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胃嗜酸性肉芽肿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2 6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钡餐检查 19例 ,诊断胃溃疡 11例 ,胃癌 8例。胃镜检查 14例 ,诊断胃溃疡 8例 ,胃癌 4例 ,胃嗜酸性肉芽肿 2例。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10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 1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 16例 ,胃癌根治术 10例。 2 3例随访 0 5~ 18年 ,无复发病例。结论 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确诊嗜酸性肉芽肿 ,胃大部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嗜酸性肉芽肿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6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餐检查19例,诊断胃溃疡11例,胃癌8例。胃镜检查14例,诊断胃溃疡8例,胃癌4例,胃嗜酸性肉芽肿2例。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10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1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6例,胃癌根治术10例。23例随访0.5~18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确诊嗜酸性肉芽肿,胃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3.
误诊为胃癌的少见胃良性疾病11例报告周恩相文明星房献平王建华胃嗜酸性肉芽肿等少见胃良性疾病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多数酷似进展期胃癌而被误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我院1985~1995年误诊1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误诊为胃癌的病变类型1.1.1...  相似文献   

4.
胃嗜酸性肉芽肿2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钡餐检查21例,诊断胃癌7例,胃溃疡14例。胃镜检查12例,诊断胃癌5例,胃溃疡7例。11例外周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4例行近全胃切除加D3淋巴结清扫,17例胃次全切除术。12例随诊5~15年,9例健在。结论胃镜活检及术中快速病检可确诊,胃大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易沪萍陈龙辉易洪清胃嗜酸性肉芽肿颇为罕见[1]。我院自1978年~1997年5月,手术后经病理诊断50例,占同期良性溃疡胃切除615例的8.1%。现报告如下。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外科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6.
胃嗜酸性肉芽肿2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胃嗜酸性肉芽肿属少见。我们近9年中共手术治疗20例,均经病理证实。同期有病理诊断的各种胃手术共1964例,胃嗜酸性肉芽肿所占的比率约为1%。该病误诊误治率较高。我们认为仔细询问病史,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及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明确此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32例分析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武汉,430030)陈汝福钱家勤戴植本山东省潍坊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吕士军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瘤样增生性疾病,术前确诊困难,极易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我们自1984年9月至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8.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4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上腹疼痛和返酸史;伴溃疡形成11例,穿孔4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术前行胃镜检查2例,X线钡餐透检查6例,无1例获确诊;其余病例余全部误诊为胃溃疡或癌肿。结论胃镜多部位取材,特别是在溃疡与周边青草要行处,采取挖掘式取材,能减少误诊率,胃大部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胃粘膜下层及肌层受到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种病变,极易误诊为胃癌和胃溃疡.  相似文献   

10.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外科治疗李劲松,陈道达胃嗜酸性肉芽肿为少见疾病,关于本病的病因、病理已有不少报道。我院自1978年1月至1992年11月共收治本病15例,本文就其外科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最小18岁,最...  相似文献   

11.
近端胃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数目及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端胃癌手术时淋巴结切除范围、数目、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行D2或D3术式的近端胃癌标本,全数摘取淋巴结,比较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的淋巴结切除数目并判断预后。结果 本组31例共取淋巴结1971枚,平均63枚/例。近端胃切除57枚/例,全胃切除71枚/例,左半胰切除64枚/例,保留左半胰63枚/例。新分期N1、N2、N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1%、0。结论 随着癌肿侵犯范围扩大,必须扩大淋巴结切除范围;保留左半胰不影响淋巴结切除数目;新的定量N分期在评价预后方面优于旧的定性N分期。  相似文献   

