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温针灸翳风穴配合常规针刺与TDP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孕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3例)、对照组(32例,脱落1例)。第1周,对照组采用TDP灯照射患侧耳周,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患侧翳风穴,均每日1次;第2周开始,两组均在原治疗基础上针刺承浆,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地仓等,并于攒竹、太阳,颊车、地仓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2 Hz),均隔日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耳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H-B评级均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FDI躯体功能(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李雨潮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9):35-35
目的:探讨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乌兰察布市中医蒙医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我科一般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融合雷火灸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雷火灸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面瘫症状,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完骨穴封闭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伴耳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8例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66例。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对照2组在对照1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1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完骨穴封闭治疗。观察3组患者SF-MPQ各项评分,治疗第1、3、7天止痛例数,平均疼痛缓解时间,面瘫平均治愈天数,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49%(65/66),优于对照1组的75.76%(50/66),对照2组的87.88%(58/66),其中对照2组优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SF-MPQ各项评分,第1、3、7天的疼痛消失例数、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以及面瘫平均治愈天数均优于对照1、2组,其中对照2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骨穴封闭联合针刺治疗面瘫伴耳周疼痛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对面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面瘫病程,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78例贝尔面瘫病者被随机分成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组(n=39)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对照组n=39)。采用面神经功能指数(Facial Nerve Functional Index,FNFI)作为评判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第15d,治疗组中有21例(53.8%)痊愈,对照组为11例(28.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21d,治疗组36例(92.3%)和对照组22例(64.1%)痊愈(P〉0.05)。结论: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疗程比单纯针刺治疗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皮损部位相应夹脊穴及皮损部位围针治疗。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改变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8%(26/28),明显高于对照组75. 0%(21/28),差异性显著(P 0. 05),观察组VAS评分、HAMA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刺络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症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刺络拔罐法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0.00%、52.7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耳后疼痛症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2个疗程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24.24%与总有效率87.88%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12%、75.76%(均P<0.05)。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5.76%高于对照组的42.42%(P<0.05)。结论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应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采用s EMG观察患者面部肌群恢复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治疗后14 d、21 d、28 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RM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s EMG可客观准确地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面瘫同侧养老穴对周围性面瘫症状中流泪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周围性面瘫出现流泪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温针灸养老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即常规穴位针刺组各31例,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均有改善效果,常规穴位针刺组有效率66.7%,温针灸养老穴组有效率93.3%,P0.05,两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温针灸养老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观察组用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面部活动改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灵枢经·终始第九》理论,观察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的临床疗效,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电针治疗基础上在双下肢根据患者的人迎、寸口脉大小选择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同时浅刺双足的足通谷、京骨、束骨等穴,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在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来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差异是否显著。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结论电针结合双下肢阴、阳经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单纯面部电针疗法,可以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急性期重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在翳风穴加用温和灸,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31/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22/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3天,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21天,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和灸配合针刺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疗效可靠,有效减少治疗天数,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A、B两组各方面无明显差异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以患者主观是否接受针灸治疗为依据进行分组,每组60例,A组采取针灸治疗,B组采取药物治疗。结果 A组治愈45例(75.0%),显效9例(15.0%),好转6例(10.0%),无效0例,有效率100.0%;B组治愈33例(55.0%),显效10例(16.7%),好转9例(15.0%),无效8例(13.3%),有效率86.7%。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明显差异(P=0.2327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不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以隔物温和灸配合针刺,对照组60例以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愈率治疗组83.3%,对照组65%。[结论]传统针灸疗法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赵氏雷火灸、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风寒侵袭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37例住院患者使用①赵氏雷火灸,灸患侧鱼腰、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每雀啄9次为一状,每状之间用手压一压,每穴各雀啄7状,配合适当手法。②针刺,穴位消毒,取患侧阳白、四白、攒竹、太阳、下关、颧髎、迎香、牵正、地仓;水沟、承浆,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1次/d。③强的松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689,5mg/片),2g/次,3次/d,7d后减量;维生素B1(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1686,10mg/片),10mg/次,3次/d;静滴抗病毒及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发病1周内使用。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9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60%。[结论]赵氏雷火灸、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风寒侵袭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