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情况。结果 筛选出4个高风险因素,分别为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未遵循有效隔离措施、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床单元清洁消毒不合格、诊疗物品交叉使用;筛选出4个中高风险因素,分别为在拔管或气囊放气操作之前忽略气囊上分泌物的清除工作、手卫生依从性差、非本科室人员流通多、探视人员探视制度执行不到位。针对高、中高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VAP、CLABSI、CAUTI日发病率分别由2018年的7.62‰、2.99‰、1.90‰降至2019年的3.93‰、1.01‰、0.62‰;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分别由4.98%、6.89%降至2.37%、3.14%。结论 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薄弱点,为防控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管理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ICU住院患者815例为干预前,选取2018年7-12月ICU住院患者779例为干预后。多学科成员组建失效模型和效应分析(FMEA)团队,使用FMEA作为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查找ICU MDROs医院感染的失效模式和评分计算高风险失效模式,并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干预,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分值得出无单间或集中隔离、入院前未筛查、多药耐药报告未及时通知3项为高风险失效模式。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干预后,单间或集中隔离情况、入院筛查、多药耐药报告获取及时性、物品专人专用、医疗设备清洁消毒、病原学送检意识、终末消毒及时性共7个风险点RPN下降(P0.05);MDROs隔离措施执行率从81.36%升高至97.27%(P0.05);ICU MDROs的医院感染率从7.24%降至2.82%(P0.05)。结论 FMEA风险评估可用来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MDROs防控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有目标性的干预,减少MDROs在医院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情况。 结果 筛选出4个高风险因素,分别为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未遵循有效隔离措施、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床单元清洁消毒不合格、诊疗物品交叉使用;筛选出4个中高风险因素,分别为在拔管或气囊放气操作之前忽略气囊上分泌物的清除工作、手卫生依从性差、非本科室人员流通多、探视人员探视制度执行不到位。针对高、中高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VAP、CLABSI、CAUTI日发病率分别由2018年的7.62‰、2.99‰、1.90‰降至2019年的3.93‰、1.01‰、0.62‰;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分别由4.98%、6.89%降至2.37%、3.14%。 结论 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薄弱点,为防控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对老年ICU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ICU老年(65岁及以上)患者1 0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患者医院感染例数为135例;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ICU老年患者1 002例设为研究组,其中患者医院感染例数为53例;研究组采用FMEA管理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监测,比较两组感染风险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研究基于病房内通风不畅、护工/患交叉感染、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和突发事件应对无效5个主要失效模式的风险有限系数(RPN)得分,区分得出高风险因素为护工/患交叉感染和病房内通风不畅两大因素,RPN得分分别为36分和27分;研究组按照FMEA模式进行持续改进,除患者自身因素外,改进后4种失效模式的RPN值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进一步分析,两组感染均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感染也占有较高比例,此外还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等;但研究组经基于FMEA的院感控制干预后,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自2013年其院内成立FMEA团队,根据FMEA模式对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计算高风险指数(RPN),进行评估,并制定实施改进方案并评估效果,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妇产科诊断并进行院内手术和治疗的患者4926例作为实验组,实施根据FMEA模式改进后的护理管理模式,分析方案实施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率,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妇产科患者43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RPN。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感染致病菌无明显差异,感染比例对照组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均主要发生在泌尿道、呼吸道、消化道,总体感染率对照组为14.21%高于实验组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对照组的RPN值,应用FMEA模式后,实验组的实施改进措施后RPN(RPN=12,12,12,8,8,18)低于对照组(RPN=24,36,18,24,12,36),住院妇产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由14.21%下降至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实施改进方案,能降低妇产科患者院内的感染率,对于住院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有着良好的预防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有助于医院提供更好的护理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与灾难脆弱性(hazar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HVA)联合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CSSD)感染防控管理的成效。方法联合应用FMEA与HVA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CSSD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管理,选择12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小组,其中2020年6—12月为FMEA联合HVA管理实施前,2021年1—6月为实施后,对比分析两个阶段风险事件危害相关风险值(RISK)、RISK前三事件的失效模式事先风险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并对比实施前后消毒合格率。结果通过HVA评估,实施前后居于前三位的医源性感染风险事件为自动化清洗消毒机故障、真空压蒸汽灭菌器故障以及锐器损伤,但FMEA配合HVA管理实施后,三者的RISK均显著低于实施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配合HVA管理实施后,自动化清洗消毒机器故障、真空压蒸汽灭菌机器故障及锐器损伤的失效模式RPN值分别是(43.62±6.23)分、(44.45±5.52)分、(52.37±5.61)分,分别低于实施前的(65.26±5.26)分、(60.23±6.00)分、(67.20±4.78)分(均P<0.05)。实施前消毒物品合格率为91.67%,实施后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在医院CSSD实施FMEA配合HVA管理可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事件,预防感染发生,提高医疗器械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高风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FMEA风险评估法筛选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筛选出的高风险事件为患者过多需加床,清洁工隔离意识薄弱,实习生和轮科生隔离意识薄弱。干预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89/1 861),干预后为2.08%(34/1 6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8.76,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1%,低于干预前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可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ICU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定量评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灸门诊存在风险,针对性改进。方法对针灸门诊的预检挂号、门诊就诊、付费缴款、针灸治疗等4个主流程厘清风险点并进行风险评价,计算风险系数(RPN),确定改进措施优先级。结果对需要干预的17个潜在失效点分别制定并执行风险防范策略,执行后RPN值明显下降。结论针灸门诊应用FMEA方法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确保疫情期间医疗可及性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不同院区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有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成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两个院区EICU收治且留置有中心静脉导管的1854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7月-2021年6月为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6月为干预组。