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46例)和河南省人民医院(34例)的80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n=40)行腹腔镜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同期/分期切除手术+术后XELOX方案化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行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观察组新辅助化疗后原发灶的临床分期较化疗前明显好转(χ2=5.12,P=0.021),肝转移灶直径缩小[(6.4±3.8)cm vs (4.2±3.0)cm,t=2.74,P=0.008]。两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25.4±61.8)mL vs (842.6±167.1)mL,t=3.33,P=0.00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7.50%(19/40) vs 12.50%(5/40),χ2=11.67,P<0.001];术后6个月KPS评分高于对照组[(67.38±12.39)vs (51.03±10.55),t=6.35,P<0.001];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5.38%(6/39) vs 37.50%(15/40),χ2=4.9,P=0.026],两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7.69%(3/39) vs12.5%(5/40),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老年患者客观缓解率,降低近期肿瘤复发率,改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但会增加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能否在临床推广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低氧诱导分子-1α(HIF-1α)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相关抗原CD68、CD206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3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HIF-1α、CD68、CD206的表达状态,计算三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数,揭示其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D68、CD20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1%、69.8%、51.2%,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癌旁组织中每个视野下CD68+细胞数分别为(39.7±7.6)、(8.5±2.8)个;CD206+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0±9.2)、(3.4±1.8)个;HIF-1α+细胞数(22.9±5.6)、(2.1±1.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CD206+细胞数与HIF-1α+细胞数表达呈正相关(P<0.01,R2=0.641)。三种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D68、CD206、HIF-1α表达率及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且CD206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缺氧区域对M2型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促进胃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在择期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比较分析2000年6月至2008年5月问106例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与118例传统睥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原位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310.4±55.2)ml vs(554.3±71.6)ml;(12.9±4.3)vs(15.7d±6.8)d,P<0.05)];门静脉血栓和胰漏的发生率显著降低[(0.9%vs 6.7%;O vs 7.6%,P<0.05)];手术时间虽有延长,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择期病理脾切除时,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是一种较好的备选术式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动脉主干栓塞序贯肝脾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采取脾动脉主干栓塞序贯肝脾微波消融治疗的小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观察肿瘤坏死情况,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肝总动脉、脾动脉直径及肝、脾体积等指标。结果 序贯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PLT及WBC明显上升(术前:PLT 39×109/L,WBC 2.83×109/L;术后:PLT 114×109/L,WBC 6.75×109/L);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9分,术后5分),术后肿瘤完全灭活,脾肝总动脉比值下降(术前:2.1,术后:1.2),肝体积增加(术前:742 cm3,术后:1 019 cm3),存活脾脏体积减少(术前:858 cm3,术后:188 cm3)。结论 脾动脉主干栓塞序贯肝脾微波消融可能是治疗小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优选方案,此方案在局部根治小肝癌的同时,可纠正脾功能亢进及脾动脉盗血,并改善患者肝功能;该序贯治疗还可能促进肝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简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分为两组:“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隧道法组)19例、经前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组(前入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隧道法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断肝时间、断肝出血量方面均低于前入路组[(185.53± 59.84)min vs (232.50±62.92)min, (244.74±88.03)mL vs (327.50±154.30)mL, (15.11±5.53)min vs (41.25±21.21)min, (65.26±23.66)mL vs (156.50±69.46)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隧道法”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望成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的一种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学习曲线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实施的7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以及腹腔镜下标本切除、上腹部切口消化道重建的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D)两种术式。按照时间将前15个月完成的32例设为初期组,其后16个月完成的39例设为后期组。统计分析初期组和后期组中TLPD术和LAPD术情况,两组TLPD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初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9例(28.1%)和23例(71.9%);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425.0±34.0)min vs (330.9±14.7)min,t=11.067,P<0.001]、胰肠吻合时间[(46.6±2.2)min vs (21.2±7.4)min,t=9.993,P<0.001]均延长,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增高[4例(44.4%) vs 1例(4.3%),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期组中,TLPD术与LAPD术分别为30例(76.9%)和9例(23.1%);与LAPD术比较,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345.6±19.1)min,t=3.498,P=0.001]、胰肠吻合时间[(34.1±6.5)min vs (16.5±1.3)min,t=7.758,P<0.001]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两种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初期组TLPD术比较,后期组TLPD术手术时间[(376.0±23.7)min vs (425.0±34.0 )min,t=-4.904,P<0.001]、胰肠吻合时间明显缩短[(34.1±6.5)min vs (46.6±2.2)min,t=-5.634,P<0.001],术后B/C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3例(10.0%) vs 4例(44.4%),P=0.037]。