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D-dimer,DD)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与脑梗死等血栓形成性疾病 关系密切[1].因此,监测血浆DD含量对于防治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灵敏地反映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本文检测了56例AL患者血浆D-dimer水平,以探讨AL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变化与AL疾病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人组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别测定健康人组及AP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APL患者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P<0.05);通过化疗2周部分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血浆D-二聚体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价值的重要实验指标;临床监测血浆D-二聚体对AP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端粒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银染法检测了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且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7例(B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C组),健康对照组45例(D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结果 A、B组的D-二聚体、FIB、APTT、PT检测结果均较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FIB较B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患者溶栓治疗前与溶栓后1、6、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比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对比观察组中不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9.93±87.1... 相似文献
9.
赵衍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2):96-96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加,多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D-二聚体在肝炎病情、术后评估、围产期的水平变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D-二聚体在临床上作为常规检测已越来越重要。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在微血管内凝固,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hs-CRP及MMP-9联合监控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分别测定2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及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hs-CRP及MMP-9的水平,并分析D-二聚体、hs-CRP及MMP-9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1.49±0.12) mg/L、(11.38±2.12) mg/L、(332.27±54.62) μg/L]高于健康组[(0.25±0.04) mg/L、(2.14±0.51)mg/L、(124.68±27.59)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0.68±0.14) mg/L、(3.16±0.87) mg/L、(227.48±43.26) μg/L]低于中度组[(1.13±0.25) mg/L、(7.54±1.3)mg/L、(325.69±62.74)μg/L]、且低于重度组[(1.54 ±0.37) mg/L、(13.49±1.50) mg/L、(497.23±74.3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hs-CRP及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监控D-二聚体、hs-CRP、MMP-9水平能够辅助急性脑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并可评估疾病的进展,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其数值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正常组,分别比较两组间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及关节外表现,并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D-二聚体与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ESR、CRP、肿胀关节侧数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且D-二聚体水平增高组患者关节外症状的发生率(血管炎、转氨酶升高、贫血)也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临床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6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72h(1.54±0.91)mg/L、第7天(1.32±0.86)mg/L,较恢复期第15天(0.49±0.31)mg/L、第30天(0.32±0.14)mg/L和健康体检者(0.31±0.81)mg/L明显增高(t=2.576、t=2.807,P〈0.01)。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孕期孕妇血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孕期妇女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评价其在诊断产科高凝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522例不同孕期妇女及160例正常非孕妇女血中D-二聚体浓度,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522例不同孕期妇女及160例非孕健康妇女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显示妊娠组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的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妊娠早期组(P〈0.05)。妊娠早期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组与妊娠中期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组与妊娠晚期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发展,孕妇血中D-二聚体阳性率有上升趋势,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预测和判断产科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指南》2016,(2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20例妊娠期女性(<30岁306例、≥30岁214例)按妊娠周期分为早孕组179例,中孕组170例,晚孕组171例,同时另选取同期446例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妊娠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差异明显(P<0.05);妊娠期组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在妊娠期的水平变化呈增高趋势,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而与妊娠年龄无直接关系,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对血栓性疾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接诊的210例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所有血浆的D-D水平总体均值比对照组的D-D水平总体均值要高,P<0.05,差异很显著。在所有病例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心肌梗死患者的D-D值要显著大于其他病例以及健康病例,P<0.01,差异很显著。结论血浆D-二聚体金标法定量快速测定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梗死最为适用,对于其他的一些血管疾病,胃癌等疾病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者的血浆,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以区分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用ELISA法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dunnet-t法及Student-Newman-Kerul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1),各组与标准组之间分析显示(采用dunnet-t法):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采用SNK法、即:Student-Newman-Keruls法):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均与中危组及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标准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360例常见疾病患者,利用乳胶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异常情况。结果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D-二聚体浓度较其他疾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D-二聚体浓度检测,利于病情判断。通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明显,通过动态观察患者D-二聚体浓度,利于病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心肌梗死患者30例进行临床观察,分别采取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在急性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疾病的疗效观察及预后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翠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135
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7~12月确诊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者(对照组)各80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意义。结果脑梗死及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含量与病情有关。(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对判断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纤溶指标D-二聚体(D—dimer,D—D)抗原含量在急性脑梗死(CI)、脑出血(CH)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30例脑梗死、20例脑出血及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水平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含量降低,TIA组D-二聚体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体内纤溶状态、纤溶活性的重要指标,在不同的疾病和病期有不同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与复发及判断病程、病期的参考指标;D-二聚体单独应用不能鉴别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