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及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深圳市4家哨点医院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的分离、分子鉴定、血清分群及PFGE分型。结果 1 823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74株DEC,阳性分离率为4.06%;感染病例年龄分布以 <3岁的婴幼儿及20~39岁中青年为主,病例集中在5-9月夏秋季。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主,分别占45.9%和31.1%。ETEC以O159最多,2株及以上PFGE带型一致的菌株有5簇;其他型别DEC血清型和PFGE带型均较分散。结论 2014年深圳地区腹泻病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TEC和EPEC为主,存在年龄及季节分布特征,菌株的血清型及PFGE分子带型较分散,应警惕ETEC的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朱晓露 《现代预防医学》2020,(12):2292-2295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连云区2015 - 2018年腹泻人群中致泄性大肠埃希氏菌(DEC)感染和分子分型特征,为本地DEC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5 - 2018年连云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核酸检测,结合病例信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DEC的流行和菌株特征。结果 分离DEC菌株84株,其中EPEC 21株、EAEC 38株、ETEC 22株、EIEC 2株、EHEC 1株;DEC感染年龄以15~55岁为主,不同年龄段感染谱不同;DEC总检出率为13.17%(84/638),2017年DEC检出率最高;84株DEC菌株分型检测可分为79个带型,种内相似度最高为100%,最低为0.84%。结论 连云区腹泻人群DEC感染以EAEC、EPEC和ETEC为主,青壮年为高危人群、PFGE指纹图谱具有多样性,ETEC菌株存在聚集性趋势,应加强连云区DEC检测和指纹图谱数据库构建。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子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泰州市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多重PCR鉴定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0株,其中EPEC 20株(占9.30%),EAEC 5株(占2.33%),ETEC 5株(占2.33%);PFGE结果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带型种类多,各亲缘关系较近,但无100%的同源菌,同时PFGE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粪便中有2种不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存在;药敏试验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性最高,3耐以及以上占63.33%。结论 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普遍存在,并以EPEC、EAEC、ETEC感染为主,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基因型呈多态分布,且具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腹泻患者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的常见类型及耐药性,为制定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7-11月442例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针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非典型EPEC(AT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凝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6种类型DEC共11对致病基因(escV、bfpB、stx1、stx2、elt、estIa、estIb、invE、astA、aggR、pic)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PCR测定;应用微量稀释法检测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42例门诊腹泻患者中130例分离到DEC,占29.4%,其中10例同时分离到两种致病菌,6例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包括两种基因型;共分离到147株DEC,包括EAEC100株占68.0%、ETEC7株占4.8%、ATEC9株占6.1%、EIEC和STEC各1株,未分型29株占19.7%。结论社区DEC以EAEC最为常见,且出现ATEC感染;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因致病性不同而异,临床治疗需考虑DEC类型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淮安市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5年淮安市各哨点医院和社区医院腹泻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多重PCR筛查和生化试验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检测出菌株的进一步做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在549份腹泻标本中共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39株,检出率为7.10%。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8株(46.15%)检出最高,其余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8株(20.51%)、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7株(17.95%)、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5株(12.82%)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1株(2.56%)。药敏结果显示,39株致泻大肠埃希菌中1种以上耐药菌27株,占41.25%;最高耐药达到9耐,其中四环素和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53.84%、51.28%。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显示,39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的带型,且带型有密切的亲缘关系。EAEC单独聚类,除zx14352和zx14395外,其他带型的相似度都超过50%。结论淮安市2014—2015年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主要以EAEC为主。菌株耐药性强,多重耐药谱广。菌株的基因型呈多态性分布,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检出情况、主要毒力基因、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2021年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和市场采集的食品标本进行分离,运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并对其中104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源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检出率最高为60.66%,食品源中也是EAEC检出率最高,为92.86%。DEC引起的发病人群以20岁~39岁年龄组最高,发病高峰在6月—8月。耐药率最高依次为氨苄西林(63.46%)、四环素(62.50%)、萘啶酸(57.69%)。经Xba I酶切后,对EAEC和ETEC进行分别聚类,EAEC相似度为41.7%~100.0%,ETEC相似度为40.7%~100.0%。