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肝癌肝移植动物模型并观察术后肝癌复发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130只近交系SD雄性大鼠 ,10 0ppm二乙基亚硝胺饲喂诱癌。共 98只大鼠据Kamada袖套技术行原位肝移植 ,术中根据肿瘤大小分为三组 :1组有明确肝癌结节但直径 <1 0cm (n =2 5 ) ,2组肝癌结节直径1 0~ 1 5cm(n =4 1) ,3组肝癌结节直径 >1 5cm(n =32 )。不行肝移植术的 10只大鼠作对照组。结果 三组大鼠肝移植术中死亡率 2 6 5 % (2 6 / 98) ,术后 30d累计死亡率 71 5 % (70 / 98)。术后存活 30d后计算平均生存期 ,1组 (81 3± 33 2 )d ,2组 (6 7 6± 2 4 9)d ,3组 (5 4 4± 2 4 9)d。对照组从诱癌开始 15 0d后计算 ,平均生存期为 (2 9 4± 12 9)d。术后肝癌复发率 35 7% (10 / 2 8) ,单纯移植肝内复发7 1% (2 / 2 8) ,肝和肺同时复发 10 7% (3/ 2 8) ,肝和腹腔同时复发 3 6 % (1/ 2 8) ,单纯腹腔肿瘤 7 1% (2 /2 8) ,单纯肺部肿瘤 7 1% (2 / 2 8)。结论 大鼠肝癌肝移植良好地模仿了临床过程 ,但诱癌大鼠体质差导致术中和术后短期死亡率高。大鼠术后长时间存活是观察到肿瘤复发的重要条件 ,肝癌复发的形式多样。该模型为肝癌肝移植术后抗复发和复发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二种大鼠供肝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死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大鼠正常心跳供体 (HBD)和心跳停搏供体 (NHBD)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死因的异同。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D和NHBD两组 ;NHBD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 30min(NHBD 30 )和 45min(NHBD 45 )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 5 0、30和 30次。结果 HBD和NHBD组冷缺血、无肝期、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 6 9 76± 1 5 2和 70 32± 1 5 3min、16 46± 0 96和 16 40± 0 73min、2 2 5 6± 1 73和 2 2 75± 1 16min、89 38± 3 75和 90 5 8± 3 76min ;HBD组术后近期 (1周 )共有 5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麻醉过深 (1)、肺部感染 (2 )和SVC吻合口漏 (1) ;而NHBD组术后近期共有 36只受体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7)、麻醉过深 (4)、无肝期较长 (3)和供肝再灌注后渗血 (12 )。结论 二种供体原位肝移植术后的近期死因确实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体积肝移植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急性肝功能衰竭猪随机分为3组接受肝移植治疗:A组行全肝移植(n=5);B组行小体积肝移植(n=5);C组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n=5)。各组动物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并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和C三组的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分别为(2.44±0.30)%、(0.76±0.02)%和(0.75±0.03)%。再灌注后30 min,B组移植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其它两组(A:B:C=13.3:17.5:12.2 cmH2O, P<0.01),C组原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移植肝门静脉压力(14.3:12.2 cmH2O,P<0.05)。A组和C组术后第2天起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和血氨水平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B组术后上述生化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术后第2~4天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A组、B组和C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和80%,B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疗效优于小体积肝移植,术中不必干预原肝门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Wistar同基因组 (Ⅰ组 ) ,SD→Wistar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SD→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 (Ⅲ组 ) ,SD→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 (Ⅳ组 ) ,在移植后 1,5 ,7,15 ,30d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Ⅳ组大鼠移植后 4 /6生存期大于 10 0d ,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 7± 4 1)U/L~ (36 0± 10 4 )U/L ,平均BIL(13± 5 )mmol/L~ (38± 11)mmol/L(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 0分~ (3 3± 1 6 )分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 γmRNA表达明显减弱 ,IL 10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2型偏移 ,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ʽ����ֲ69������   总被引:62,自引:6,他引:5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肝移植术式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 (腔静脉整形 )。