体内种植;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母细胞瘤与颅内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视网膜母细胞瘤伴有颅内肿瘤5例,其中眼内肿瘤沿视神经向鞍上区侵犯3例,血行性转移侵犯中颅窝1例,颅内异位肿瘤即三位性Rb1例,双眼Rb眼内期,鞍上区有孤立肿块,讨论了Rb并发颅内病灶的解剖学或种系发生学的因素。提出:(1)Rb患者的CT扫描不应只限于眼眶,应常规扫描至松果体区。(2)小儿中线区肿瘤(松果体区和鞍上区)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眼球。  相似文献   

16.
报道视网膜母细胞瘤(Rb)伴有颅内肿瘤5例。其中眼内肿瘤沿视神经向鞍上区侵犯3例;血行性转移侵犯中颅窝1例;颅内异位肿瘤即三位性Rbl例,双眼Rb眼内期,鞍上区有孤立肿块。讨论了Rb并发颅内病灶的解剖学或种系发生学的因素。提出:(l)Rb患者的CT扫描不应只限于眼眶,应常规扫描至松果体区,(2)小儿中线区肿瘤(松果体区和鞍上区)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眼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总结武警总医院儿科自2012-10至2014-01采用青蒿琥酯联合常规方案(联合治疗组)治疗晚期RB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方案(对照组)治疗的11例晚期RB患儿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青蒿琥酯治疗晚期R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联合治疗组中4例眼内D、E期患儿中有2例成功保留眼球(50%),5例眼外期患儿中有2例获得手术机会(40%);对照组中7例眼内D、E期的患儿中仅有2例获得保眼机会(28.6%),3例眼外期患儿中有1例获得手术机会(33.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截至2015-02-01,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分别为18.2个月和21.8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18.4个月和21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所有患儿在给予青蒿琥酯期间均未发生过敏反应,生命体征平稳。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青蒿琥酯治疗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一定疗效,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MRI与CT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2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基本资料,给予患者CT检查以及MRI检查,分析临床诊断结果以及价值。结果 MRI诊断之后发现患者眼中肿块信号不均匀,眼中可发现更低斑片、斑点状信号影。钙化显示率为40%; CT诊断患者之后眼内出现斑块状、斑点状钙化肿块,钙化显示率为94. 11%。结论在临床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过程中MRI与CT检查均具备一定效果,但是CT诊断效果更显著,肿块内钙化是定性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础与依据,影像学表现可以为以后判断预后以及确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与Coat's病的不同CT表现,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1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和5例Coat's病经手术病理证实,均在术前接受CT检查。CT为2毫米层厚连续扫描,并给予团注法增强检查。结果:两者均有软组织肿块和玻璃体密度增高,但视网膜母细胞瘤除绝大多数有钙化外,还有眼球增大、晶状体密度减低和移位的表现。结论:多数情况下,根据有无钙化可将两者区别开来,少数无钙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需根据眼球大小和晶体状改变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或不联合硅油填充术,对治疗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4年1月确诊为外源性眼内炎无合并视网膜脱离(术前和术中),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48只眼,术中联合应用或无硅油填充术。结果 45只眼眼内炎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93.75%。结论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是并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