结论 2021年湖州市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EAEC为主,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建立本地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为DEC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展上海市奉贤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腹泻病检测中分离到的DEC,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聚类分型。【结果】腹泻病例DEC检出率为18.99%(131/690)、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64.89%(85/13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22.14%(29/131)、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占12.21%(16/131)、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占0.76%(1/131),未检出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DEC检出具有明显夏季高发的季节性特点。DEC多重耐药率为66.41%,共有65种耐药谱,耐药率最高的5种抗生素是氨苄西林(60.31%)、萘啶酸(51.91%)、头孢唑林(50.38%)、四环素(44.27%)、复方新诺明(35.11%),2019—2022年DEC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升高。85株EAEC聚类分析相似度为58.4%~100.0%,得到69种带型;29株ETEC...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采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腹泻门诊病例的肛拭子样本, 将经分离培养鉴定为DEC的菌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取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耐药, 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测序获得的MLST分型, 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构建最小生成树, 分析当地优势菌群。结果从4 494份肛拭样本中共分离出513株DEC, 检出率为11.42%;完成其中500株对4类9种抗生素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 分别为330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72株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95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2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015—2019年不同年份间对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毒力分型DEC对萘啶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某哨点医院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DEC)的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今后本地区科学防控儿童DEC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20年收集的230份腹泻儿童和187份非腹泻儿童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DEC的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DEC在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9/230)和14.97%(28/187),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及检出率分别为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tEAEC)(3.48%)、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2.61%)、非典型黏附性大肠埃希菌(atypical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aEAEC)(2.17%)和肠侵入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EIEC)(0.43%),非腹泻儿童中检出的型别为aEAEC(8.02%)、tEAEC(4.28%)、EPEC(3.74%)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0.53%)。在腹泻儿童中黏液便的检出率高于稀便的检出率(χ2=47.332,P<0.001),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中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46株DEC分为44个带型,种内最高相似度为100.00%,最低相似度为24.54%,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之间并未检测出带型一致的条带。 结论 DEC在郑州市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中优势型别是tEAEC、aEAEC和EPEC,提示DEC为机会致病菌。常见DEC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呈高度多态性,腹泻儿童与非腹泻儿童未发现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5-2016年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的感染、分布及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对2015-2016年哨点医院提供的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其致病型别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359份腹泻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1份,检出率8.64%,其中EAEC 15份,检出率4.18%,EPEC 13份,检出率3.62%,ETEC 3份,检出率0.84%,未检出EIEC及EHEC。15株EAEC中,携带astA基因8株,携带aggR+pic基因6株,携带astA+aggR+pic基因1株。13株EPEC均携带eae基因,3株ETEC均携带estI基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2015年主要以EPEC为主,2016年主要以EAEC为主。结论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以EAEC和EPEC两个型别为主,携带的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显示其致病力和侵袭力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腹泻患者和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携带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情况,为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85例腹泻患者和1 404例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可疑菌株分离,再用多重PCR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结果在1 889份样本中,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菌361株,总阳性率为19.1%。其中腹泻患者阳性60例,阳性率为12.4%,EPEC最多,占18.3%,其次为EAEC,占16.7%。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阳性301例,阳性率为21.4%,EPEC最多,占17.9%,其次为EAEC,占14.6%。非典型EPEC在腹泻样本和从业人员两类样品中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6.3%,且在此两类样品中EPEC中同时有ast A~+分别占9.1%和29.6%,而在ETEC中均存在ast A~+。uid A~+丢失率在EPEC、EAEC中分别为1.5%、3.7%。