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方养生》2006,(6):28-31
中华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的医学论著,如《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华医学的理论基础,汇集了我国祖先的伟大智慧、高尚情操、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2.
翁銮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63-1265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是一位较早运用中西医医学理论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他注重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而验证经文;并主张灵活变通经方,提倡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仲景之未备。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对《伤寒论》的阐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者启发极大。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张锡纯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现存世的最早医学典籍,它总结了秦以前漫长时期中医学家们的医疗经验,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张仲景的"六经欲解"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继承《内经》时间医学基础上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将《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用于指导临床,补充了《内经》注重择时针灸,而少因时药治的不足,对时间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孙思邈可谓一位集众多学说之大成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外,把养生防病纳入人类的健康大系,并使它成为具有理论与实际一体的特色医学,不能不说是孙氏的一大功劳。孙思邈一生对养生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在《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两次作过专门总结,这是有典可据的。除此以外,有关孙思邈的养生著述以诗歌为载体在民间流行的内容也甚多、甚广,《养生铭》就是其中的一首。此文收于《全唐书》和后人整理的孙氏的《摄生咏》中,也有称为《保生铭》和《孙真人铭》的。宋代温革的《琐碎录》和14世纪朝鲜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论著,一般称之为经典著作。其书大约成于公元前后三世纪左右,它是集远古医学之大成的作品,也是我国医学理论的奠基巨著。由于它在当时文化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反映中华民族特点的完整医学体系,这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它的产生,祖国医学也就不能如此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7.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8.
王云凱 《河北中医》1985,(5):3-4,11
《金匮要略》是后汉张仲最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是杂病治疗学的专著。一千七百年来,一直被医家奉为经典。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因其内容亡佚不全,文义古奥,给后世学习研究本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本书,笔者对本书的沿革和基本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斧正。一、沿革《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凝炼而成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中虽然没有医学心理学的名词,但在病因、辨病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有关心理学的内容,探讨其编制规律,有助于了解张仲景时代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且对当今心理疾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医学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崇尚《内经》之学、群览诸家之书、引申触类、渐有心得,现举要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论《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及其身心医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身心医学思想。对“形神合一”理论的源流、基本内容及其相关生理病理机制进行探讨,阐述其有效指导临床、维持身心健康和防治身心疾病、丰富现代身心医学内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与现代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是相通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北地”名医岐伯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一书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作者认为这与现代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是相通的。应该说,它在世界预防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对预防医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本人学识浅陋,但也愿就此阐发自己的见解,以求专家指正。《素问》中关于预防疾病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调摄精神形体,提高防病机能;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既病防变,防止淫邪深入。其中,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现代的疾病的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第三个方面则相当于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相似文献   

13.
杜璞 《福建中医药》2009,40(3):49-50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钦定御制的一部医学丛书。它集前人医学精萃,汇中医百科全书,“酌古以准今。荃繁而摘要”。全书编写历经3年,于1742年完成.对18世纪初以前历代重要医学著述加以校订、删补,并进行节录编辑。其内容涵盖医学理论、诊断、各科证治、方剂、针灸与运气诸方面。由于书中取材适当,条理清楚,文字通俗,经验实用,并附有插图,  相似文献   

14.
有鉴于当前医学生虽然技术水平相对有了提高,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的同情心、对生命的关爱却相对淡薄了,故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学生实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十分迫切的。且对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说,《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内容,因而尝试在《内经选读》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的原则为理论联系实际,即与本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儒家的"仁爱"舍生取义的精神等;对《内经》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予以例举;并结合当前实际医疗情况,阐扬了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800余部新安医著中,遴选出《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重楼玉钥》、《医述》等11部医著,从主要内容、编排体例、发明创新、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十大新安医著”分属医学丛书、医经整理、综合临床、专论、医案、本草、方论等各医籍门类,涉及面广,理论学术和编撰风格各具特色,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体质学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内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经》体质学说的概况进行了整理,并简要介绍了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内经》体质学说对其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医理论研咒工作者应拓宽视野,多从东方医学中的其他分支中进行挖掘,以此加快中医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烻《医学入门》初探濮正琪(江西中医学院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330006)关键词李《医学入门》,评介李,字健斋,江西南丰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隆头、万历年间因病而学医,精医术,重医德。曾行医于江西、福建两省,声望甚高。他医学理论渊博,上自《素问》、《灵...  相似文献   

18.
郭梅珍 《河南中医》2013,33(2):164-165
《伤寒论》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纵现《伤寒论》一百余方,每个都有一个生动的动态作用机理,针对的都有一个动态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态势.证是对病机的概括;辨证论治的实质是辨病机而施治.  相似文献   

19.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遂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外治法的发展谈“内病外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内治法同等重要的一种治病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的人用兽皮、草茎裹伤、烤火御寒、温熨止痛,就是外治法的萌芽。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熏、浴、熨、贴、按摩等外冶法。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即有“桂心渍酒热熨寒痹”、“马膏膏法缓筋急”,以及“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