通过采取头脑风暴法确定12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需要改进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E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6个,分别为留置导管及带管必要性评估执行不到位、置管穿刺点位选择不合理、最大无菌屏障落实不到位、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不高、接触/连接无针接头前未用酒精棉片摩擦消毒、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根据筛选出的风险因素,FMEA小组制定并实施了包括开展集中培训、优化置管部位、采购酒精棉片等多项防控措施,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后两个EICU在收治患者可比的前提下,总体置管率由干预前的80.26%降至73.12%,CRBSI的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04‰(6/2942)、2.59‰(9/3481)下降到干预后的0.75‰(3/4015)和1.61‰(6/3718),同期两个EICU的总体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分别由8.72%、8.06%下降至4.04%和6.58%,总体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不同院区EICU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薄弱点,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1月,运用FMEA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医院感染高风险事件,从中确定风险事件为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2个院级优先级改进项目,进行风险控制与干预措施后,比较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除缺乏激励机制、医护团队间沟通不足等原因,FMEA实施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和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优先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MEA实施后手卫生依从性为74.92%(79375/105953),较FMEA实施前的68.40%(58361/85328)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55,P<0.01)。FMEA实施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85%(80/2080),低于FMEA实施前的6.16%(123/1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1)。结论FMEA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良好的效果,可前瞻性识别和评估医院感染风险,从而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控制给药差错对病人造成的医疗伤害,提高用药安全,保障医疗质量。方法:利用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实施,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根据RPN值大小,确定给药环节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控制措施,再次计算RPN值,较改进前减小,用药安全性提高。结论:FMEA以较低成本实现重点质量事件的改进,达到用药系统整体可靠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工作流程,确定主题,组建团队,制定可复用医疗器械处理流程,分析各流程步骤中的锐器伤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严重度、发生频率和不易探测度评分,计算事先风险数,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并落实。结果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关键失效模式RPN值较实施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消毒供应中心员工锐器伤发生人次从2015年的12人次降低到2016年的4人次。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有助于降低消毒供应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高风险因素,为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FMEA风险评估法筛选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筛选出的高风险事件为患者过多需加床,清洁工隔离意识薄弱,实习生和轮科生隔离意识薄弱。干预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8%(89/1 861),干预后为2.08%(34/1 63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8.76,P<0.05)。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1%,低于干预前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MEA可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ICU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Few previous studies have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mortality in a neur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this study, patients treated for more than 24h in the neurology ICU of the Ankara Training and Research Hospital, Turkey were followed until death or two days after discharge by prospective daily surveillance. The study period was 14 months. One hundred and sixty-nine ICU-acquired infections occurred in 74 (38.9%) of 190 patients during 2006 patient-days. The overall rate of ICU-acquired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88.9/100 patients and 84.2/1000 patient-days. While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was 60%,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s was 69%. In univariate analysis, infection (nosocomial and community-acquired) (P=0.002), nosocomial infection (P<0.05),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0.0001),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underlying diseases (P=0.01), parenteral nutrition (P<0.0001), steroid treatment (P=0.003) and a low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P=0.0001) were identified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osocomial infection (P<0.05),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0.009),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underlying diseases (P<0.05) and a low GCS score (P=0.0001) to be risk factors for ICU mortality. It was concluded that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mortality by a factor of 1.69. The impac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n mortality in our ICU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high GCS scores and patients aged between 66 and 75 years. In particular,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rease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less severe illnes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处多部门参与的专案改进小组,通过现状调查及一系列的改进与干预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及MDRO医院感染发现率.结果 MDRO防控措施不达标率由专案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防范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效果。方法根据2016年1—12月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于2017年1—12月采用FMEA管理模式对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干预,筛选风险优先指数(RPN)125分的失效模式进行针对性整改并持续质量改进。比较FMEA干预前后手术流程中失效模式RPN分值以及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经FMEA干预后,手术流程中经过整改的9项失效模式的总体RPN值下降了67.68%,各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下降了50%;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FMEA干预前的48.48%下降为干预后的13.87%(χ~2=65.78,P0.01),每个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发操作环节上的暴露发生率和暴露人均次数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手术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的暴露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5.86%、55.00%和70.00%,降为干预后的14.52%、14.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FMEA可有效降低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MEA梳理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流程,确立主题,组建团队,进行失效模式和潜在因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实施。结果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RPN值大幅度下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平均合格率由48.33%上升至95.5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FMEA可有效降低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风险,提高医院科研人员危险化学品管理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