结论 在学习曲线期,TLPD术手术时间长,胰肠吻合时间长,胰瘘发生率高。可将LAPD作为消化道重建困难、胰瘘风险高的患者的辅助术式,手术医师再逐步提升TLPD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准经皮肝穿刺技术用于肝VIII段小肝癌和脓肿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穿刺治疗的肝VIII段病灶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引导方法不同分为2组:CT+超声组(30例),接受局麻或不插管的静脉麻醉下CT联合超声引导的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射频消融治疗;腔镜+超声组(33例),接受插管的静脉麻醉下腹腔镜联合镜下超声引导的肝穿刺置管引流/射频消融治疗。对比分析肝穿刺治疗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患者手术和疼痛的接受程度。结果 CT+超声组较腔镜+超声组的穿刺时间短[(39.33±6.79)min vs (50.90±5.51)min]、下床时间早[(11.07±3.44)h vs (15.73±3.25)h]、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8.23±1.43)h vs (14.79±3.34)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次数[(1.13±0.35)次 vs (1.09±0.29)次]、穿刺成功率[93.3%(28/30) vs 100.0%(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肝脓肿穿刺置管(分别为7例和9例)均成功,恶性肿瘤(分别为23例和24例)消融后残留率均为零。CT+超声组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腔镜+超声组[26.7%(8/30) vs 27.3%(9/33),χ2=0.003,P=0.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疼痛接受程度高于腔镜+超声组[96.7%(29/30) vs 75.7%(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麻或不插管的静脉麻醉下CT联合超声引导的精准经皮肝穿刺技术作为肝VIII段小肝癌和脓肿的辅助治疗技术安全可行,可用于≤3.5 cm的病灶穿刺,可以获得与全麻下腹腔镜联合镜下超声引导的肝穿刺技术治相近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纳米碳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有促进作用,而对cN1b期乳头状癌的作用仍不明。该研究探讨纳米碳在cN1b期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侧颈淋巴转移(cN1b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连续病人142例,手术方式为全甲状腺切除加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77例术中注射纳米碳(纳米碳组),65例未注射(对照组)。对比分析术后侧颈淋巴结检出总数、转移数,术后放射碘治疗前血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Tg),放射碘治疗后非刺激性Tg,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等。结果 纳米碳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49±35 min vs. 153±39 min, P=0.687),侧颈淋巴结检出总数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2.1±10.0 vs. 21.1±10.7, P=0.583),转移淋巴结数同样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3±3.1 vs. 4.0±3.7, P=0.574)。然而纳米碳组术后刺激性Tg显著高于对照组(2.59 ng/mL vs. 0.67 ng/mL, P=0.046),放射碘治疗后抑制性Tg两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0.1 ng/mL vs. 0.1 ng/mL, P=0.205)。纳米碳组术后第一天PTH显著低于对照组(8.1 pmol/L vs. 13.6 pmol/L, P=0.044),而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中注射纳米碳对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侧颈淋巴结检出量、术后肿瘤指标均无改善作用,反而对术后短期甲状旁腺功能有潜在危害。cN1b期乳头状癌术中是否使用纳米碳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12 例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分析左肾前间隙入路在保留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12 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5±18)min,术中出血量(80±4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6 d,术后未发生胰漏等并发症.结论 左肾前间隙入路是脾动静脉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安全快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imura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肝胆外科2013年4月至2021年4月开展的20例Kimura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患者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8.2±47.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7.4±71.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3±4.0)d。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6例出现术后生化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Kimura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应重视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术中应注意保护胃网膜左血管,可采用悬吊提拉胃体的方法协助视野的显露,并熟练掌握脾动静脉分支的离断技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征象,提高两种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腹膜后肾上腺外的节细胞神经瘤11例(节细胞神经瘤组)和神经鞘瘤17例(神经鞘瘤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对两组影像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鞘瘤组平均年龄大于节细胞神经瘤组[(50.1±12.2)岁 vs (37.9±16.8)岁,P=0.047]。神经鞘瘤组比节细胞神经瘤组病灶形态更规则[76%(13/17) vs 36%(4/11),P=0.010],肿瘤短长径比更大[(0.65±0.18) vs (0.44±0.19),P=0.011],病灶中心更易囊变[(41%(7/17) vs 9%(1/11),P=0.022],神经鞘瘤与椎间孔相通比例更高[(35%(6/17) vs 0,P=0.022]。神经鞘瘤组的密度[(30.88±10.67)Hu vs (22.91±8.41)Hu,P=0.033]和T1信号[非低信号59%(10/17) vs 0,P=0.004]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节细胞神经瘤组[(14.47±7.93)Hu vs (5.45±3.05)Hu,P<0.001;(21.12±11.82)Hu vs (12.36±3.93)Hu,P=0.007]。结论 可通过肿瘤整体形态、中心囊变、与椎间孔关系、平扫及增强CT值、MRI的T1信号来提高腹膜后非肾上腺的节细胞神经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五医院行PD术的206例患者资料,比较VTE组及非VTE组患者在术前资料、手术因素、血常规、PLR方面的差异,绘制术前PLR预测术后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PLR临界值进一步将VTE组分为高PLR亚组和低PLR亚组,分析两亚组在VTE血栓形成部位、术后生存时间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PD术后发生VTE组(63例)和非VTE组(143例)在PLR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5.324,P<0.001)。PLR预测术后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 0.784~0.928),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5.0%,PLR临界值为244.54。