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针刀加药物注射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同时又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病。作者自1995年起,应用针刀经皮松解加药物注射治疗跟痛症,并设单纯药物封闭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将5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5~64岁;病程3月~5年;单侧20例(左9,右11),双侧5例,共30足。对照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0~69岁;病程1月~5年;单侧22例(左10,右12),双侧3例,共28足。 诊断标准:(1)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8~1999年底用小针刀加穴位注射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取得满意的疗效。1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男48例,女31例;隼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其中40~50岁20例,50~60岁39例,50岁以上20例;左侧29例,右侧42例,双侧8例;病史最长5.5年,最短3个月。其中61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跟骨骨刺(X线摄片示),局部软组织增厚变硬。2 诊断标准 足跟部疼痛:晨起、长时间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患足弓加深:可清楚触到跖长韧带和跟骨结节前下方,跑骨窦处压痛明显.X线摄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8年4月—2008年6月共计289例使用针刀治疗的跟痛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9例患者中,治愈197例,占68.17%;有效66例,占22.84%;总有效率达91.00%。结论:针刀治疗跟痛症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跟骨及其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此病,严重时影响工作和生活。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按摩治疗等,收效甚微。笔者采用针刀加封闭治疗本症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近5年来,我院运用局部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跟痛症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为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跟痛症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40~65岁;病程1周~2年。 相似文献
7.
8.
左同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6):2022-2023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即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体形肥胖的妇女易患此症.引起跟痛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止点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等多种疾病.2006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针刀治疗跟痛症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手法推拿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跟痛症11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跟痛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2005年1月~2008年1月,笔者采用手法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跟痛症患者115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对急性肾绞痛的缓解作用.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补液、解痉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时间、患者主观疼痛评估以及短时间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主观疼痛评估明显优于对照组,短时间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黄体酮能快速有效缓解急性肾绞痛,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整复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失眠近期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推拿整复+天麻素穴位注射)和对照组(针刺+天麻素穴位注射)各8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颈源性失眠的近期症状改善情况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近期临床显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自评量表SRSS,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整复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失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改变。方法:临床纳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2组患者两侧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进行电生理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1个疗程治疗有效率、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100.00%,对照组分别为68.89%、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46±0.49)ms、(3.14±0.57)ms,对照组为(3.92±0.50)ms、(3.34±0.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患健侧波幅比值为(0.67±0.18)、(0.65±0.17),对照组为(0.52±0.17)、(0.5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鼻肌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9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3例,对照组256例。治疗组于三伏天行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同时口服氯雷地定片(开瑞坦)。连续治疗3年,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治愈45例,好转198例,治愈率为15.9%;对照组治愈1例,好转241例,治愈率为0.4%。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清中IgE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治愈率高于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治疗,且对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清IgE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疗程(6周)。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DI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滞针提拉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给以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和对照组相同针灸基础上,每日于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 ml。观察指标选用Hous-Brackmann ( H-B )面神经分级量表,于疗前、疗后两次评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 -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经卡方检验,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疗前、疗后H-B分级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为70%,对照组为50%,经卡方检验,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耳鸣主要症状体征评分、耳鸣响度评分和耳鸣残疾量表(TH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耳鸣发生环境、对睡眠影响、持续时间、对生活工作影响、对情绪影响和主观感受6个维度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耳鸣响度评分和THI评分降低(P<0.05),不同时间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针刺率谷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耳鸣主要症状体征,降低耳鸣响度,改善耳鸣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失眠症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和方法 采用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失眠症 4 0例 ,同时设药物组 4 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7.5 % ,药物组有效率 77.5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19.
针刺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针刺、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疗法与常规针刺方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82.5%,对照组痊愈率52.5%,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97.5%,对照组痊愈率77.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维生素B12针穴位注射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治疗风湿性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60例风湿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风湿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在风湿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耳针配合穴位注射.以疼痛分级法评定止痛效果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2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炎性指标ESR和CRP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对照组ESR和CRP下降不明显,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ESR和CRP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耳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风湿性疼痛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