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至2 0 0 2年 4月期间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 (腔静脉整形 )技术完成的 69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 2例肝移植病人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无肝期时间分别为 (4 2 1± 12 4)min和 (71± 18)min(P <0 0 5 ) ;失血量分别为 (2 40 0± 115 0 )mL和 (5 3 0 0± 2 10 0 )mL(P <0 0 5 ) ;输血量分别为 (2 80 0± 13 0 0 )mL和 (5 40 0± 190 0 )mL(P <0 0 5 ) ;术后 1天腹腔引流量分别为 (3 72± 89)mL和 (12 66± 43 8)mL(P <0 0 5 ) ;前者无腔静脉并发症发生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9例。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能明显简化切肝、植肝手术操作 ,显著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出血、输血量以及腔静脉并发症 ,优于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术和背驮式肝移植术 ,并适用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脏移植术中血液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方法  35例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病人 ,随机为分A、B两组。A组 2 0例 ,术中采用洗涤式自体血回收和大剂量抑肽酶的血液保护措施 ;B组 15例 ,不使用上述血液保护方法。A、B两组均加强血液动力学、体温、凝血功能监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定量 (FIB)、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凝血弹性图 (TEG) (取R值作为观察指标 )。并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A组回收的血量和回输的洗涤红细胞量。两组病人均在无肝期采用静脉 静脉转流。术中保持正常体温并于新肝期中和肝素。结果 A组平均出血量 (315 2± 16 35 )ml,B组 (4 2 6 5± 15 45 )ml(P <0 0 5 )。A组平均每例回收血量 (2 6 6 2± 1135 )ml,回输洗涤红细胞 (1310± 710 )ml。A组平均输血量 (2 410±95 0 )ml,B组 (2 886± 10 10 )ml(P <0 0 5 )。在凝血功能各项中 ,转流 30、6 0分钟、新肝期 15分钟及术毕时 ,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方法能节省用血 ,加强凝血功能的监测并予针对性处理 ,对减少用血与合理用血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人IκBα突变体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IκBαM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3组:组I为对照组,组Ⅱ为PcDNA 3.0组,组Ⅲ为PcDNA 3.0-IκBαM组。观察生存时间、肝脏组织病理、肝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CD80、CD8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2的表达。结果Ⅲ组与I、Ⅱ组相比较:(1)受体存活时问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6.5)d比(14.0±4.3)d;(23.0±6.5)d比(13.5±4.5)d, P<0.05];(2)移植后7 d汇管区轻、中度量淋巴细胞浸润;(3)肝功能指标术后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 d APC表面CD8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2.46±4.53)%比(37.29±4.15)%;(22.46±4.53)%比(35.82±3.92)%,P<0.05],术后7 d APC表面CD80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4.47±7.10)%比(45.70±5.22)%;(24.47±7.10)%比(43.27±6.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术后3、7 d血清IL-2明显降低,以7 d为显著[(578.65±85.50)ng/L比(973.24±102.47)ng/L;(578.65±85.50)ng/L比(1 021.10±125.32)ng/L,P<0.05]。结论IκBαM可通过抑制AP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阻断共刺激通络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CD40Ig阻断共刺激通路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二袖套法"行Lewis到Brown Norway(BN)大鼠肝移植32例.A组10例为对照组;B组11例,术中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空载体复合物,行肝移植;C组11例,肝脏冷保存前门静脉注射Lipofectamine2000-pcDNA3.1 CD40Ig复合物.术后第5天每组杀死BN 3只,取病理并用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法检测肝脏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0Ig表达,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与CD40Ig结合的T淋巴细胞比例.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A组平均存活时间(11.00±4.28) d,B组平均存活时间(12.75±5.57) d,C组平均存活时间(41.25±13.70) d(P<0.01).A组、B组病理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分别为33.67±5.69、39.00±5.29,C组免疫组织化学示CD40Ig表达,第5天病理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凋亡指数为0.27±0.21(P<0.01),死亡大鼠病理示部分呈中度急性排斥反应,大部分示慢性排斥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示C组Lewis大鼠对BN大鼠产生特异性耐受.流式细胞仪示与CD40Ig结合的T细胞占总T细胞11.57%.结论供体肝脏转染CD40Ig能有效阻断T细胞共刺激通路,特异性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存活时间,但对慢性排斥反应无效.  相似文献   

9.
