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南宋著名医家(约1121—1190);处州(浙江省丽水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又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  相似文献   

2.
第三讲辨证论治(一) (一) 胎痫 1.病因胎儿时期母亲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或过劳,或少动,或饮食失调、过食酸成,或因病误服不当之药物,或因近亲结婚等原因,致使胎儿“不全育”。正如《活幼心书·卷中·痫证》中所说:“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因食酸成过多,或为七情所汩,致伤胎气。”  相似文献   

3.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有医史文献及珍藏宗谱考证,南宋国医陈言(无择)祖籍在浙江青田县,所以在《三因极.病证方论》署名“青田鹤溪陈言无择”,成名成书后晚年在温州教学行医,暮年回浙江省乐清县从祖居住。  相似文献   

5.
论“毒”当作为中医独立病因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国医学的病因学说,对“毒”作为一种病因,论述虽多,但因“毒”的概念应用广泛,其内涵与外延,古今持论不一。有人认为“毒”是指外感温热之毒或“六淫”、“七情”因变面生;有人认为“毒”不是一种特定的原因,而是各种病因的产物。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历版教材,都未单独对“毒”加以论述,虽有“疫疠”一因,但难赅“毒”的全部内容。《温病学》所列“温毒”,亦未阐明“毒”的独立概念。为此,本文就历代医家对“毒”在发病学、致病性、临床分类及解毒方药等方面的论述,作一肤浅剖析,以辨“毒”的独立病因概念,共与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整理、探讨了《内经》七情内伤病因理论。认为《内经》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的归类,七情活动以五脏为内应,精气血津液为物质,以络为通路的生理基础;指出七情太过,不及和正气亏虚是其致病的条件。同时归纳论述了七情内伤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进一步充实了七情病因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肖娴 《开卷有益》2005,(10):16-17
病因,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因的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六淫、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跌打外伤、虫兽损害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使人发生疾病。另外,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本来是病因引起的结果,但它们又反过来成为致病之因,叫做继发性病因。这种倒果为因的情况,在临床是非常多见的。鉴于病因的多样性,为了说明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人曾做过病因分类学的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此后,《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风雨寒暑”之类的致病因素主要伤害的…  相似文献   

8.
自1879年Grasset及1960年Lannox认为遗传是原发性癫痫的主要病因后,至今国内外有关原发性癫痫病因仍多停留在原因不明阶段。祖国医学认为癫痫的发生与七情关系密切,早有“因惊恐郁怒而生痰化火成痫……““痫有心、肝、脾、肺、肾五痫”,而五脏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与“七情”密切相关的记载。为此,我院就1970~1982  相似文献   

9.
对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二条“千般难 ,不越三条”中的“三条” ,明清注家多解为“三种病因”。新中国成立以后 ,部分注家认为把“三条”注为“三种病因”并不恰当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然而 ,其论述不甚详尽。本人认为 ,《金匮要略》中的“三条”作为病因分类 ,其分类不合理 ,即“三条”不是“三种病因” ;在此条 ,仲景阐明了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 ,即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疾病的方法 ,而不是讲述病因分类。1 非因的理由 :分类不合理《金匮要略》“三条”不是三类病因 ,依据是 :作为病因分类 ,“三条”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神农本草经》七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做“七情”?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以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七情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载的?是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开始的。《本经》序例中有七情的记载,由于原书已佚,它的内容还保存在今日《证类本草》的白字中。兹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中的白字研究之。  相似文献   

11.
对七情病因概念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情作为病因概念,首见南宋·陈无择<三因方>.一般对这一概念来源的讨论,多仅追溯到<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而对于七情病因概念中可能存在的"非<内经>"内容,讨论甚少.通过分析<三因方>中与 "七情"有关的论述,笔者认为,陈无择的七情病因概念,由<素问·举痛论>"九气"、<诸病源候论>"七气"、<礼记>"七情"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等多种元素构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中医学概念的建构规律,正确理解和改造现代中医学七情概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5年中医病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传统的中医病因说,包括六淫、病理产物、七情、环境污染等,结合中医中的“因”与西医的“病”之间的研究,综述了近5年来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祖国医学十分强调七情对本病的作用。因此,在本病的护理工作中,情志护理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情志与发病本病属相国医学“五风内障”范畴。《医宗金鉴》云:“内障皆因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说明七情不遂可引起内障。本病多见于性格孤僻,善疑多愁,急躁易怒之人。《证治准绳》谓:“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意太过者,每有此患。”因悲郁忧思。暴悖忿怒多伤肝,肝伤则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4.
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包括了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产生的多种慢性疾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等等。仲景继承《内经》、《难经》的理论,在《金匮·血痹虚劳病篇》中首创了“虚劳”病名,论述了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脉证和治法等各个方面,为后世论述虚劳病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对《金匮·虚劳病篇》的学术思想,主要成就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一种系统的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理论。陈无择研究中医经典,以《黄帝内经》的"五志""九气"为理论来源;虚怀若谷,存异求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全部纳入七情理论当中,归纳和推演出致病特点;并且在宋代明理学的影响下,将儒学和佛教的"七情"二字引入中医学,顺应历史文化,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中医七情理论。文献引用:庞铁良.论陈无择七情理论的由来[J].中医学报,2015,30(12):1761-1763.  相似文献   

16.
张俊卿  蔡钢 《农垦医学》2000,22(2):111-112
痛是病人伴发于多种疾病出现的最为常见的临床自觉症状 ,是人体功能失调的反应。《素问·举痛论》认为 ,痛证的发生多与气血有关 ,具有“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这一共性。1 疼痛病因概述各种病因都可致痛 ,但归纳不外六淫疫疠之邪 ,内伤七情 ,劳逸无度及跌打刀刃损伤等。而六淫中又以寒邪最为明显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喜和寒湿之邪合并侵袭人体 ,痹阻经脉而致肢体关节疼痛。内伤七情 ,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而其中又突出表现在“思” ,因“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凡此种种 ,均可致阴阳失衡 ,气血失…  相似文献   

17.
“内伤头痛”病名出《东垣十书》,系指由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所伤及饮食劳倦等所致的一种头痛而言。笔者在本院“中医脑病专科门诊”观察,因七情所致而患此病者不少,其中尤以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而采用内服中药治疗,其获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带下是一种常见的妇女病,女子自冲任两脉流通后,阴道即有少量粘液,津津常润,这是生理现象。若带下多而出现病态,才是带下病。带下的病机和冲任的关系带下的病因:外因以湿热为多,这是引起带下的主要因素之一。刘完素说:“原其本皆湿热结于脉,故津液涌溢,是为赤白带下”。内因多为七情刺激,肝气内郁,日久化热。《妇人规》说:“带下有因肝经怒火下流者”。不内外因多与情慾有关,如意淫不遂,纵慾过度等。《景岳全书》所谓不遂、太遂、遂而不遂三证。带下属于小腹部分的病,和冲任二脉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看过小说《儒林外史》。书中有一个情节描写范进中举后因高兴过度而疯癫,用中医的话说,这就叫内伤“七情”,典型的过喜伤心。中医常讲的“七情”、“六淫”,实际上是讲人体致病的内因和外因。“六淫邪气所感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如果人自身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很强,病邪就难于侵入,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祖国医学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喁斜,言蹇语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本文着重从中风的内因——七情、脏腑、瘀血,痰饮,体质诸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中风病因的源流中风在《内经》中称为偏枯,偏风,大厥,愈厥。《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