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壶腹周围癌患者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行胰管空肠吻合时于胰管内放置内固定支架并引流至空肠肠腔内。结果23例均行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胰漏,均治愈出院。结论胰管空肠内固定支架粘膜吻合术可预防胰漏发生,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d及(7.5±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d及(24.64±1.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及8.92,P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采取胰管栓塞的方法,以达到预防胰瘘的目的。方法 PD术中从胰管断端插管注入“TH”粘胶栓塞胰管,消化道重建按Child术式进行。结果 在PD术中共行胰管栓塞12例,均未发生胰瘘。结论 胰管栓塞可有效地预防PD术后胰瘘,尤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61例行PD患者资料,其中34例行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观察组),27例行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传统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传统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明显减少[(14.9± 1.6)min vs.(22.6±2.6)min,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11.76% vs. 37.03%,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6.5±4.9)d vs.(19.5±5.4)d,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贯穿式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能有效降低PD后胰瘘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推荐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易并发感染并成为手术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预防手术后胰瘘成为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根本措施在于肿瘤切除后胰空肠吻合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术的改进[1] 。我院在 1982~ 1998年间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6 2例 ,其中 6 3例采用四点法胰管空肠粘膜吻合法行胰肠重建 ,未发生胰瘘 ,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临床资料 :我们在 1982~ 1998年期间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6 2例。自 1990年开始陆续采用四点法胰管空肠粘膜吻合法行胰肠重建 6 3例 ,占 38 9% ,其中男性 40例 ,女性 2 3例 ,男女之比为…  相似文献   

9.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头癌、总胆管下段癌、壶腹部及部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首选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手术死亡率明显减少,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未见明显减少。本总结本院近15年来43例胰十二指肠手术的经验,并予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Cochrane 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结果 本研究纳入4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纳入患者557例,其中放置支撑管外引流160例,内引流1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放置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 =0.66,0.70,0.63,P>0.05).但放置支撑管外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0.55,P<0.05);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1,P>0.05).1篇比较支撑管内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疗效的RCT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在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5,2.11,P>0.05).结论 使用支撑管外引流可以减少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支撑管内引流的临床疗效尚需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胰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  相似文献   

13.
胰管栓塞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1983年3月至1992年4月期间,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采用胰管栓塞术的经验。用TH胶栓塞省略了胰空肠吻合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无胰瘘发生。通过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证明残胰长期保持了正常内分泌功能。残胰活检见胰岛细胞密集,结构正常。作者认为胰管栓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管内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256例,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n=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n=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n=43)和胰胃吻合组(n=27).另外,将238例患者根据不同引流方式分为支撑内引流组(n=132)和支撑外引流组(n=106),比较各组胰瘘的发生率;将223例患者根据胰管内径大小分为≤0.2 cm组(n=54)、0.2~0.4 cm组(n=93)和≥0.4 cm组(n=76),比较不同胰管内径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8.20%(21/256).各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为: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组为7.83%(9/115),胰管空肠端端黏膜吻合组为7.04%(5/71),胰管空肠端端套入组为13.95%(6/43),胰胃吻合组为3.70%(1/2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3,P=0.430);胰管支撑内引流组和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0%(12/132)和8.49%(9/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胰管内径≥0.4 cm者无胰瘘发生,胰管内径在0.2~0.4 cm与胰管内径≤0.2 cm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5.05%(14/93)和11.11%(6/5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9,P=0.002).不同胰管内径的胰瘘发生率与胰肠吻合方式无关(χ2=1.878,P=0.598). 结论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发生率无影响,胰管内径是影响胰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末,对壶腹癌的治疗还是采用姑息性胆囊空肠吻合术,但外科医生也开始尝试一些根治性的手术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就是从这时起步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不放置胰管支撑管的胰肠吻合的适用性。方法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7例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分配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侧吻合+胰管支撑管外引流组(A组,43例)和胰腺-空肠端侧吻合不放置胰管支撑管组(B组,44例),比较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行胰肠吻合术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未放入胰管支撑管组的胰肠吻合时间(平均15.4min)明显小于术中放入胰管支撑管组(平均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7,P0.05)。B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小于A组(t=2.4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胰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胃潴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1,0.322,0.603,0.001;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放置胰管支撑管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住院天数,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在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的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58例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术前薄层CT检查均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均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在处理胰头部静脉血管之前优先离断胰头部的所有动脉供血,即三大动脉血管的分支,主要步骤包括:在十二指肠水平部或横结肠系膜根部暴露和悬吊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肝总动脉从而离断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右动脉,同时沿肝总动脉根部解剖腹腔动脉干上方;离断胰腺和脾动脉的胰头分支;沿暴露的肠系膜上动脉前方、右侧和后方解剖,完全离断胰头钩突部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干间的神经结缔组织,与腹腔动脉干的上方贯通,此时可清楚地显示腹主动脉前方;最后通过预置的静脉血管阻断带安全剥离、切除或重建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肿瘤可切除患者37例,可能切除患者21例。5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5~8.1h,术中出血量为200—900mL,术中及术后胰腺钩突部无出血。行肠系膜上静脉侧壁部分切除修补术21例,肠系膜上静脉受累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0例,血管受压迫成功将肿瘤从血管上剥离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术后患者出血、胰液漏和胆汁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2%(3/58)、6.9%(4/58)和1.7%(1/58)。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结论胰头部动脉优先离断方式能保障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受侵犯或受压的胰头部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支撑管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有7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胰漏(OR=0.88,95%CI:0.58~1.35),胃排空障碍(OR=1.08,95%CI:0.63~1.86),围手术期死亡(OR=0.63,95% CI:0.24~1.61)及术后总的并发症率(OR=1.03,95%CI:0.75~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的应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朝阳市中心医院、山东莒县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和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技术的5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胰腺断端主胰管的可视性、位置及直径,将主胰管分为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观察每个主胰管分型的病例数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51例患者实施LPD均获得成功。51例LPD中,男性占56.9%(29/51),女性占43.1%(22/51),年龄为31~88岁。胰腺断端主胰管的类型:Ⅰ型7例(13.7%),Ⅱ型39例(76.5%),Ⅲa型2例(3.9%),Ⅲb型3例(5.9%)。根据不同的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均成功找到主胰管并插入支撑引流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根据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有助于提高找到主胰管并置入支撑引流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