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有的Web服务体系架构缺少服务质量与优选方面的有效支持,如何动态地选择、绑定并调用最适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受到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可信服务测试中介"模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贝叶斯投票算法的服务评估技术--把每一个测试评估结果作为对测试对象的一次投票,通过对协同服务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终计算出同类服务的加权通过率,并在同类服务中进行排行,体现了Web2.0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的范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Web服务就是这种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众所周知,为了获得一个可信的、可靠的服务,对服务实施完全、充分的测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对Web服务的测试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从SOA体系结构下Web服务的特点及其测试的新的挑战出发,讨论了Web服务测试与传统测试的不同点;接着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测试的视角和测试的策略)讨论了Web服务测试的相关问题.然后给出了一个Web服务测试过程的组织框架,还讨论了目前Web服务测试的研究现状和一些代表性的Web服务测试技术.最后总结全文并给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Agent技术和面向服务计算技术是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二项重要技术.这二种技术都试图为互联网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新颖的技术途径,但是它们的关注点、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优势和不足各不相同.将这二种技术相互集成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弥补各自的不足.近年来有关集成Agent技术和面向服务计算技术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将为部署在互联网上的动态、开放系统的开发提供新颖、有效的技术途径.分析了集成Agent技术和面向服务计算技术的背景和动机,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成果,并展望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将Agent的概念引入P2P服务体系架构中,会对整个架构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深入讨论和研究Agent-based P2P环境独特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Agent-based P2P环境下开放式服务体系架构模型,即OSA-ABP.模型架构由5层分层模型和多Agent交互模型构成,与同类架构比较,在架构的开放性、异构Agent兼容性、资源统一描述发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UML活动图不再是状态图的特例,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模型广泛用于软件的行为建模.基于UML活动图的测试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然而从UML活动图自动生成完整的测试场景\用例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对基于UML活动图的测试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几种从UML活动图生成测试场景\用例的方法及其使用的算法,即反蚂蚁Agent方法、灰盒方法、自适应细菌Agent方法和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最后对UML活动图测试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Web服务凭借其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但单个Web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服务请求.为了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满足复杂的用户需求,Web服务组合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类Web服务的描述模型,然后基于不同的描述方法,结合近年来Web服务组合研究的成果,介绍了Web服务自动合成技术,最后对Web服务组合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Web服务组合是Web服务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语义Web服务组合进行形式化描述并进行分析和验证是组合服务正确运行的保证.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有色Petri网的语义Web服务形式化模型,形式化描述了OWL-S的ServiceModel中8种基本的Web服务组合模式,利用这些组合模式可以构造出满足需求的组合Web服务.然后,对服务组合形式化模型的正确性分析和验证进行研究后,给出了组合模型语法正确性、可达性、活性和有界性的算法.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建模实例展示了Web服务组合的Petri网建模.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安全强度较高的基于硬件的移动Agent安全方案.将可信计算技术与平台引入移动Agent的安全机制,基于可信硬件TPM所提供的相关安全服务实现移动Agent的主动保护机制.设计了在可信硬件平台上的移动Agent安全框架模型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Web服务组合现已成为软件研究和实践热点之一.目前虽已出现多种Web服务组合模型和描述语言,但是面对开放分布多变的Internet网络环境,这些模型和语言在应对变化的动态性支持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缺乏从协作全局对动态性的支持.在分析既有服务组合方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它通过一种动态协同模型综合了服务编排和服务编制的优点,在保持与主流技术和平台的兼容性的同时增强了对组合服务动态性的支持.还实现了相应的支撑系统,并在其上实现了一个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的协商模型--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多边多议题协商模型.利用面向服务架构(SOA)技术来构建松散耦合的协商模型,并在协商模型中应用本体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来定义提议、议题等本体模型,以实现协商议题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最后在SOA的框架下以Web服务方式使用经SOAP封装的通信原语实现多边多议题协商模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了第九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大会,主任委员邵明立局长作了重要讲话,全体会议通过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大纲,副主任委员吴浈副局长作了总结报告。本次会议即是按照邵明立局长工作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大纲的要求召开的。2010年版药典工作时不我待,各专业委员会均需及早确立课题、尽快落实任务。第九届成立大会期间,很多委员纷纷表示要全力做好药典工作,为国家标准发挥所长、贡献力量。会后药典会不断接到委员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常设机构的同志们也加班加点整理汇总,大家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工作干劲。这种精神和辛勤的工作,为此次扩大会议的顺利召开、及时确定2010年版科研项目、落实好工作任务打下了基础,也必将为2010年版药典工作奠定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信息系统的定义,提出了采用集合方法描述的多Agent信息系统,研究了在多Agent交互中规则的形成过程.对规则表示和存储方法进行了研究.鉴于各Agent的规则可存储在数据库中,采用ID3算法对这些规则进行挖掘是可行的.对该方法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使用Web方式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是当前的一种发展趋势。《WEB技术与应用》课程具有技术基础课与技术实践课双重特性。针对广东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应用方向)学生开设的《WEB技术与应用》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Web服务组合的正确性包括动态行为的匹配性和数据类型的一致性.本文定义了一个扩充的Pi-演算类型系统,同时利用该系统对BPEL4WS Web服务组合规范建立了一个类型化的形式化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够对Web服务组合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最后通过一个案例,给出了对Web服务组合动态行为的匹配性和数据类型的一致性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建华 《药学进展》2012,36(2):87-91