大鼠移植肠管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移植肠管的长度、部位与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行同种异系原位小肠移植 (SD→Wistar) ,分别移植 3 0 %近端小肠 (A组 )、60 %近端小肠 (B组 )、全小肠 (C组 )、3 0 %远端小肠 (D组 )。观察术后生存时间 ;定期 (1、3、5、7、9d)采血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开腹行麦芽糖吸收实验 ;取移植肠管 ,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后光镜检查。结果 A、B组的生存时间 (12 .0 0± 1.67)d、(11.17± 1.94)d与C组 (9.17± 1.17)d及D组 (8.3 3±1.0 3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麦芽糖吸收实验、血清及病理学结果显示 :A、B组分别于术后 5、7、9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 ,C、D组分别于术后 3、5、7d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结论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强弱与移植肠管的长度无直接关系 ;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与移植肠管的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正常 (HB)和心跳停搏 (NHB)供肝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HB和NHB两组 ;NHB组又分别设心跳停搏 30min(HNB - 30 )和 4 5min(NHB - 4 5 )两组。每组各行原位肝移植 5 0、30和 30次。结果 HB和NHB组冷缺血、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 (IVC)阻断、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 (6 9.76± 1.5 2 )min和 (70 .32± 1.5 3)min、(16 .4 6± 0 .96 )min和(16 .4 0± 0 .73)min、(2 2 .5 6± 1.73)min和 (2 2 .75± 1.16 )min、(89.38± 3.75 )min和 (90 .5 8± 3.76 )min ;术后受体苏醒和主动饮水时间分别为 (5 .4 3± 3.88)min和 (5 4 .0 6± 5 .99)min、(43.0 4± 10 .19)min和(12 6 .79± 15 .0 2 )min ;受体术后鼻粘膜出血率分别为 4 .17%和 92 .6 8% ;受体第 1周体重下降幅度分别为 (6 .15± 1.92 ) %和 (9.6 2± 1.80 ) % ;第 2周体重增加幅度分别为 (7.4 4± 2 .5 9) %和 (3.16± 1.0 4 ) %。HB组近期死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PGF)、麻醉过深、肺部感染和肝上下腔静脉 (SVC)吻合口漏 ;而NHB组分别为PNF、麻醉过深、无肝期较长 (>17min)和再灌注后供肝渗血 ;HB和NHB - 30、NHB - 4 5组术后 1周存活率分别为 90 %、5 0 %和 30 %。结论 NHB较HB术中操作更复杂 ,更需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意外肝癌患者的肝移植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1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在术后的病肝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癌灶(称之为"意外肝癌"),其原发病,8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丙型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1例。11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3个月后撤除霉酚酸酯,6个月后撤除甲泼尼龙。病肝沿水平面作间隔1 cm连续平行切片,对于直径大于1 cm或有灰白色结节者,完整取材。结果11例中,术前仅4例(36.4%,4/11)的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正常值。除1例肿瘤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肿瘤直径最大为2.0 cm,平均直径为1.18 cm;肿瘤TNM分期,Ⅰ期占72.7%,Ⅲ期占27.3%;存在微血管侵犯2例,包膜完整、无血管及淋巴侵犯2例;病理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例,肝细胞癌10例。术后随访12~50个月,1例因肿瘤复发于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意外肝癌的病理学特点为肿瘤分期早,多为单发,组织分化程度高,肝移植后的1年存活率与良性肝病患者肝移植类似,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和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两种不同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切除术后肝再生指数和肝再生度变化的情况。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2组: ①肝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PH)②卵圆细胞增殖介导肝再生模型组(2AAF/PH) ,计算两组模型肝切除术后4、8、12、16、20天残肝肝再生度及肝再生指数。结果 两组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均在第4天明显升高,12天左右达到高峰,超过再生总量的2/3以上,至20天基本达到原肝重。在4、8、12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度比2AAF/PH组高(P<0.05),而到16天时,2AAF/PH组肝再生度则比PH组高(P<0.05)。在4、8天同一时间点内,PH组肝再生指数比2AAF/PH组高(P<0.05)。在12、16、20天同一时间点内,两组肝再生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再生度与肝再生指数是评价肝再生质量变化较直观和准确的指标,肝再生度在反映肝再生规律方面要比肝再生指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目前肝癌与非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治疗的风险及长期生存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1例晚期肝癌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风险及长期生存情况,并与同期所行另外19例非肝癌病人的肝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肝癌病人的手术前凝血状态好于因其它非肝癌原因而接受肝移植的病人,与此相应的手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量、术中输液总量均少于非肝癌病人,手术中因出血而导致的低血压时间短,手术后较恢复顺利,围手术期病死率低。