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是尽早、充分、持久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使栓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及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一种针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很强的溶栓制剂。我们于2000年10月。2002年6月期间在急诊科对46例AMI患采用rt-PA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28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20例,再通率71.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冠脉再通13例,再通率81.3%,发病6~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58.3%;2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可靠的,AMI患者发病6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效果疗效显著,发病6~12 h应用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3.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浙江医院(杭州:310013)祝世法戴海文严静金宏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该剂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病死率(1)。发病时间6小时内者,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 相似文献
4.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8例发病<6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rt-PA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时均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及 Barthel指数(BI)评价并对比评价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CSS评分和BI[CSS评分对照组(22±3)分,治疗组(23±3)分;BI对照组(53±11),治疗组(5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CSS评分对照组(16±5)分,治疗组(8±4)分;BI对照组(60±13),治疗组(84±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脑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合并牙龈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脑出血1例,泌尿道出血合并牙龈出血1例,牙龈出血2例.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6 h 应用rt-PA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52例,于90min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爱通立,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相继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rt-PA组中,男13例,女2例,年龄44~75(61.13±9.21)岁,对照组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6~75(68.33±7.39)岁;治疗组(rt-PA):采用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 min滴完,溶栓后24h复查凝血系列及头颅CT,在排除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共10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静滴,每日两次,共14d。改善脑细胞代谢及抗脑水肿的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但rt-PA组较对照组更显著。两组治疗后7d、14d、21d时疗效比较表明,7d时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14d、21d时yt-PA组疗效更好,差异显著。结论: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远期预后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所选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rt-PA溶栓治疗.结果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结论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患者的年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经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年龄≥75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 mg/kg,1/10静脉推注,余9/10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1 h内静脉滴注,溶栓24 h后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常规对照组只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3.3%,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溶栓组不良反应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结论早期静脉应用rt-PA治疗急性高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发病3~6 h应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6 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试验组选择发病3 h内的患者(A组)16例,3~6 h的患者(B组)10例做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rt-PA(0.7 mg/kg)静脉溶栓治疗;另选择发病在0~6 h内未选择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1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1次/d,静点;舒雪宁20 mL,1次/d,静点;阿司匹林0.1 g,1次/d,口服治疗。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30 d的NIHSS评分及治疗后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 d查头部CT,判定是否出血(根据影像学判定是梗死后还是实质出血)并记录各组出血和死亡例数。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与B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B I指数治疗前与治疗后9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出血2例,1例为梗死后出血,1例为脑实质出血,死亡1例;B组出血1例,为梗死后出血,死亡0例;对照组出血1例,1例为梗死后出血,死亡1例。结论用rt-PA溶栓治疗,扩大时间窗至6 h,疗效确切,未增加出血几率。因此,将溶栓时间窗扩大至6 h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评定其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逐瘀通脉胶囊;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8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疗效评定;测定t-PA和PAI。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生活能力(AD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逐瘀通脉胶囊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39名正常人及2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的测定结果:正常人组t-PA和PAI分别为1.92±0.72IU/ml和6.38±2.57AU/ml;各型肝炎组的t-PA活性较正常人组高(P<0.001),PAI活性较正常人组低(P<0.001)两者均随病情的严重程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激活剂栓体舒(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栓体舒)50mg于90min内静脉注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率75%,6周病死率4.17%,出血发生率14.17%。结论小剂量栓舒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及药物有效安全剂量。方法将ACI 65例分为两组:溶栓组29例实施rtPA0.8 mg/kg溶栓治疗;对照组36例实施抗血小板药物及常规治疗。比较溶栓治疗效果,分析不同时间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溶栓组6h内溶栓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内溶栓组差异更显著(P〈0.01),3~6 h溶栓组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h组基线分值分别与对照组和3 h内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时间窗内使用rtPA0.8 mg/kg静脉溶栓治疗ACI可改善患者预后,3 h内溶栓预后更好,3~6 h的时间窗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基层医院不应该轻易放弃溶栓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入院时及溶栓后24h、7d、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进行评分。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和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和恶化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的20.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但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症状、体征变化,有无不良反应,结合血管多普勒彩超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32例患者症状、体征均获缓解;血管多普勒彩超或DSA显示血栓形成相关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29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t-P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可选择性用于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r-tPA和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两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条件的患者82例,分成两组分别应用r-tPA和尿激酶溶栓,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r-tPA组与尿激酶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容易发生恶性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但仍是目前最好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 h、1 h、1.5 h、2 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 h、2 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 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了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