目的:提高药品销售系统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功能。方法:在分析了现有医药企业信息系统不足的基础上,采用WebGIS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开发新型药品销售信息系统。结果:设计了以服务为中心,采用多层结构的医药企业产品销售系统框架,其功能与传统销售系统相比更具优势。结论:GIS技术改进了药品销售系统的功能,满足医药销售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Ontology技术为基点,结合Web服务技术的优点,设计了允许最终用户编程的数字博物馆通用建设平台,构建了文博业务领域本体和Web服务本体来支撑用户文博业务需求与Web服务间关联匹配.避免了传统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重复开发及耗资大、周期长等缺点,并为其它领域通用建设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Web sites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of phar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Methods.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Web pages of 124 US colleges and schools of pharmacy were reviewed for office or program name, practice experience management softwar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newsletter, practice experience manual, preceptor development programs, new preceptor application processes, and interactive Web site interfaces.Results. The term “offic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was used by 27.4%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Fifty percent of the colleges and schools used E-value as their practice experience management software. Only a minority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made experiential manual(s) available online, offered newsletters targeted to preceptors, and/or provided Web site interactive interfaces for preceptor communication. The Preceptors Training and Resource Network was the preceptor development program most frequently promoted.Conclusions. The majority of US colleges and schools of pharmacy have official Web sites for thei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program; however, few offer resources online or use interactive or social media to their advantage.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key ingredients and processes in transporting an empirically supported, research-developed family therapy for adolescent drug abusers, Multidimensional Family Therapy (MDFT), into an intensive day treatment program. Using the same systems change principles that guide this treatment approach,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process has been, from its inception, a collaborative, multidimensional, systemic intervention aimed at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with multiple staff members at several levels of the progra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1)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basis for these technology transfer efforts; (2) the technology being adapted and transferred; and (3) the critical events and processes that have shaped the transfer of MDFT into this program. We discuss this process and the outcomes thus far through the lens of Simpson's organizational change model and specify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experience for the expansion of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相似文献   

19.
New types of social Internet applications (often referred to as Web 2.0)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s. Although developed primarily for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cations such as blogs, social video sites, and virtual worlds are being adopt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se newer applications differ from standard Web sites in that they involve the users in creating and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hence effectively changing how the Web is used for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dispersion. Although Web 2.0 applications offer exciting new ways to teach, they should not be the core of instructional planning, but rather selected only after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prominent Web 2.0 applications, explains how they are being used within education environments, and elaborates on some of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these applications 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