虽然肿瘤复发所致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肝癌病人,但是,总生存率与非肝癌病人无明显区别,部分病人可长期无瘤生存。结论:现阶段肝移植仍是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肝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有无瘤长期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肝癌的病理特点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21例肝癌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接受再次肝移植治疗,12例行姑息治疗.所有患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均为肝内复发,无法局部切除.结果 9例患者首次和再次肝移植时肿瘤病理分析,肿瘤均为肝细胞肝癌,最大肿瘤直径分别平均为6.2 cm和4.8 cm,多发肿瘤者分别占67%和89%,有微血管侵犯者分别占100%和56%,肿瘤分化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者分别为33%、67%、0和22%、22%、56%,复发肝脏肿瘤的平均最大直径和分化程度与原发肝脏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肝移植术后再次移植组患者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5.0个月,再次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再次移植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为5.8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21.8个月;姑息治疗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无瘤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个月,总体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6个月;再次移植组和姑息治疗组术后1、2、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9%、44%、33%和91%、45%、9%,两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侵犯为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肿瘤分化程度更低;首次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可能是术前和术中肿瘤全身播散的早期临床特点和局部表现,不建议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术后复查的规范方法和治疗复发肿瘤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81例复发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和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08个月.首次发现肿瘤复发的时间为肝移植术后3~20个月,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肺、腹腔种植或淋巴结转移、移植肝内复发和骨转移.复发肿瘤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肺转移瘤切除术6例次、伽马刀治疗74例次;腹盆腔转移癌切除术10例次,腹腔淋巴结伽马刀治疗8例次;肝转移癌切除术6例次、消融治疗5例次、伽马刀治疗15例次、TACE 33例次,二次肝移植3例次;骨转移瘤切除术15例、伽马刀治疗16例次以及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术3例;脑转移瘤伽马刀治疗4例次.本组患者治愈3例,带瘤生存6例,已存活2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死亡7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对恶性肿瘤患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检查、积极治疗复发肿瘤,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加入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7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分别接受2-20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病人肝性脑病有所好转,7例均顺利行肝移植,5例存活3-290个月,其中3例已存活1年半以上,并已恢复正常工作,2例术前有肝肾综合征者,术后3d死亡,其中1例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结论 原位肝移植加入工肝支持疗法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切除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精细肝切除术23例,传统肝切除术29例。 结果:5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康复,术中及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发生。精细肝切除组与传统肝切除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128.0±25.7)min vs.(100.9±20.4)min](P<0.05),术中出血、输血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0±1.5)d vs.(8.6±1.5)d](P<0.05),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277.5± 189.3)U/L vs.(960.0 ±635.0)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254.2 ±191.4)U/L vs. (838.5±677.1)U/L]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8.7% vs. 31.0%)(均P<0.05)。 结论:运用精细肝脏外科理念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肝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