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椎间固定融合术改变了腰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固定节段上下椎间盘存在应力集中,通过观察经后路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明确是否存在退行性变的发生。方法:1998-08/2002-01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收治行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后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询问主诉是否有腰痛,进行腰部和神经系统检查、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行肌电图椎旁定位明确神经受损情况,X射线检查及MRI检查,观察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随访5年,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率为27.5%(11/40),但仅15%患者出现主观不适和阳性体征。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比例较高,应力异常集中是退行性变加速原因,大多数患者在术后5年内并不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可能与腰椎管容积较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术应用自体附件骨融合的融合率及术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本院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单节段椎间植入自体附件骨融合术,并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访获得其术前、术后1年、3年、5年的影像学资料和术后康复情况资料,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IF)对邻近节段侵扰情况及术后影像学退变(ASDed)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85例行MIS-TLIIF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统计患者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关节是否侵扰分为侵扰组与非侵扰组。探讨影响MIS-TLI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相关因素;随访3年,比较侵扰组与非侵扰组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发生侵扰64例,发生率为34.59%;未侵扰组121例。侵扰组体重指数(BMI)≥30 kg/m^(2),顶椎节段为L5,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例数占比,关节突关节轴径、冠状径、矢状径高于非侵扰组(P<0.05);侵扰组术前螺钉内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低于非侵扰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顶椎节段为L5、BMI≥30 kg/m^(2)、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均为MIS-TLIIF术后关节侵扰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3年,侵扰组失访2例,非侵扰组失访4例,随访率为96.76%,侵扰组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率(56.45%)高于非侵扰组(39.32%)(P<0.05)。【结论】顶椎节段为L5、BMI≥30 kg/m^(2)、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均为MIS-TLI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影响因素,且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患者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的后路腰椎体间融合存在诸多不足,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为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修复方案。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常熟第二人民医院行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其中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例,Meyerding分型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14例。观察患者融合前及融合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的改善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无Cage下沉、移位。患者融合后腰背痛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前目测类比评分为6.4±0.8,末次随访为1.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末次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26.5±1.2较融合前12.9±1.6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3.9±7.9)%,其中优27例,良3例,优良率100%。提示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扩大了适应证,贯彻了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的设计思想和微创理念,操作更加简单、安全,并发症更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19例采用改良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T 组,改良 TLIF 即在 TLIF 基础上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并以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19例采用改良 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为 P 组,改良 PLIF 即在 PLIF 基础上减少棘突切除范围,保留邻近节段后方韧带复合体,同时扩大切除下关节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年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年时 Oswestry 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T 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 P 组( P<0.05)。两组间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无差异,各组内患者术后腰、腿痛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及3个月 P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T 组( P <0.05);术后1年 T 组腰痛及腿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P 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前 ODI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 ODI 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 组明显低于 P 组( P <0.05)。P 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SD),T 组2例出现 AS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组中1例术后下肢短暂性麻木、无力,3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骨折。T 组中2例出现椎弓根骨折伴螺钉外露,1例出现棘突根部骨折,5例出现加压后棘突挤压,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两种改良技术均可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各伴随不同的并发症。改良 TLIF 较改良 PLIF 有助于患者远期腰部功能康复,但在术后早期可能存在明显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廖鑫  吕超  罗政  刘俊 《中国内镜杂志》2023,29(10):12-20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经腰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联合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ndo-TLIF组(32例)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临床疗效。结果 Endo-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TLIF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出院时,Endo-TLIF组腰痛VAS明显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腿痛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和术后1个月,Endo-TLIF组JOA评分高于TLIF组,ODI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两组各时间点JOA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传统TLIF和End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两者近期临床疗效相当,Endo-TLIF具有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颈椎融合及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植骨材料、植骨部位等生物学因素对颈椎融合的影响;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等,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颈椎融合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颈椎融合的远期效果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9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的文章,检索词“cervical spine,fusion,bone graft,spine fusion,adjacent segment deger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80-01/2005-09的相关文章,相应检索词分别为“颈椎,融合,植骨,脊柱融合,临近节段退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颈椎各种类型植骨融合以及脊柱融合生物学过程的研究。②有关脊柱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7篇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24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颈椎融合骨移植材料:颈椎融合术中,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应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②颈椎融合部位的选择: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后路融合。③颈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及发生率: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融合临近节段最常见的退变表现;融合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在术后10年随访可高达25%,而有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颈椎前路融合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后路融合。应用坚强内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异常、融合节段过长、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以及术前临近节段存在退行性变迹象的患者容易出现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 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中,合理选择生物合成材料,以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骨生长因子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融合,而且可避免骨移植并发症的发生。生物力学异常是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不使用或选用动力性内固定、保护融合临近节段的小关节、融合长度和矢状面平衡;无症状的临近节段退行性变虽常见但与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相关性;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外科治疗包括神经减压和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8.