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运动功能与性激素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与胆囊性激素受体的关系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1)胆囊胆固醇结石组 :共36例 (男 9例 ,女 2 7例 ) ,年龄 2 3~ 6 8岁 ,根据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PgR)表达 ,将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分成PgR 组和PgR -组 (ER未见表达 )。 (2 )正常对照组 :本院健康职工 ,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 ,年龄 2 4~ 42岁。 (3)将正常胆囊排空功能平均值E减去 2个标准差 2S(E - 2S =5 1% ) ,以5 1%为标准把胆囊结石组分为胆囊排空功能“正常组”(11例 ,E >5 1% )及胆囊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3.
4.
载脂蛋白E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基因多态性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0例健康人和4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Apo E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Apo E基因型E3/4的频率23%(9/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4/60)(P〈0.05),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组ε4等位基因频率为15%(12/80),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6.
陈永生吴硕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120-123
胆囊胆固醇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诱因。一直以来,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被认为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近期,胆囊功能异常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综述胆囊功能失调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包括胆囊的运动和浓缩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10%~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大多数(90%)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目前胆固醇结石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与宿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参与物质与能量的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与成熟,形成屏障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攻击,有助于人体内稳态调节。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包括结肠炎、结肠癌和胆囊结石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这种菌群失衡影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导致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紊乱,这可能是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概括了胆固醇结石形成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胆汁酸代谢。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女性激素致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机制,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寻找途径。方法复习有关雌、孕激素致石形成的文献,总结其致石机制。结果雌激素主要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胆固醇代谢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也可通过非核效应促使胆固醇成核及影响胆汁排空参与结石形成。孕激素通过核效应机制影响介导胆囊平滑肌收缩舒张的G蛋白α亚基损伤胆囊运动,通过非核效应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及信号传导削弱胆囊运动,但孕酮的非核效应在结石形成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结论女性激素致石机制复杂,明确其相关致石机制可为预防雌、孕激素致石形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汁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 ,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叶生爱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28(4):221-224
胆囊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场所,胆固醇结石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胆汗的物理化学成分改变,胆囊功能改变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粘膜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结石与肠道功能改变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国广东地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初步分析其差异性及差异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从2017年6~12月收集的29名健康人群,66例膝OA患者粪便样本,其中膝OA患者根据K-L分型分为轻度OA组17例,重度OA组49例。检测前进行对基线比较。样本提取DNA后,使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使用LEf Se分析对群落关键物种进行筛选;差异物种GO分析及Pathway分析进行差异性菌群代谢功能预测。结果 3组在身高、年龄及体重上没明显差异(P0.05); 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轻度OA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重度OA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LEf Se分析发现,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phomona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se)等18种菌群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人群中显著高丰度,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6种菌群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人群中显著低丰度。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两类菌群可以显著区分轻重型膝骨关节炎。