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活性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活性药在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血管活性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要做到精确、安全、有效的用药,使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需要水平.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年6月~2007年6月对320例危重患者(其中男153例,女167例,年龄33~89岁)应用血管活性药治疗,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维持液在微量泵注血管活性药物中的应用与体会。应用维持液有减少静脉炎、预防和减少针头堵塞、操作简便等优点,应用维持液时应加强宣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技术原则、注意体位等。认为应用维持液时加强巡视、给予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4.
总结了180例危重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全程严密监测病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做好静脉通道的护理、规范微泵的管理、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等措施,认为应用微量泵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能确保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泵入血管活性药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晓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4):1283-1284
目的 探讨当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避免因更换注射器而造成血压明显波动的微量泵使用方法.方法 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组1为观察组,使用Orchestra组合微量泵中继;组2也为观察组,使用双微量泵联合中继;组3为常规方法对照组,使用一个微量泵.每组均在更换下一组血管活性药物前及更换后测量血压.观察更换药物有无引起明显血压波动.结果 2个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对照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微量泵双通道中继在血管活性药物的泵入中的应用,解决了更换血管活性药物时引起血压波动的难题,尤其适用于在较常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监护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赵丹凤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275-276
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微量注射泵以其将少量液体和药物精确、恒量、恒速、持续泵入体内的特点,成为临床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必备医疗仪器之一。由于危重患者病情多变且常伴有低血压、心、肝、肾、脑等脏器衰竭,常需微量泵入包括各类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镇静药物、降血糖药物及电解质溶液等药物,因此,对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管理不容忽视。我院自2003年6月开始将微量注射泵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且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应用及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手术中应用微量注射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管理。方法对2009年1-12月52例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通过使用微量注射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时、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配置,除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血流动力学有波动外,基本保证了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结论准确合理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准确配制血管活性药的浓度,规范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2种续泵方式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将68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胺维持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续泵时采取双泵续泵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续泵方式。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心律失常、意识变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的收缩压和心率。结果采用双泵续泵的观察组血压下降、心率变化、心律失常、意识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续泵时采取双泵续泵的方式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血管活性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护理中应注意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强调监测的重要性、药物常见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浦菊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205-205
微量注射泵是用少量液体将药液精确均匀持续地泵人体内的一种泵力仪器。对我科2007年1—12月应用推注式微量注射泵采用维持给药方法在急性胰腺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糖尿病等31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生长抑素占80%,奥曲肽占16%,胰岛素占4%。对于需要控制液体量、速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微量注射泵因具有长时间、微量、均匀、精确地输入药物和操作简单、可控制性强等优点,成为医院急救、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常用设备,尤其是急诊科,微量注射泵是抢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诸如心肺复苏术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休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血管活性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护理中应注意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强调监测的重要性、药物常见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15.
临床上为维护心功能 ,改善血压 ,常用微量泵匀速泵入血管活性药物 ,成人和儿童均据体重进行药物剂量计算 ,药物剂量 =体重(kg)× 3(常数 )加至 5 0ml液体中。即微量泵每小时进 1ml液体即给药 1μg/ (kg·min) ,或每小时进2ml液体即给药 2 μg/ (kg·min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泵续泵并行法在体外循环术后持续输注血管活性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体外循环(CPB)术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双泵续泵并行法更换泵前管路,对照组采用常规停泵换泵法。结果观察组CVP(80.63±6.99)mmHg(1mmHg=1.33kPa)、MAP(11.24±2.83)mmH_2O、R(92.37±17.01)次/min,对照组CVP(74.33±7.96)mmHg、MAP(9.97±3.12)mmH_2O、R(104.03±17.46)次/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止持续输液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4例(6.24%),观察组无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外循环术后持续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双泵续泵并行法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微量注射泵(以下简称微量泵)是用少量液体将药物准确、微量、恒定、持续地泵人体内,既可定时控制药物用量,避免因药物浓度大小波动而产生的副反应,又可保证药物的最佳有效血药浓度的泵力仪器。它不会因病人的姿势和体位的变化而影响输注速度。在心胸外科经常用于泵注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高浓度补钾、持续输入镇痛、镇静药及化疗药物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休克的目的是恢复休克时的组织灌注。低血容量性、心源性以及梗阻性休克以低心排血量(CO)、低动脉血压以及明显的末稍循环血管收缩为特点。在血管扩张性休克中,病理性血管扩张、相对和绝对的低血容量、心肌抑制以及血流重新分布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脓毒症是血管扩张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脓毒性休克表现为细胞的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不足,导致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乳酸产生增多及细胞损伤。心血管系统的表现为心肌抑制、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异常、DO2和代谢异常,最终的结果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甚至死亡。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DO2高于临界值,并使平均动脉压(MAP)提高到一守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微量泵推注心血管活性药的配药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使心血管活性药物精确、均匀、恒量地进入体内,迅速达到治疗目的。使用微量泵推注心血管活性药物,并根据病人需要与药物的性能,制定出一套药物浓度配制的方法,达到了给药剂量精确,每小时输入药液的毫升数等于每公斤每分钟进入体内的药物微克数,用药安全的目的,同时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