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114例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57例。采用开放性手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治疗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腰椎功能、疼痛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JOA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1%、14.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重度腰椎滑脱症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缓解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植骨材料、植骨部位等生物学因素对颈椎融合的影响;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等,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颈椎融合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颈椎融合的远期效果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9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的文章,检索词“cervicalspine,fusion,bonegraft,spinefusion,adjacentsegmentdeger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80-01/2005-09的相关文章,相应检索词分别为“颈椎,融合,植骨,脊柱融合,临近节段退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颈椎各种类型植骨融合以及脊柱融合生物学过程的研究。②有关脊柱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7篇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24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颈椎融合骨移植材料:颈椎融合术中,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应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②颈椎融合部位的选择: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后路融合。③颈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及发生率: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融合临近节段最常见的退变表现;融合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在术后10年随访可高达25%,而有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颈椎前路融合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后路融合。应用坚强内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异常、融合节段过长、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以及术前临近节段存在退行性变迹象的患者容易出现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中,合理选择生物合成材料,以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骨生长因子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融合,而且可避免骨移植并发症的发生。生物力学异常是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不使用或选用动力性内固定、保护融合临近节段的小关节、融合长度和矢状面平衡;无症状的临近节段退行性变虽常见但与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相关性;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外科治疗包括神经减压和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评估腰椎峡部裂性椎体滑脱(Ⅰ度~Ⅲ度)患者行后外侧或后路环形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腰和下肢痛及腰和下肢功能活动的改善效果。方法:选者1993-02/2002-09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骨科和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门诊治疗峡部裂性椎体滑脱患者44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单一椎体双侧峡部裂,其中行后外侧融合内固定26例,后路360&;#176;融合内固定18例。随访两年进行效果评定:①临床疗效评估为优:腰和下肢痛完全消失,可下蹲;良:腰和下肢痛大部分消失,能下蹲;可:疼痛部分消失。常用止痛药,下蹲轻度受限;差:疼痛同前或加重,常规用止痛药,没有支持不能下蹲。②植骨融合情况根据X射线片和CT片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后外侧融合内固定和后路360。融合内固定患者临床效果:优5例,良3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3.2%(41/44)。②植骨融合情况:除预后差的1例患者融合失败和另l例内固定取出时仍存在峡部异常活动外,其他42例均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4%(42/44)。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7例患者遗有术后取骨部位的慢性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结果证实只要术中重视植骨融合技术,则峡部裂性椎体滑脱患者行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或360&;#176;融合内固定均能获得较好的滑脱纠正率和植骨融合率,较好缓解患者腰和下肢疼痛症状,并恢复下蹲等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人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PLF)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2004 年4 月至2010 年4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9 例,其分为:PLF 组30 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后外侧融合;PLIF 组9 例,行椎弓根器械固定椎体间融合.分析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采用JOA 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情况,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LF 组和PLIF 组JOA 评分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LF 组和PLIF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6.83 ±63.89)min 和(316.67 ±47.7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5.67 ±257.42)ml 和(1266.67 ±465.70 )ml,术后根性牵扯痛分别为1 例(3.33%)和3 例(33.33%),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11 ±7.72)%和(82.21 ±2.69)%,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根性牵扯痛及随访时相对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内术前和术后JOA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促进术后康复。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2011年8月105例腰椎滑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8%。其中,治愈13例,好转5例。结论腰椎滑脱手术后应进行严密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保障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可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并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4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39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67岁,平均51.5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复诊时的椎间隙相对高度(R)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7年,平均6.2年。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3±1.8)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9±0.4)分;ODI术前平均为75.9%±6.1%,末次随访平均为18.2%±2.6%;末次随访VAS、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0);术前R平均为0.311±0.068,术后1周平均为0.447±0.07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平均为0.330±0.056,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X线片显示腰椎融合率为95.1%,未发现融合器明显塌陷及移位。结论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器操作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RF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RF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 2 7例 ,Ⅱ度滑脱 10例 ;L4,5滑脱 12例 ,L5S1滑脱 2 5例 ;2 3例为峡部裂性 ,4例为退行性。结果 随访 10~ 38个月 ,平均 2 3.6个月。通过对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比较 ,37例中 33例症状完全消失 ,优良率 89.2 % ;2 7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 ,10例Ⅱ度滑脱 8例完全复位 ,椎间融合率 97.3% ;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 4 .1mm恢复至术后 11.7mm ,且无高度丢失。结论 后路减压、RF内固定、VigorSpacer椎间融合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 ,复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冉波  刘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99-102
目的:回顾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情况,有助于脊柱内固定术方法的改进。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 with instrumen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邻近节段退行性变,脊柱融合内固定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献,然后筛除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 资料提炼:共收集97篇关于脊柱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38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9篇。36个实验包括运用不同方法及在脊柱不同节段进行内固定融合术,并且对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情况进行了分析。 资料综合: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活动方式及不同融合部位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生物力学产生不同影响,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因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邻近节段,不同邻近节段而发生相应变化。影响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包括融合节段数量,融合方法、脊柱内固定方式、年龄及性别因素。 结论: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几乎都要发生或多或少的退行性变,而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退行性变更加明显,并且与患者融合节段数量、融合方法、脊柱内固定方式、年龄、性别均有密切关系。目前其治疗效果不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未来治疗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