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角度,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及再狭窄的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并回顾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以及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情况,提出介入术后正虚以阳虚气虚多见,邪实以瘀血痰浊为主,且中医药对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各病理环节具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的不同辨证分型论治的角度,回顾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以及中医药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方面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情况。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治疗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扶正祛邪,补虚祛实,辨证施治,取得好的临床效果。介入治疗术后正虚以阳虚气虚多见,邪实以瘀血浊为主。中医药对地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具有确切作用于再狭的多个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如今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但PCI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术后再狭窄(IR)、支架内血栓和慢血流等问题,部分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仍然持续存在。沈宝藩教授在多年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医药有效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之思路与方法,认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可能是再狭窄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强调应及早配合中医药治疗,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通络作为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药基本治法,自创的养心通络汤和补气脉通片用于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PCI术后再狭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并观察其中医证候表现。结果再狭窄组21例,无再狭窄组41例,再狭窄率为33.87%。2组本虚证辨证均以气虚证为主要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阳虚证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标实证辨证无再狭窄组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再狭窄组以痰浊证为主要证型,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痰浊证为主,气虚痰浊可能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5.
4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中医证型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证候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证型特点。结果:术前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型最多(67%),术后证型以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型为多(分别占33%和29%)。手术前后胸痛、胸闷等标实症状大多很快缓解(P<0.01和P<0.05),而心悸、自汗、下肢浮肿等本虚症状及患者的舌象、脉象在手术后短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介入治疗后,大部分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由本虚标实转变为以本虚为主。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再狭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体现在中医对冠心病介入后再狭窄病机的认识及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控作用。本文分别对再狭窄的病理机制以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中医药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冠脉介入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会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特点,中医药防治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研究”课题组拟采取温阳活血法对本病的防治进行研究,提出阳虚血瘀乃该病基本病因病机的假说。本文从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总结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脉支架植入如今已经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手段。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在多年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临床治疗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医药有效防治PCI+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之思路与方法,认为气阴两虚、血瘀痰阻是再狭窄形成的中医基本病机,强调应配合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61-236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临床中医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冠心病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心绞痛多实证,心肌梗死多虚证;合并高血压气阴两虚证增多,合并脑卒中气滞血瘀证较明显;介入术后较介入前证候有由实转虚趋势。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及阶段有不同中医证候特点,临床诊治应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89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血瘀证、气虚证、热证、痰浊证、气滞证、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等证型。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4例(60.7%),气虚证50例(56.2%),热证32例(40%),痰浊证20例(22.5%)最为常见,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8例(9%),阴虚证6例(6.7%),寒凝证3例(3.4%)。介入术后3天中医辨证中以血瘀证40例(44.9%),气虚证33例(37.1)最为常见,热证17例(19.1%),痰浊证15例(16.9%),气滞证13例(14.6%),阳虚证9例(10.1%),阴虚证6例(6.7%),寒凝证0例。结论:介入术后胸闷、胸痛及汗出临床症状较介入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乏力、眩晕、气短等症状在介入术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①"热证"已成为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证型;②虽然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9-13
目的探讨胸痹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分析各证型及其变化与介入治疗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中医辨证治疗、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及改善病人术后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二科中医诊断为胸痹且符合冠脉造影手术适应症的患者87例,行冠脉造影检查,同时进行冠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冠脉积分等信息采集,并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按调查时段的不同随机抽取5例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运用舌诊仪及脉诊仪对其进行舌象、脉象的信息检测,记录相关数据,分析冠脉介入术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冠脉无狭窄患者26例,冠脉狭窄50%患者6例,冠脉轻度狭窄患者9例,中度狭窄患者9例,重度狭窄患者29例,冠脉完全闭塞患者8例。经统计分析,冠脉不同狭窄程度中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55例患者中,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20例,多支病变11例;冠心病患者所属中医证型中气虚血瘀比例最大,其次为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对所有冠脉狭窄的患者进行冠脉积分评价,经非参数检验,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4种证型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跟术后1周中医证型未见明显变化,仍然是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术后3个月的随访患者,气虚证与血瘀证的积分比例开始出现变化,气虚的症状加重,而血瘀的症状较术前有减轻的趋势。术后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结论气虚血瘀证是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中医证型;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对应冠脉病变支数有所不同:气虚血瘀证多见单支及双支病变,痰阻心脉多见多支病变,而气滞血瘀证可见于多支病变中;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程度、病变积分、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不明显;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仍为气虚血瘀型,随着介入术后患者病程的延长,气虚症状较前明显,而血瘀症状较前减轻,这提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临床上的症状多表现为心绞痛,气阴两虚型是该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作者总结分析近年来传统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中医外治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发现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术后再狭窄、无复流、慢血流等诸多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医药在防治介入术后危险因素、改善和缓解症状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对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支持与补充。本文以CHD病变过程及介入后的临床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中医对冠脉介入术后的认识及临床观察,初步探索其中医证型及相应的方药。  相似文献   

15.
荣杰  许颖智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2,53(23):2027-2030
目的 通过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近30年冠心病介入术前后证候研究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信息,采用证候要素归纳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的证候特点.结果 共纳入文献22篇,涉及病例421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中医证候分布主要以血瘀证(33.33%)、气虚证(20.98%)、痰浊证(18.74%)为主;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布亦主要以血瘀证(28.48%)、气虚证(22.98%)、痰浊证(20.64%)为主.介入术前血瘀、气滞、寒凝、热蕴等实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后(P<0.01),而介入术后的气虚、阴虚、阳虚等虚证明显多于介入术前(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均以血瘀、痰浊和气虚证为主,但总体介入术后较介入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者多从瘀、痰、虚论治。本院的省名中医叶小汉教授另辟蹊径,提出本病属于微观的积证病变,称为脉络积证。指出软坚散结法是防治再狭窄的基本法则,创立心脉康方,旨在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邓铁涛教授论治冠心病介入术后病证的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铁涛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属于中医“祛邪”治法,术后患者的病机特点以本虚为主,兼有邪实;术后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研制通冠胶囊用于介入术后患者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PCI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辨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河南中医》2011,31(11):1220-1221
PCI术后冠心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属本虚标实之证。介入治疗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瘀阻症状,治其标;但胸痹之证终究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补气与祛瘀的关系,使补气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为治疗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冠脉侵入性损伤相关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行冠脉介入诊疗围手术期的冠心病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常见症状要素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在冠脉介入前、后及术后1周3个时间点,气阴两虚、气虚证、热毒证有显著变化。结论与冠脉介入术前相比,介入术后,热毒证明显升高,说明冠脉侵入性损伤在中医证候上表现是热毒证;介入术后1周,气阴两虚、气虚证逐渐增多,证实侵入性损伤后期可伤及正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并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7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从该时间段中选择9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分析其中40例发生再狭窄患者的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狭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再狭窄患者的阴虚、血瘀、痰浊、阳虚四个证候和未再狭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阴虚、血瘀、痰浊、阳虚等证候,因而临床应该及时对患者实施活血、化瘀等干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