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血管生成素家族中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分别都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存活,但同时出现时,促血管生成素2拮抗促血管生成素1的内皮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循环系统胚胎发育疾病、血管炎症病变以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都密切相关.维持促血管生成素1与促血管生成素2的稳态平衡,或者使其比值向有利方向倾斜,才能发挥促血管生成素家族最有力的血管维护功能.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素-1对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Ang-1对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只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9 ml/kg);急性肺损伤组:尾静脉注射油酸(0.9 ml/kg)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正常对照+Ang-1组:注入生理盐水4 h后腹腔内注射Ang-1(312.5μg/kg);急性肺损伤+Ang-1组:注入油酸4 h后腹腔内注射Ang-1(312.5μg/kg);8 h后各组随机抽12只小鼠处死后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另外12只小鼠右肺称重后烘干,左肺留取病理标本;分别测定肺湿/干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中自细胞介素-6(IL-6)、VEGF含量;光镜观察并盲法评分比较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采用SPSS 10.0软件.数据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急性肺损伤+Ang-1组肺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和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血清和BALF中IL-6含量、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4.09±0.14、(176±13)μg/ml、(34.4±4.1)×104/L、(19.85±3.93)×103/L、(1318±62)pg/ml、(652±17)pg/ml、(48±5)pg/ml,与急性肺损伤组[5.32±0.51、(227±12)μg/ml、(42.2±5.2)×104/L、(26.22±2.22)×103/L、(1510±117)pg/ml、(744±13)pg/m1、(74±5)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6、9.92、4.02、4.88、5.03、19.18、14.81,P均<0.01);而急性肺损伤+Ang-1组BALF中VEGF含量[(179±15)pg/ml]与B组[(140±20)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1);急性肺损伤+Ang-1组肺损伤评分为(1.84±0.12)分,急性肺损伤组为(3.44±0.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肺组织中VEGF表达吸光度(A)值急性肺损伤+Ang-1组为549±72,与急性肺损伤组(342±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1);急性肺损伤+Ang-1组与正常对照组(768±111)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1);正常对照+Ang-1组和正常对照组肺组织中VEGF吸光度(A)值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05).结论 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可减轻渗出、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动员,同时Ang-1可引起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血清VEGF表达降低,而BALF和肺组织中VEGF表达增加.提示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肉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 ,Ad )携带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 6 5(ves cularendothelialgrowfactor ,Ad5 VEGF1 65)和人血管形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d5 Ang -1 )基因对大鼠缺血下肢的生血管效应。方法 制作大鼠下肢血管闭塞模型,肌肉内注射Ad5 VEGF1 65 或 和Ad5 Ang -1 ,以Westernblot法检测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基因导入后在缺血肌肉引起的效应。结果 肌肉经注射Ad5 VEGF1 65和Ad5 Ang- 1后高表达人VEGF1 65 蛋白和人Ang- 1蛋白。术后7d处理组与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无明显差别。但术后1 4d和2 1dAng- 1和VEGF1 65 组的新生毛细血管 肌肉数目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 ,VEGF1 65 Ang 1两因子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P <0. 0 1 )。Ad -VEGF1 65组及Ad VEGF1 65 Ad Ang 1合用组出现大量包围着一厚层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血管,其数量与肌肉数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因子单用组和合用组肌肉内出现大量溴化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表面呈现C- Kit阳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C Kit阳性标记。结论 Ad5- VEGF1 65和Ad5 -Ang -1能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二者合用的生血管效应更为显著;VEGF1 65能促进包被平滑肌细胞的形似微小动脉的血管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及血管生成素-1(Ang-1)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辛伐他汀(1 mg·kg-1·d-1)组、中剂量辛伐他汀(10 mg·kg-1·d-1)组、大剂量辛伐他汀(40 mg·kg-1·d-1)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术后次日起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辛伐他汀4周.检测缺血区心肌新生血管密度、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Ang-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小剂量及中剂量辛伐他汀组缺血区心肌新生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各剂量辛伐他汀组Ang-1蛋白及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强(P<0.05);小、中剂量辛伐他汀组LVMI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大剂量组LVMI则进一步减小(P<0.01).结论:小、中剂量辛伐他汀可促进AMI后心肌血管新生;辛伐他汀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Ang-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脂质代谢是人体主要代谢之一,包括脂肪代谢、胆固醇代谢和磷脂代谢。脂质代谢紊乱主要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血管紧张素-(1-7)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肽,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其在降压、抗心肌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1-7)通过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改善脂肪变性和调节胆固醇转运等参与脂质代谢。现就血管紧张素-(1-7)与脂质代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相关细胞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1)、Ang-2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及缺血/再灌注后均发现Ang-1蛋白及Ang-1 mRNA的中等程度的广泛表达,在再灌注48h时达到高峰,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为持续的阳性表达。Ang-2蛋白及Ang-2 mRNA在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中均呈阴性表达,在MCAO后6h于梗死灶内的一些单个细胞中发现,在12~24h后达到高峰,这种表达一直持续到72h。结论Ang-1、Ang-2在脑损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及相关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ALI患者38例,按有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是否死亡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中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LI患者Ang-2和VEGF水平较高(P<0.01);Ang-2、VEGF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Ang-2水平分别与APACHEⅡ评分、VEGF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55,r=0.735,P<0.05);VEG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895,P<0.01)。结论:Ang-2水平与ALI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降低血浆中Ang-2的水平,可能有利于控制ALI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2在脑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血管生成素-2的结构,在血管生成中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脑缺血后微血管生成中的利弊影响等方面对其作一综述,同时对其应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脑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外周血中血管生成素1水平。