12.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治水平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8月-1998年10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嗜酸性肉芽肿病人20例,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行部分胃切除,8例行大部胃切除,3例行次全胃切除。4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手术无并发症及死亡。随访经X线钡餐或纤维胃镜复查18例(90%),其中7~9年10例,4~6年6例,1-3年2例,均无复发,且未见癌变。结论 仔细询问病史,X线钡餐、纤维胃镜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明确胃嗜酸性肉芽肿的重要依据。其中纤维胃镜必须在边缘作挖掘式活检深达胃粘膜下组织病理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8例,手术时间(231±21)min,术中出血量(163±23)mL;根治性全胃切除6例,手术时间(322±25)min,术中出血量(320±28)mL。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16例,手术时间(203±26)min。结论 腹腔镜辅助在小切口下胃癌D2根治术在保留腹腔镜手术微创优点的同时降低了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难度,获得开腹手术相当的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4年期间141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No.6组淋巴结清扫术。随着手术病例的增多,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中转例数逐年下降,淋巴结清扫数目逐步增多(P〈0.0001);无No.6组淋巴结清扫所致的死亡病例;结肠中血管、胰腺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是No.6组淋巴结清扫的重要解剖标志,横结肠系膜前后叶间隙和胰前间隙是进行No.6组淋巴结清扫的重要外科平面。结论一个团队只有完成一定量的手术并学会以结肠中血管、胰腺及胃十二指肠动脉为解剖标志,准确地识别横结肠系膜前后叶间隙及胰前间隙,在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操作,才能使No.6组淋巴结清扫术既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又能达到微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善手术治疗胃癌穿孔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83~1997年收治的17例胃癌穿孔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16例手术治疗,9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切除率56%(其中5例为R2根治术,根治切除率56%);5例行穿孔修补术;胃造瘘和2次剖腹探查各1例.手术早期死亡3例,其中2例为穿孔修补,1例为远端大部切除术.随访11例,1年内死亡7例,2年内死亡1例,3例存活3年以上.结论 对胃癌穿孔应采取积极治疗,根治性手术病死率低于单纯修补术,且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Sun YL  Liu YW  Zhong DR  Gao WS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6-758
目的 探讨胃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总结1997至2007年间收治的6例胃小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分析国内外报道的胃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5岁(40~66岁);肿瘤位于贲门3例,胃底2例,胃体1例;溃疡型5例,隆起型1例;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术后化疗.本组2例获得随访,1例术后4年仍生存无复发,1例于术后9个月因广泛复发转移死亡.胃小细胞癌国内外报道共223例,男164例,女59例;平均年龄64.2岁(42~84岁);肿痛位于贲门及胃底97例,胃体55例,胃窦54例;大体分型溃疡型137例,隆起型47例;肿瘤直径平均6.23 cm(0.8~17.0 cm).生存时间超过1年者43例,仅占19.3%.结论 胃小细胞癌术前、术中常不易确诊,手术范嗣可同胃癌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可适当简化,术后采用针对肺小细胞癌的化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154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完成淋巴结清扫,剑突下取长4~6cm切口进腹,移除标本后完成消化道重建。结果 均成功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0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2例。全胃切除手术时间(242.5±38.5)min,术中出血量(65.5±40.5)ml,淋巴结清扫(19.4±5.3)枚。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时间(205.5±29.5)min,术中出血量(50.5±28.5)ml,淋巴结清扫(15.4±2.7)枚,术后1~4d排气。全胃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6±5.3)d,远端胃大部切除患者(8.7±4.9)d。154例随访3~36个月,(22.5±8.1)月,术后复发5例(1例术后11个月,2例术后23个月,1例术后27个月,1例术后34个月),远处转移9例(术后12、16.22、24、25个月各1例,术后18、29个月各2例),13例死亡。结论 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72例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的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2年6月我院EG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EGC共72例,肿瘤部位:贲门部1例,胃体13例,胃窦56例,双原发癌2例(胃窦加胃体,胃窦胃大弯加胃小弯)。黏膜内癌42例,黏膜下癌30例。肿瘤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24例,中分化腺癌17例,高分化腺癌 5例,印戒细胞癌12例,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12例,局部黏膜癌变2例。淋巴结转移10例。 EGC患者多因上腹疼痛首诊。上消化道X线造影、B超、CT的EGC检出率分别为57%、3%和15%。胃镜检查68例,病理确诊率94%。全部患者接受D2胃癌根治术,18例术后化疗。1例肝、肺转移行导管介入治疗,1例骨转移。随诊0.5-9年,随诊率85%,5年生存率90%,死亡率3%。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是EGC取得良好疗效的最佳途径。D2胃癌根治术是治疗EGC的标准术式。胃镜病理活检是EGC诊断的金标准。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EGC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Lung carcinoma is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for tumors; in Italy there are from 35,000 to 40,000 new cases a year, with a global survival to 5 years from the diagnosis in 13% of cases. The gastric and small bowel metastases are rare, respectively 0.4% and 1.1% and the cas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rare. There is often a poor symptomatology and diagnosis is usually based on post-mortem examination. Yet, sometimes, the first and only demonstration of the secondary illness is a surgical complication, whether it be a haemorrhage, a perforation or an occlusion. The authors report their experience, from April 1999 to March 2003, of 3 cases of small bowel metastases, presented in 1 case with a perforation and in 2 cases with an occlusion and of 1 case of gastric metastasis, which presented with a haemorrhage. The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emergency surgery, with 1 case only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The 1st patient die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the 2nd patient 6 days after, the 3rd patient 4 months after the 1st operation and the 4th patient is still in follow-up after 6 months. The authors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of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