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对传统垂直斜视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探讨一种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垂直斜视患者,行下直肌徙后术.术中暴露下直肌后,在直肌两侧剪开肌间膜8mm.肌肉套环缝扎后,将肌间膜剪除3mm~7mm,直到肌间膜轻轻的绷紧,然后用0/6可吸收缝线再将肌间膜重新缝合于肌肉原附着点的两侧.关闭球结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16例患者,垂直斜视均得到很好的矫正,且目测双睑裂对称,无明显的变大或变小及下睑后退.结论传统垂直斜视手术后眼睑后退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直肌后退手术中切开的肌间膜松弛,使节制韧带后退而引起下睑后退.改进的手术将肌间膜轻轻绷紧缝合于原肌附着点两侧,使肌间膜及节制韧带向前拉,不随肌肉后退,从而避免了下睑后退.此种手术方法突破了传统下直肌徙后5mm的手术禁区.手术操作简单实用,可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这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两条内直肌后徒能否正先天性大角度内斜视。方法:术中采用两眼内直肌从角膜缘测量进行后徒方法。后徒量=从肌附着点后徒的mm数+肌附着点有膜缘的距离的mm数。结果:只用两肌肉后徒矫正了大角度内斜视。在眼位矫正,内转运动和恢复一定的视功能方面效果良好。结论:只用两条内直肌后徒可以矫正≤100^△的先天性大角度内斜视。  相似文献   

3.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水平眼外肌的先天性疾患,除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外,其重要特征为眼球内转时睑裂缩小,眼球后退。而我们遇到1例眼球水平及垂直运动均有障碍,并眼球外转及下转时睑裂缩小,眼球后退。现报告如下。1病例女,20岁,自幼双眼外斜视...  相似文献   

4.
背景:甲状腺眼病伴有的斜视是由于眼外肌收缩性和舒展性的丧失。有多种手术方法,比如术前或术中测量后行肌肉后退、可调节缝线、拮抗肌截除,或对侧配偶肌加强。病例和方法:2000年~2003年期间,26例甲状腺眼病的斜视患者接受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d、3~6个月(最长36个月)接受检查。术前观察至少6个月,以待眼位稳定及甲状腺的生化检测正常。结果:术前的垂直偏离为10~44PD(珔x=22),术后3个月-2~10PD(珔x=1.5)。后退纤维化的肌肉得出一可重复的定量:即每移动1m m下直肌可改变3.98±0.52PD的垂直偏离。若术前偏离较大,则需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是一种违背Herring氏法则的异常眼球垂直运动。1894年由Schneiger报告病例后,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治疗。超常量上直肌后徒术现认为是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术后睑裂变化亦被人们所关注。现将我院2005年2月~2006年4月眼肌组住院诊治20例(24眼)DVD术后睑裂宽度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9例12眼。将下斜肌从距离止端4mm处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顳侧1mm处。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没有任何病人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有效。  相似文献   