高PLR亚组(n=30)术后双侧静脉血栓(BVT)12例、肺栓塞(PTE)13例,低PLR亚组(n=33)BVT 5例、PTE 6例,两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BVT:χ2=4.925,P=0.026;PTE:χ2=4.720,P=0.030)。高PLR亚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 10.238~11.762),低PLR亚组为12个月(95%CI 10.530~13.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结论 术前PLR是PD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值越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根据术前PLR值早期干预具有VTE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延长患者PD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策略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9.50±22.43)×109/L,术后第2周血小板计数为(136.01±70.41)×109/L(P<0.05).术前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32±1.25)×109/L,术后第2周白细胞计数为(9.63±3.36)× 109/L(P<0.05).术前、术后红细胞计数以及脾动脉结扎前后门静脉压力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使用肝癌切除联合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缓解脾亢情况,有益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和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79例)和十二指肠镜组(79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十二指肠镜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PCT、CRP、IL-2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75.7±24.9)mL vs(109.8±13.6)mL]、下床早[(1.9±0.8)d vs (1.5±0.5)d]、住院时间短[(9.8±1.8)d vs (7.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9.4)h vs (58.8±16.3)h]、首次排气时间[(22.1±7.6)h vs (34.3±13.2)h]均较腹腔镜组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十二指肠镜组低于腹腔镜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创伤小,并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保脾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选择性行外伤性脾破裂原住保脾手术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脾破裂中,闭合性损伤18例,开放性损伤6例,按损伤程度分级I级9例,Ⅱ级11例,Ⅲ级4例,其中行单纯缝合修补8例,大网膜或明胶海绵填塞加缝合修补12例,脾部分切除3例,脾动脉分支结扎加缝合修补1例.本组全部患者均保脾成功,无术后再出血脾切除,术后并发左侧膈下少量积液5例.切口感染2例.结论 对I-Ⅲ级脾破裂酌情选择性保脾手术是可行的,可采用灵活的保脾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对原发性肝癌和肝脏良性肿瘤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疾病类型、ASA分级、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665.8±304.9)kcal vs (459.6±201.6)kcal,t=3.537,P=0.001]增加,住院时间[7.0(5.3,8.8)d vs 8.0(7.0,12.0)d,Z=-3.596,P<0.001)和住院总费用[(29 518.9±7 943.1)元 vs (34 460.1±9 622.3)元,t=-2.492,P=0.015]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预康复联合术后早期活动能增加患者术后第3天进食热卡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总费用,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疝囊局灶性增厚是否和细菌感染有关。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诊断为腹股沟疝患者68例(男56,女12),腹腔镜直视下观察并记录疝囊形态。根据疝囊有无增厚分为增厚组(37例)和光滑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标本的组织结构成分和炎性细胞计数,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DNA。结果 疝囊内侧面增厚的出现率为66.1%(37/68),与病程(病程<1年39.1%,病程1~5年46.1%,病程>5年84.2%)和既往嵌顿史(75% vs. 45.8%)、粘连(95% vs. 37.5%)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增厚疝囊组织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厚,并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15.2±2.3 vs. 2.5±0.7,淋巴细胞35.3±1.9 vs. 12.8±1.4,浆细胞2.6±0.6 vs. 1.5±0.4,总计数53.1±1.3 vs. 16.8±1.2,P值均<0.05),毛细血管扩张(67.6% vs. 25.8%,P<0.05)。增厚组发现2例大肠杆菌DNA表达阳性,光滑组1例阳性。结论 腹股沟疝,尤其是病程长、有嵌顿史的可能存在局部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体化手术平台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并与序贯二步法ERCP+LC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由台州医院和恩泽医院肝胆胰外科完成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在一体化手术平台完成LC联合术中ERCP治疗的37例患者分为A组,完成序贯二步法ERCP+LC治疗的45例患者分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疼痛评分、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排气时间[(16.0±4.5)h vs (19.9±6.0)h]、下床活动时间[(8.4±2.0)h vs (13.4±3.8)h]以及住院时间[(4.7±0.7)d vs (7.4±1.0)d]均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2.7%(1/37) vs 20.0%(9/45)]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一体化手术平台行LC联合术中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序贯二步法ERCP+LC效果更好,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且不增加住院费用,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内镜胆道取石后LC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两次手术续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组在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照组在72 h后行LC.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LC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少[(3.6±1.1)个vs(7.5±1.4)个,t=-13.88,P=0.000],平均手术操作时间短[(21.5±4.8)min vs(36.2±5.1)min,t=-13.31,P=0.000],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2.50%,X2=0.000,P=1.000).结论 ERCP+EST与LC的最佳间隔时间是48~72 h.  相似文献   

20.
闭合性脾外伤32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闭合性脾外伤的治疗经验,探讨保脾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闭合性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326例闭合性脾外伤患者中197例行非手术治疗,12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脾修补术选择性治疗外伤性脾破裂97例,脾切除32例.结论 有选择的非手术治疗Ⅰ~Ⅱ级脾破裂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轻度的肝肾损伤、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脾动脉结扎联合睥修补术选择性治疗Ⅱ~Ⅲ级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靠的,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