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其阴道来源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水平的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基因扫描(GeneScan)对白假丝酵母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对VVC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结果从获得的198份标本中分离白假丝酵母菌140株(70.7%);5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9.3%)。198名患者中重度VVC 95人,轻中度VVC 103人。白假丝酵母菌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所占比列分别为62.1%和76.6%(P=0.011)。140株C.albican共检出38种CAI基因型且集中分布于少数几种,其中基因型30-45(44株,31.43%)和32-46(23株,16.43%)最常见,其次为基因型30-46(4株,2.86%)和32-47(9株,6.42%)。以上4种优势基因型菌株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vs 42.0%,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相比更容易引起重度VVC,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与VVC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约3/4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一半的妇女经历过多次发作。过去误称霉菌性外阴阴道炎。"白假丝酵母菌"亦称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 相似文献
3.
4.
临床对本病的治疗重点还是使用抗真菌药物,直接消灭病原菌。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普遍的今天,抗生素治疗可加重菌群失调,使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上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防治一般以抗真菌药局部与全身用药相结合(孕妇及患有严重肝肾疾患的病人除外)。现将常用抗真菌药物及选用原则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三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以获得对于这种常见妇科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典型病例150例,分为单纯阴道上药组(A组)50例,单纯微波光热治疗组(B组)50例和微波后巩固上药组(C组)50例,比较它们的治愈率,复发率。结果A,B,C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2%,78%和94%。A组和B组在治愈率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P〉0.025),而A组与C组间(P〈0.005),B组与C组间(P〈0.0167)的治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说明C组对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复发率低,治疗彻底,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对2212例阴道炎患者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结果有376例病人子宫颈口分泌物培养出假丝酵母菌,感染率17.0%。采取子宫颈口分泌物直接涂片率革兰染色镜检有85攻到线酵母菌,了性符合率为22.6%。同时采取的阴道后穹隆分泌物片镜检有156例找到假丝母菌,阳性一符合率为42.0%,实验室检查阴道霉菌应采取阴道后穹隆物直接涂片第三染色镜检,如有条件应加做培养以提高检,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寻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门诊162例该病患者采取2%~4%碳酸氢钠冲洗阴道+氟康唑口服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率90.7%,有效率100%.结论 2~4%碳酸氢钠冲洗阴道+氟康唑口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理想,治愈率高,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引起RVVC的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构成及其药敏谱。方法应用科玛嘉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和API20CAUX鉴定分离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培养分离的123株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78.5%,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4.8%,热带假丝酵母菌占3.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2.3%、克柔假丝酵母菌占1.4%:123株白假丝酵母菌药敏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制霉菌素、克霉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结论不仅根据药敏结果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还要继续加深RVVC发病机制的认识,才有可能更有效治疗RVV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酮康唑阴道片与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分别应用酮康唑阴道片与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结果:两组用药后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症状同用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阴道炎症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酮康唑阴道片与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相似,均能够有效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患者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及药敏结果差异。方法对320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rDNA基因分型,用ATB Fungus3进行药敏实验。结果320株白假丝酵母菌分成了A、B、C3型。A型对5-氟胞嘧啶耐药率高于B型和C型;C型对两性霉素全都敏感,敏感率高于A型和B型;C型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A型和B型;B型对伏立康唑耐药率高于A型和C型。结论白假丝酵母菌PCR分型法有较强的特异性,且快速简便;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别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及抗真菌药物治疗VVC的敏感性。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000例妇科门诊患者的VVC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通过分离1000株念珠菌,白念珠菌为610例(61%),非白念珠菌为390例(39%)。