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王爱红  夏翠萍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56-1656,166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患者被分为药物+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结果: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FMA及Barthel指数无论与治疗前比较,还是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02例患者被分为药物康复指导+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观察组52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按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FMA、MB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训炼后,观察组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功能康复锻炼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优于单纯功能康复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学科康复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早期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B为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床旁手法联合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运动功能评定按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记数记分法评定,肌张力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对照组与治疗组FMA、ADL评分及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及脑外伤后,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但配合针灸、床旁手法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任务序列训练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能力(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肌力(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主动运动时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109.92±18.36vs 89.41±10.35,P <0.05),腓肠肌积分肌电值低于对照组(8.39±2.03 vs 13.04±1.87,P <0.05);同时试验组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可有效改善小腿肌肉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6例、生物反馈组(B)16例和联合治疗组(C)16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erg(BBS)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各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另外用SPECT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FMA评分、ADL评分、BBS评分、FAC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的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各指标与A、B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在传统康复疗法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按Barthel指数积分(MBI)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FM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3.42-17.1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提高脑卒中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志敏  卢祖能 《广西医学》2016,(11):1521-1524
目的 探讨电温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温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温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并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参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干预性康复护理组)48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并发症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两组患者入选时、发病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时进行运动功能、改良BATHEL指数及上肢并发症评定。结果发病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时运动功能及改良BA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将发病后3个月末、6个月末时两组的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对上肢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年内)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矫形器康复组31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矫形器康复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并加用踝足矫形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ger下肢评分,评衡评分及10米最大步行速度来评定。结果:2组在康复治疗前评测的各主要指标间无明显差别(P0.05);康复治疗后评测的下脚FMA、平衡FMA与10米最大步行速度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模式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笔者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78例,根据康复模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采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照组仅采用早期医院康复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诱导性咳嗽联合咽部冷刺激在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30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诱导性咳嗽联合咽部冷刺激,1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痊愈33例(21.43%),有效91例(59.09%),总有效率(80.52%);对照组痊愈16例(10.39%),有效45例(29.22%),总有效率(39.6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诱导性咳嗽联合咽部冷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6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7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降低肢体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2003年6月于我科住院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训练组50例及一般康复组46例,经不同形式训练后将其Fugl Meyer、Barthel及FIM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而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后强化训练组评分明显高于一般康复组。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效果与减重系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240例,其中下肢运动功能Ⅱ、Ⅲ、Ⅳ、Ⅴ级各60例,每级分20%、30%、40%组各20例;用常规治疗+传统和阶梯减重下肢康复训练8周;比较治疗前后FMA、BBs、FAC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5;运动功能不同减重系数相同其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Ⅱ级减重40%、Ⅲ级减重30%、Ⅳ和Ⅴ级减重20%康复效果最佳(P<0.05),Ⅳ级减重20%康复效果优于Ⅴ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Lokohelp机器人下肢康复训练效果与减重系数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脑系科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共103例,随机分为康复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观察运动功能积分(FA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变化情况,分析早期康复的效果。结果康复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末的FAM、B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且早期康复组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介入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继洲 《医学综述》2012,18(16):2689-2691
目的探讨康复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脑卒中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规律的康复锻炼,主要是肢体及平衡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康复锻炼3个月时进行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脑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BBS)、巴塞尔指数量表(BI)、生存质量(Q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BBS、BI、QOL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BBS、BI、QO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早期实施系统规律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及平衡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