按照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ROC曲线被用于评估血管生成素1对预后不良诊断价值,观察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32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脑卒中史、治疗前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生成素1诊断短期预后不良的最佳临界点为3.02 ng/mL,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溶栓前血糖、甘油三酯、血管生成素1、治疗前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54、1.549、1.224、2.777,均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生成素1降低者预后不良,血管生成素1或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1-7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血管紧张素家族的终末活性产物,其通过受体介导表现为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利钠和抑制平滑肌增殖等作用,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血管紧张素1-7的生化、生理特性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体条件下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心脏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编码人VEGF165和Ang-全长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VEGF165和Ad—Ang1。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在缺血区周围心肌内注射Ad—VEGF165和(或)Ad—Angl,术后72h检测心脏组织中三磷酸肌醇激酶活性和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水平;术后1周收取心脏,分析结扎区内梗死心肌的面积变化。结果 Ang-1和VEGF165单用组及两者联用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其中,Ang-1单用组和两者联用组效果要好于VEGF165单用组。VEGF165和(或)Ang-1转染后,心肌内三磷酸肌醇激酶活性和Bcl-2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 VEGF165和(或)Ang-1可激活心脏中三磷酸肌醇激酶并促进Bcl-2表达,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有明确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1-7)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终末活性产物,可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抑制细胞增殖、抗血栓、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作用。现就血管紧张素-(1-7)的生成、生物学作用及其作用的受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逐步深入,一些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使得人们对AS的发病机制重新认识,目前普遍接受Ross提出的“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AS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炎症表现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阻止DN的发展是当今临床医学的重要难题。DN早期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球、肾小管细胞肥大伴基底膜增厚,临床表现为高滤过和微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进展导致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 1(angoipoietin 1,Ang 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大鼠下肢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的差异。方法 制造大鼠下肢血管闭塞病理模型 ,按不同剂量配比肌肉内电转pcD2 Ang 1和 或pcD2 VEGF基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源基因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通过伊文思蓝灌注观察其对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随着转入pcD2 VEGF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 ;而随着转入pcD2 Ang 1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下降。其中pcD2 VEGF 10 0 μg pcD2 Ang 12 0 0 μg组通透性与正常对照最为接近 [( 8 5 7± 0 74 )ng mlvs ( 8 4 2± 0 82 )ng ml,P >0 0 5 ]。结论 联合转pcD2 Ang 1基因可逆转pcD2 VEGF基因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副作用 ,其中pcD2 VEGF与pcD2 Ang 1比例为 1 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与单基因治疗相比 ,适当配比的联合转基因可能成为治疗闭塞性血管病更安全、更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调节内皮祖细胞炎症因子的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方法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内皮祖细胞炎症,以慢病毒为载体将血管生成素1导入内皮祖细胞中,使用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抑制核因子κB,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蛋白和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随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内皮祖细胞中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结果转染血管生成素1基因内皮祖细胞中能够成功表达血管生成素1蛋白,而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抑制后核因子κB蛋白未见明显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组相比,血管生成素1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血管生成素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可能通过核因子κB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血管生成素-1对人胃癌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l)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MGC-803所产生的凋亡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适当感染复数(MOI=20)的重组腺病毒Ad-Angl和对照病毒Ad-GFP感染人胃癌细胞,对照组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分别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及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在AdAngl组中明显高于Ad-GFP组及对照组(0.609±0.01 VS 0.462±0.02,0.609±0.01 VS 0.475±0.02,均P<0.05),Ad-GFP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Ad-Angl组的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则低于Ad-GFP组及对照组(0.313±0.04 VS 0.413±0.02,0.313±0.04 VS 0.407±0.03,均P<0.05),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Bcl-2/Bax比值在Ad-Angl组中也明显增高.结论:Angl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后,不论是在转录水平还是在翻译水平均上调了细胞Bcl-2的表达,同时使Bax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增大,此途径可能为Angl抑制血浆饥饿所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脂联素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是脂肪分泌的特异性蛋白质,具有许多内分泌功能,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脂联素的降低是发生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脂联素的深入研究将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及肥胖症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GTR1)是人类编码AT1受体的基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3个关键基因之一,因为该基因与一些代谢性疾病相关,本文就近年来AGTR1基因与血管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现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中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 1)和P 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2例EH患者 (EH组 )和 30例健康者 (对照组 )血浆MCP 1和P 选择素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Ang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EH组患者血浆中MCP 1和P 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 [分别为 (18.6 6± 2 .5 5 )∶(15 .4 5± 1.13)ng/L ,(11.4 3± 3.35 )∶(3.4 7±1.31)ng/L ,均P <0 .0 5 ],但与血浆AngⅡ浓度以及血压升高的程度无相关性。结论 :EH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MCP 1和P 选择素浓度明显增加 ,这可能与高血压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