7.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悬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悬吊术李晓芳,艾育德,阎元奎(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在国内已逐渐开展。但传统术式后徙肌肉需缝合固定于新止点巩膜上,因而超常量后徙术需暴露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巩膜穿孔的危险。Re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与斜肌部分切除两种方法治疗V型斜视,结果:V型外斜视12例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度,向上平均-15,向下平均-8,采用下斜肌部分肌除术8例,术后原在位平均-5度,向上平均-10,向下平均-5,V型内斜视8例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原在位平均+5度,向上平均+8,向下平均+16,采用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平均+10度,向上平均+8度,向下平均+10,结论:V型斜视采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直肌附着点移位术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36例垂直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结果,讨论了上斜肌麻痹所致的眼性斜颈治疗中,上直肌后徙术的适应范围和手术量,下直肌麻痹和双限下直肌、下斜肌缺如病例的手术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周期性斜视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为斜视与正视大约48h一个周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可以是自发性的、斜视术后或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大多数的斜视为内斜视。方法:临床病例报道。结果:一34岁女性,双侧眼外肌炎症2年,临床缓解后出现周期性垂直斜视6个月。下直肌后退术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眼外肌麻痹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从1989年12月至今,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与外直肌或内直肌缩短。矫正14例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眼正位9例,二次手术后眼正位3例。术后过矫1例。外转与内转功能部分恢复。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的新思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2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1mm皮肤切口,摘除下眶隔脂肪2~3块,切除皮肤及眼轮匝肌3~10~15mm。结果 解剖显示人眶肌筋膜韧带是眶隔筋膜外侧部分增厚的膜状纤维韧带结缔组织结构,位于眶外侧脂肪囊的外侧,该韧带在冠状面上,位于眼外眦角内侧,浅面紧贴眼轮匝肌深面,深面附着在下眼睑睑板下方,韧带长15mm,宽12mm。剪断眶肌筋膜韧带,将筋膜韧带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达到眼轮匝肌提紧,眶筋膜提紧及下眼睑皮肤松驰矫正,从1998年10月,至2000年8月,在临床上进行的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204例中,其中5例,手术后几天里发生轻微睑外翻,拆线后恢复良好。大部分手术者经过2周到2年的随访,手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特别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较为适用,它既可避免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少数人手术后造所的下睑缘僵直,又可避免单纯眼轮匝肌提紧手术后少数人留在外眦角硬结,或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但眶肌膜韧带提紧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手术并不一定常规地用于每一个患者,如果用于下睑多层结构明显松驰的病例,其效果良好,而且有较好的无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婴儿出生时眼部神经错误支配的特例,目前还没有对因治疗的方法。第一凝视位显斜和存在代偿头位以获得双眼单视的病例需行眼肌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需要不同的手术方法,多数是在受累眼进行手术,也可以在对侧眼进行手术,这在文献中都有报道。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99—2004年间因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表现。并对手术操作方法的选择、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类型、第一凝视位复位的角度以及代偿头位的恢复进行评估。结果:37例患者为初次手术,其中25例患者所接受的手术为患眼单纯内直肌(16例)或外直肌(9例)后退术。单一肌肉后退时手术量与效果的关系为:第一凝视位平均后退1mm斜视角减小2pdpt(cm/m)。后退1mm头位平均减少1.5。10例患者接受了患眼联合手术,斜视角与后退距离的对应关系为每后退1mm斜视角度数减少3pdpt(cm/m)。结论: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类型、第一凝视位斜视角的角度、代偿头位和眼球退缩情况,其目的是解除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提上睑肌肌力低于5 mm的上睑下垂患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后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内外联合入路方法进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本组患者24例,40眼,该组病例中提上睑肌肌力为1~4 mm者20例,32眼(80%),术后1个月睑裂均闭合。提上睑肌肌力为0 mm者4例,8眼(20%),其中有1例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术中充分游离提上睑肌后发现肌力仍为0 mm,改行额肌瓣直接下移术;余3例中1例于术后3个月睑裂始闭合,2例睑裂于术后1个月闭合。结论:提上睑肌肌力于1~4 mm上睑下垂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提上睑肌肌力为0 mm的上睑下垂患者仍应当慎重选择该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移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 39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 15 Δ 的患者行下斜肌前移位术。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度。根据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程度将下斜肌断端移位至下直肌颞侧止端水平后 1mm(15 Δ~ 19Δ) ,止端水平 (2 0 Δ~ 2 4 Δ) ,止端水平前 1mm(≥ 2 5 Δ)处。结果 :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平均为 2 1.0 Δ,术后平均为5 .4 Δ,平均矫正 15 .6Δ。结论 :下斜肌前移位术是治疗 >15 Δ 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方法;对2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采取了包括同视机,三棱镜加遮盖:parks三步法及代偿头位试验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以下斜肌后徒术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25例垂直斜度在0-5^△,4例在10^△-20^△之间。结论: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主要目的为矫正斜视,消除代偿头位,并认为下斜肌后徒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移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对39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15^Δ的患者行下斜肌前位术。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度。根据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程度将下斜肌断端移位至下直肌颞侧止端水平后1mm(15^Δ-19^Δ),止端水平(20^Δ-24^Δ),止端水平前1mm(≥25^Δ)处。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平均为21.0^Δ,术后平均为5.4^Δ,平均矫正15.6^Δ。结论:下斜肌前移位术是治疗>15^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6~1989年应用不计量手术方法治疗斜视95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情况:95例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7~43岁。水平内斜视58例,外斜视37例。用角膜映光法检查:95例中斜视15~20度31例,21~30度45例,31~45度19列。二、手术方法:麻醉同其他斜视手术。如在一眼完成较大度数的手术,即将对侧肌腱充分断腱,设一予置线以便两侧调正。另侧肌肉充分暴露后,剪断附着点处向后缝线,原则是无论斜视度大小,最终在肌肉附着点和肌腱断端打结时,把眼位调至正位后附着点和断端间相距4mm 为宜,距离稍大也无仿,所以可以尽量后缝线活结结扎。第2天换药如眼位不理想在表麻下可二次调正,固定结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9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垂直斜视度在7^△~15^△,行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若麻痹眼下转功能明显不足,则行下斜肌转位术,必要时健眼同时行下直肌后徙术。结果23例(33.3%)治愈,45例(65.3%)好转,1例(1.4%)无效。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为主要手术方式,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