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口腔健康儿童与成人唾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方法:选择11位受检者(5例口腔健康成人(AJ组),6例口腔健康儿童(CJ组))的唾液样本进行细菌DNA提取,后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1例样本DNA的16S rRNA V4-V5区进行测序,并分析两组唾液样本间菌群多样性。结果:11个样本总获得 474119 条序列,共9223OTUs,归属于26个门,374个属;PcoA检测显示两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T-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菌属为: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孪生球菌属(Gemella)、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其中,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纤毛菌属在AJ组的相对丰度高于CJ组,孪生球菌属、颗粒链菌属在CJ组相对丰度高于AJ组。结论:健康成人与健康儿童口腔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种类上相似,而在丰度上存在差异,差异提示:健康成人较健康儿童更倾向患牙周病;健康儿童较健康成人更倾向于患龋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龈上菌斑微生物与宿主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68名45~60岁志愿者的龈上菌斑样本,提取总DNA并对其16S rDNA V3-V4区进行PCR扩增。扩增所得产物经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测序后,进行OTU聚类、物种注释,并将注释到的物种(属水平)与宿主血脂水平作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8名志愿者的龈上菌斑样本测序所得平均序列数为41 929条,聚类所得OTU数为1 037,共注释到 25个门,45个纲,92个目,155个科和330个属。物种聚类热图显示68个样本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丰度模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龈上菌斑微生物中,拟普雷沃菌属、小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普雷沃菌属7与宿主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宿主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奈瑟菌属的丰度呈正相关,但与普雷沃菌属2的丰度呈负相关。结论: 人群中龈上菌斑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具有稳定性,与宿主血脂水平相关,可进一步探究龈上菌斑微生物作为宿主脂代谢状态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龋病状况患者龈上菌斑及龋损组织微生物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差异。方法: 随机双盲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确诊的龋病患者33例(轻度、中度、重度各11例),无龋病健康者10例。收集龈上牙菌斑和龋损组织,采用细菌DNA测序方法对细菌16S rRNA-cDNA高可变区进行测序,比较各组微生态种属和相对丰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无龋组相比,龋病组龈上菌斑、龋损组织中微生物含量和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龋损组织微生物主要为拟杆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各组菌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主要有21种,其中,梭杆菌、科里亚细菌、奈瑟菌目、放线菌目、乳杆菌目占比高,其他均小于1%,各组5种菌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龋病的发生由多菌种所致,且为多种细菌的共同作用。不同龋病状况患者龈上菌斑及龋损组织微生物丰度有显著差异,随着龋病的发生,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微生物中致龋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功能基因,提高对2型糖尿病与龋病关系的认识。方法 试验组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正常对照组选取社区人群中口腔健康且不患2型糖尿病受试者(10例)。采集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龈上菌斑样本,分别进行宏基因组学测序,对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致龋菌进行生物信息学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样本中变异链球菌、乳酸杆菌、黏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丰度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EGG Pathway功能代谢差异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的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生物膜形成-大肠杆菌代谢、己内酰胺降解、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丰富,而硫胺素代谢、硒化合物代谢、丙酮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 口腔健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致龋菌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功能基因差异代谢途径表明精氨酸代谢通路富集,有助于维持口腔微生态坏境的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DGGE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和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名慢性牙周炎志愿者,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唾液样本,采用PCR扩增细菌16Sr RNA V3区后,运用DGGE技术分析各组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数字化软件Im age J将DGGE凝胶图谱转成数字信息,对所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 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聚类分析(C luster Analysis)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龈下菌斑DGGE条带数目为11~28,,平均19;唾液DGGE条带数目为11~24,平均17;PCA结果显示:龈下菌斑与唾液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聚类分析显示:龈下菌斑、唾液形成5个明显聚类群,在同一聚类群中相似度高,在不同聚类群中相似度低,表示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之间有显著差异;PLS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菌群有显著差异。结论:DGGE是一种能直观显示微生物群落的指纹技术。通过该技术能检测牙周、唾液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本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与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PCR方法对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PCR方法,检测牙周病患者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并探讨采用唾液标本与龈下菌斑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临床54例牙周炎患者病例,分别取其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设计P.g菌16SrDNA引物,分别对2种标本进行PCR扩增,观察P. g菌的检出率,并计算kappa值.结果静止唾液和龈下菌斑标本中P.g菌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其检出率分别为83.3%(45/54)和79.6%(43/54),Kappa值为0.755,准确度达92.6%.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可用于口腔中P.g菌的检测,特别是研究中采用的唾液标本,取材方便,有可能代替龈下菌斑标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种植修复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为种植体周微生物研究的样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完成种植修复的10例患者(12颗种植体),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随访复诊时采集其唾液和种植体周龈下菌斑样本,行16S rRNA V3~V4区双端测序,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和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及物种丰度的差异性。结果 在Alpha多样性分析中,Sobs指数和Chao指数显示,唾液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大于龈下菌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和吸烟患者的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不饮酒、种植体周最大探诊深度≥5 mm的患者唾液与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他因素如不同年龄、软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肃保安族口腔健康儿童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探寻优势微生物种群。方法:通过构建16S rRNA克隆文库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BLAST、Mothur、Clustalx 2.0等软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检测到84个操作分类单位(OTU),归属于5个门,12个纲,15个目,18个科,19个属。其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88.60%)比例最多;6个优势菌属(检出率>1%),分别为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70.28%)、颗粒链菌属(Granu Iicatella,6.20%)、孪生菌属(Gemella,3.10%)、韦永氏球菌属(Veillonella,1.81%)、奈瑟菌属(Neisseria,1.03%)和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1.03%),其中链球菌属在8个样本中均出现。结论:保安族口腔健康儿童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丰富;链球菌属为主要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基于16S核糖体DNA(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变化,探讨应用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变化作为牙周炎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4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SRP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在研究对象的同一位点采集龈下菌斑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分析各组样本从门到种各水平的菌群分布及相对丰度.结果 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6个菌门,有8个门的细菌在牙周龈下菌斑菌群结构中占主要地位(99%);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128个不同菌属,SRP治疗后3个月坦纳菌属(Tannerell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在种水平上,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被检出,SRP治疗后3个月福赛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和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相对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具多样性,SRP治疗前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SRP治疗可以明显改变龈下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型猪腮腺萎缩后混合唾液流率的变化以及对口腔主要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10只小型猪分成两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双侧腮腺注入甲紫致腺体萎缩,另5只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萎缩后第12、24个月收集混合唾液并观察唾液流率的变化;同时检测小型猪龈下菌斑和混合唾液中口腔主要致病菌数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腮腺萎缩后第12个月混合唾液流率自(1.36±0.74)ml/min下降到(1.32±0.65)ml/min,第24个月唾液流率自(0.72±0.34)ml/min上升到(0.86±0.57)ml/min;龈下菌斑中的核梭杆菌、后牙龈下菌斑中厌氧菌总数、产黑菌数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第12个月前牙和第24个月后牙的龈下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有短暂升高,而需氧菌总数、乳酸菌和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唾液中除变形链球菌和产黑菌在腮腺萎缩早期有轻度上升外,其余细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双侧腮腺萎缩后明显降低口腔中唾液总量,导致牙菌斑中的致龋菌和牙周致病菌数量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