差异物种GO分析提示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等菌群的显著升高,对代谢类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具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广东地区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和某些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寡养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两类菌群可以显著区分轻重型膝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in,Muc)Muc-1,Muc-3和Muc-5ac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c-1、Mac-3和Muc-5ac在36例胆囊结石患者、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和12例正常胆囊的胆囊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Muc-1和Muc-5ac在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胆囊黏膜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1.1%(22/36),66.7%(24/36)和40.0%(8/20).40.0%(8/1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0%(3/12),33.3%(4/12)(P<0.01);胆囊结石组的阳性率(61.1%、66.7%)又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组(40%,40%,P<0.05).Muc-1与Muc-5ac在结石性胆囊黏膜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74,P<0.01).Mac-3在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胆囊黏膜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1%(11/36)和35.0%(7/2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5.0%(9/12)(P<0.01),但在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胆囊黏膜两组之间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比35.0%)(P>0.05).Muc-3分别与Muc-1和Muc-5ae在结石性胆囊黏膜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407、-0.296,P<0.01).结论 Muc-1、Muc-3和Muc-5ac参与了胆囊结石的成石过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尿路结石与骨质疏松均存在钙代谢异常,且发病率高,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高钙尿症通过骨吸收增加等,或为两者发病机制间的关键桥梁。对遗传因素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与两者有关的基因,主要为腺苷酸环化酶10基因、1,25-(OH)2D3-24羟化酶基因、钙敏受体与紧密连接蛋白14基因。但对上述一些基因变异与尿石症和骨质疏松的研究尚存在不同结论,且其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雌激素缺乏通过骨丢失、减少瞬时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V5表达,造成高钙尿、低骨量,导致尿石症及骨质疏松。高蛋白、高钠、低钙等饮食因素也能影响两者的形成,笔者综述两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与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排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排空与血浆和胆汁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浓度及其胆囊壁VIP受体 (VIP R)表达的关系以及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B超测定胆囊排空功能 ,同时抽空腹静脉血及胆囊结石手术病人胆汁放免测定VIP浓度 ,免疫组化测定VIP R的表达。结果 胆囊结石病人胆囊排空障碍 ;血浆VIP浓度正常人为 ( 8.2 8± 0 .98)ng/L ,胆囊结石病人为 ( 15 .64± 2 .5 1)ng/L ,显著升高 ( P <0 .0 1) ;胆汁VIP高于血浆VIP ;空腹容积越大 ,血浆VIP(P <0 .0 5 )和胆汁VIP(P <0 .0 1)浓度越高 ,VIP R表达越强。结论 胆囊排空功能在胆囊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胆囊结石病人胆囊排空障碍与VIP明显相关 ,空腹容积与VIP及其受体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精准胆道外科手术治疗胆囊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胆囊癌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胆囊癌传统经验式外科手术,观察组接受精准胆道外科理论引导下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 年,比较两组患者的1 年、2 年及3 年生存率,并绘制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3.48±7.20) vs( 15.86±5.93),t=16.64, P<0.001]和阳性淋巴结数目[(9.94±3.50) vs( 5.27±4.39),t=7.51,P<0.001]更高,R0切除率(76.92% vs 36.54%,χ2=16.37,P<0.001)、胆囊癌扩大根治术率(34.62% vs 11.54%,χ2=5.13,P=0.02)及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率(17.31% vs 3.85%,χ2=4.98,P=0.02)更高,术后排气时间[(1.05±0.38)d vs( 1.93±0.46)d, t=5.39,P<0.001]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85±1.16)d vs( 6.26±1.92)d,t=7.88,P<0.001]均明显更早;并发症发生率(23.08% vs 30.77%,χ2=0.78,P=0.38)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后1 年(61.54% vs 40.38%, χ2=4.66,P=0.03)、2年(44.23% vs 19.23%,χ2=7.50,P<0.001)及3年(26.92% vs 7.69%,χ2=6.72,P<0.001)生存率比对照组高,中位生存时间[(17.37±8.64)个月 vs( 8.95±4.59)个月,t=14.96,P<0.001]更长。结论 精准胆道外科手术有助于胆囊癌患者选取最佳术式,提高手术切除质量和R0切除率,并能有效控制手术并发症,从而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BCA1在胆囊黏膜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胆囊疾患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及胆囊壁全层组织共计42例,其中胆囊胆固醇息肉15例,胆囊胆固醇结石15例,对照组12例(胆囊腺瘤5例,非胆固醇胆囊结石7例)。分别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胆汁胆固醇、胆汁酸、磷脂的浓度;实时PCR定量检测胆囊黏膜ABCA1、LXRα、RXRα的mRNA表达:胆囊壁全层组织做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显示ABCAl蛋白在胆囊黏膜的表达.结果:胆固醇息肉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为1.0±0.2,较对照组胆固醇饱和指数0.6±0.3明显增高,其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显示ABCA1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表达。息肉组、结石组和对照组胆囊黏膜ABCAI、LXRa、RXRα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黏膜ABCA1的表达可能并不是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