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酮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是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较白念珠菌低,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本地区妇女泌尿生殖道念珠菌感染情况及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我院普妇科、阴道炎科、阴道感染科的781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并就真菌阳性的标本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781例标本中,共检出念珠菌阳性120例,阳性率15.4%;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伊曲康唑(16.7%)、氟康唑(12.5%)、咪康唑(5.8%)、5-氟胞嘧啶(3.3%)、酮康唑(2.5%)、两性霉素B(0).结论 妇科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比例有所上升.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的分布和药敏.方法 采用法国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梅里埃YBC酵母菌鉴定卡分离鉴定菌株,Rocs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VVC致病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95.02%(191/201).致病菌株对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对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不同致病菌株对不同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假丝酵母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阴道念珠菌对克霉唑、咪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性,为妊娠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来自628人次妊娠期妇女的阴道念珠菌,参考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的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标准,以微量平板法检测不同菌株对克霉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妊娠期VVC发生率为19.3%,感染的念珠菌存在明显的菌种多样性,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对于白色念珠菌,咪康唑的24h最小抑菌浓度(MIC)明显低于制霉菌素(P〈0.01);不同孕期3种药物的48h MI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白色念珠菌,咪康唑的24、48h MIC明显低于制霉菌素和克霉唑(P〈0.01),晚孕期克霉唑和制霉菌素的24、48h MIC与早孕期和(或)中孕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阴道白色念珠菌对抗念珠菌药物相对敏感,不同孕期治疗原则大体一致。妊娠期非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相对困难,普通克霉唑制剂不宜使用,早、中孕期治疗可选制霉菌素制剂,晚孕期可选咪康唑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对900例VVC患者采用Soble分类对临床特征进行评分,培养、分离菌株,并对不同菌株进行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单纯型VVC的临床特征平均分显著低于非白念珠菌VVC和RVVC(P〈0.05);689例(76.56%)为白念珠菌,211例(23.44%)为非白念珠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为100%,白念珠菌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间有显著性差异(χ2=9.57,P〈0.01),非白念珠菌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间有显著性差异(χ2=9.21,P〈0.01)。结论白念珠菌是VVC的主要致病菌,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有所差异,非白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较白念珠菌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不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基因多样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最近开展的CAI微卫星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VVC患者白念珠菌的基因型,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从VVC患者分离出89株白念珠菌,鉴定出26种基因型.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和氟康唑敏感.主要基因型(A、B、C、D)占69.7%(62/89),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及非B基因型菌株对伊曲康唑(ITR)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4/21)和4.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P-SSCP技术有利于研究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对ITR有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4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者及945例真菌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占80.42%,25-35岁发病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月经期使用护垫(OR=3.457,95%CI:1.379-5.865)、抗生素应用(OR=3.279,95%CI:1.222-4.753)、1年内性伴侣数≥2个(OR=2.865,95%CI:1.467-3.456)、人工流产≥2次(OR=1.645,95%CI:0.964-3.563)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为常见,非月经期使用护垫、抗生素应用、1年内性伴侣数≥2个、人工流产≥2次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白假丝酵母菌总RNA简单、快捷、高效的提取方法。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2011年7月-2013年3月有临床症状且阴道分泌物镜检阳性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的白假丝酵母菌40株,选用不同时间与温度组合下的4种溶壁酶(Lyticase)破壁方案(A方案:37 ℃、12 h,B方案:25 ℃、12 h,C方案:37 ℃、24 h,D方案:25 ℃、24 h)进行RNA提取,将所得RNA进行荧光定量PCR(qPCR)反应验证RNA的浓度及纯度,并进行管家基因18S rRNA的检测。结果 D方案提取获得的RNA浓度高于A、B、C方案(P<0.05)|B方案提取获得的RNA浓度高于A、C方案(P<0.05)|而A、C两方案提取获得的RN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方案获得的RNA纯度高于A、C方案(P<0.05)|但A、C方案获得的RNA纯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方案提取获得的RNA纯度高于D方案(P<0.05)。A、B、C、D方案提取的RNA扩增产物Ct转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D方案qPCR扩增产物Ct转化值高于A、C方案(P<0.05)|但B、D方案及A、C方案之间的qPCR扩增产物Ct转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家基因18S rRNA的引物扩增出的产物片段大小为150 bp。结论 以Lyticase破壁提取白假丝酵母菌具有简单易行及RNA产量高、纯度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