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凉山州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凉山州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9年凉山州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资料,对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凉山州31家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0 935例;夏秋季为发病高峰,5-10月报告病例数最多(67.75%);西昌市总报告病例数最多(19.46%),冕宁县监测医院平均报告病例数最多(617例);20~59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49.54%),男女性别比1∶1.06,职业以农民为主(50.84%);可疑暴露场所家庭居首位(82.33%);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是肉与肉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菌类及其制品;2015-2019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中,共发现680起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结论凉山州卫生健康系统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的意识与能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高高风险食品及高风险场所的监管力度,多部门积极协作配合,以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近6年来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贵州省上报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全省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486起,发病4 173人,死亡110人,罹患率为18.40%,病死率为2.64%。6 - 9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家庭的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病因素为有毒植物和细菌,以野生毒蕈最多;主要引发事件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夏秋季有毒植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尤其应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做好提前预警。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防控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此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发病和死亡,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及特点,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依据。  方法  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20年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河南省10年间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7起,累计发病人数1 258人,住院人数701人,死亡1人。河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起数前4位的城市为郑州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峰期是6和9月。中学食堂和小学食堂导致的事件数最多(均为12起)。粮食制品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14起,371人)。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病原因子,占查明原因事件数的78.26%。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最多的致病菌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发病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是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死亡病例的致病因素是毒蘑菇。除原因不明的事件外,加工不当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环节。  结论  中小学生是学校食源性疾病高发群体,应加强夏秋季学校食堂的监督和管理,预防粮食类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汇总分析2016年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和暴发监测系统相关病例信息,以了解系统早期识别预警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能力与存在的不足,为当地食源性疾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与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相关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共收集监测病例信息26 848份,监测系统暴露信息总体完整率为44.47%;回顾性汇总分析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例信息,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259起,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143起,比对分析发现,两系统一致报告的事件数为20起;一致性事件中哨点医院监测系统报告时间比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时间滞后,中位滞后时间为6.50 d。结论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具有较强识别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力,但是系统病例信息总体完整率较低,系统上报时间具有一定滞后性,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存在漏报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汇总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分析总结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提高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对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早期发现、预警能力。方法汇总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结合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共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187起,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10∶1,发病以15~24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24.42%),前三位的可疑暴露食品分别为多种食品(33.14%)、混合食品(21.28%)和肉与肉制品(15.58%),主要可疑暴露进食场所依次为饭店(酒店)、单位食堂和学校食堂。有53起事件经过核实确认后在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中报告,占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报告全年总数的28.34%。结论 2018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在部分监测地区早期发现、预警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能力已有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食源性疾病事件未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2年-2015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19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2年-2015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共报告4 432例疑似病例,主要集中在7月-11月,1岁~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以果蔬类为主,其次为米面制品;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21%,诺如病毒居首。2012年-2015年报告的4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微生物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有毒植物。结论夏秋季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1岁~5岁儿童是监测的主要人群,沙门菌、诺如病毒是目前南宁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因素。需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012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健全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体系及食源性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深圳现有的食源性疾病网络监测体系中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系统、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并分析网络数据,分析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结果 2012年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病人数24 291人,其中症状监测发热占11.6%,腹痛占65.7%,腹泻占84.4%和呕吐占34.1%;深圳市各区中小学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8 380人;全市食物中毒15起,无死亡病例,中毒食品主要以肉及肉制品为主,占28.6%.结论 2012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处于低流行水平,该市网络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反映全市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但整个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还有许多方面需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预测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清远市清城区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2015-2019年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食源性疾病事件相关信息,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发生场所分布、致病因素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015-2019年清远市清城区共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22起,发病270人,住院51人,无死亡病例。