结论 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在两类样本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AEC为主。四川地区由DEC引起的腹泻及食品加工从业人员DEC携带率均较高,应加大监测和监管以促进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状况、基因同源性及主要基因型.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进行基因型检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268株DEC中,57.1%为多重耐药菌,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18株,肠毒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腹泻病例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2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8-2021年共收集1 214件样本,阳性110件,检出率为9.06%,检出前三位的是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道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和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度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84,P<0.001),新冠疫情期间DEC检出率明显下降。DEC主要发生在夏季(χ2=19.796,P<0.001),以本市患者为主(χ2=10.709,P=0.001),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2019年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通州区2016年—2019年门诊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利用荧光PCR方法进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应用MIC法进行耐药试验。结果 2016年—2019年通州区DEC菌株检出率为13.05%(217/1 663),检出率逐年增高。20岁~39岁年龄组DEC检出率最高,其次为0岁~5岁组和≥60岁组。EAEC为主要型别,其次为ETEC和EPEC,不同年龄组的DEC型别构成不同。ast A和pic是EAEC主要的毒力因子,ETEC以lt、sth、stp基因为主,部分菌株也含有ast A和pic基因。DEC菌株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磺胺异恶唑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多肽类及三代头孢较为敏感,多重耐药菌株占60.37%。结论 通州区DEC以EAEC为主,毒力基因组合具有多样性,ast A和pic可在不同型别菌株中转移。菌株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易传播,应重视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浙江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血清型分布并探讨其血清学鉴定分类方法的鉴定效率。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监测网络菌株库中的696株DEC菌株(通过毒力基因鉴定)开展血清学凝集试验,比较毒力基因和血清学鉴定分类的结果。结果 696株DEC中288株(41.4%)能明确O抗原型别,分属于35种O血清群。171株(24.6%)H血清凝集,分属于21种H型。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凝集率分别为31.9%(130/408)、70.6%(127/180)、31.5%(29/92)和14.3%(2/14),分属于30、18和15种O血清群,1株EHEC为O157∶H7。EAEC和EPEC血清群相对较多样化,而ETEC则相对集中,不同类型DEC可具有同一血清群/型。根据血清学结果可分类的75株DEC中,42株毒力基因和血清学分类结果一致,33株不一致。结论 浙江省DEC血清群/型种类多样,单纯采用血清学筛查可造成极大的漏检或误分,建议采用毒力基因鉴定分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8—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腹泻病人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感染情况及耐药特征。方法 对2 511例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使用荧光定量PCR进行毒力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 511份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中检出DEC阳性169份,阳性率为6.73%;有3种致病型别,分别为EAEC 64株、ETEC 85株、EPEC 20株。18~<45岁检出率最高,为8.36%,无<6岁儿童;有季节性规律,夏秋季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7、8月是感染高峰期,1—3月均无病例报告。药敏结果显示,169株DEC耐药率高达94.08%,其中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68.05%,其次为萘啶酸(62.13%)、四环素(38.46%);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率为40.83%,最多对8类抗生素耐药。结论 宝山区腹泻病人DEC整体耐药率较高,其中EAEC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应加强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抗生素使用监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余杭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和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2016年哨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分析EAEC的基因同源性。结果 1 49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9株DEC,阳性率为10. 0%,以EAEC(68. 5%)和ETEC(22. 1%)为主; DEC感染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16种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9. 73%,而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敏感率达100. 00%;多重耐药株占19. 46%,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为26. 17%。102株EAEC分离株中发现65种不同的ST型。结论 余杭地区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季节分布特征; EAEC的ST型较分散,关联度较小,应关注EAEC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盐城市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因子及其特征,为婴幼儿腹泻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盐城市2018年202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并对检出致病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药敏试验。结果 202份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共36份检出致病菌,其中沙门菌19株,阳性率为9.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6株[含astA的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和含escV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株],阳性率为7.9%;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未检出;福氏志贺菌1株,阳性率为0.5%;诺如病毒Π型24份,阳性率为11.9%,诺如病毒其他基因型未检出。结论盐城市婴幼儿腹泻病原因子以诺如病毒Π型、沙门菌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