3-8月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16起,发病135人,住院24人,分别占事件数、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的72.7%、50.0%和47.1%。洲心、凤城街道两地共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14起、发病141人、住院21人,分别占事件数、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的63.6%、52.2%和41.2%。宾馆饭店、家庭共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19起、发病236人、住院50人,分别占事件数、发病人数和住院人数的占86.4%、87.4%和98.0%。由有毒动植物类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6起、微生物5起、化学性3起、不明原因8起,分别占事件总数的27.3%、22.7%、13.6%和36.4%。结论清远市清城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为3月、5月、6月和8月;高发地区依次为洲心、凤城街道,高发场所依次为宾馆饭店、家庭;主要致病因素依次为有毒动植物类、微生物。应加强对公众及餐饮单位有关人员的食品安全宣传,严格监管,建立完善机制,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南充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规律,提高南充市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南充市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对病例信息以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聚集性分析发现的可疑聚集事件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20—2022年南充市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6 048例,报告病例数及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87.232,P<0.001),发病时间集中在7至11月(54.70%),女性高于男性(χ2=358.087,P<0.001),年龄以0~14岁组(30.07%)居多,职业以农民为主(34.17%);可疑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22.17%),可疑暴露食品的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50.05%),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82.26%)。2020—2022年南充市报告可疑聚集性事件221起,确认聚集性事件46起,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20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2019年和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资料来源于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结果 安徽省2020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7起,累计发病1 061人。较2016—2019年年均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减少了17.4%、31.2%。2020年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场所,其事件数占比(52.2%)和发病人数占比(23.2%)较前3年均有上升;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占比(39.5%)和发病人数占比(70.8%)较前3年有明显下降。在2020年已查明事件原因中,致病因素主要为毒蘑菇,占已查明原因事件数的46.9%,高发时间为6—9月,事件数和发病人数达到前3年的2倍。引发因素主要为误食误用,占已查明事件数的59.8%。结论 2020年安徽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有明显改变,其中事件发生主要场所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均与前3年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16-2017年湘潭市度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方法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6-2017年湘潭市的监测数据,按发病时间、年龄、初步诊断、暴露食品、包装状态、就餐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月份病例占全年的50.17%;1~4岁年龄组、10~1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所有发病人数的40.97%,暴露食品中以粮食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所占比重最大;就餐地点以家庭和餐饮业发生食源性疾病最多。结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应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密切关注疾病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暴露食品,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34/68)的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27/68)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10/68)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蔡泽瑜  张明  张春雨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345-346,371
目的 分析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511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16.94%,9年罹患率为8.6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导出2011—2015年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和致病因素。结果 2011—2015年金华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3起,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发生在5—9月的事件数占71.70%;9个县(市、区)均有发生,婺城区报告最多(14起);16~6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8.69%;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45.28%,家庭占26.42%。查明中毒致病病原事件共37起,其中微生物性、植物性、化学性致病因素分别占49.06%、16.98%和3.77%。查明中毒暴露食品事件共35起,其中肉与肉制品、植物类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各12起,均占查明中毒食品的事件的34.29%。结论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餐饮服务单位为主要事件场所,其次为家庭,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20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潍坊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暴露1 064人,报告病例235例,无死亡病例。事件的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32起,占54.24%),其次为餐饮服务场所(25起,占42.37%);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29起,占49.15%),其次为2种因素及以上(15起,占25.42%)。植物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32.20%(19起),其次为动物类食品(17起,占28.81%)。结论 应逐步完善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敏感性,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 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 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 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 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 (34/68) 的 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 (27/68) 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 (10/68) 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 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 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 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宁夏银川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后实际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银川市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平台2009年监测信息的初步判定、现场调查核实等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预警信息的及时性、敏感性和有效性。结果 2009年银川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发出预警信号1 129个,经初步判断核实,判定疑似事件67起,占5.9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确定疫情62起,预警信号总体阳性率为5.49%,均为人群聚集性传染病疫情事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到填写异常卡平均时间为0.82 h,初步审核判定及时率100%,12 h内现场调查核实处置及时率98.51%(66/67);67起疑似事件经现场调查核实62起,占94.04%,敏感性较高;1 125个有效预警信息中,预警病种阳性62起,有效性5.6%,总体有效性尚不高。结论银川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及时性、敏感性较好,但预警有效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