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咨询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近期所收治的12例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认识领悟疗法的方式进行干预。结果:经过客观和主观评价之后,发现12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治疗后的人际关系、心理情绪等各因子较治疗前均出现了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医院采取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能够显著的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综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常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以各种躯体不适反复就医而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全科医生应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引导此类患者配合治疗。笔者在实践中将中医学原理与认知行为疗法、认识领悟疗法相结合,根据不同患者予以灵活应用。现就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计峰  李长安  骆加文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81-148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失眠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6周及3个月的疗效.结果 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睡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访时治疗有效率认知行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64.4%vs44.4%,P<0.05).结论 初步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综合护理干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按抽签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实施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护理.两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NOSIE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改善社会能力,个人整洁,激惹行为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作用.方法 将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分别于病例参加前、后进行1次Zung氏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定.结果 实验组病例参加认知行为治疗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参加认知行为治疗后SAS分明显低于活动前,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入院就诊的102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组,每组各5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CL-90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将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增高,而研究组改变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证实其更有助于患者的认知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01例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2周末评定两组患者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社会支持各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0.05).应付方式中,观察组成熟型因子高于对照组,不成熟型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PG和2hPG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高于干预前;成熟型应对方式均高于干预前,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均低于干预前;FPG和2hPG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干预后,社会支持系统中主观支持、应对方式中求助因子、FPG和2hPG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能增强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和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通过系统的时间生理、时间药理、时间病理、时间治疗学相互作用,联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癌痛的效果。方法:将191例癌痛患者分为治疗组97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运用时间疗法配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对照组根据医嘱给止疼药,配合心理护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对两组心理障碍(SCL-90评分)和主诉疼痛分级法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理障碍和主诉疼痛分级无明显差异,治疗后4周、8周同期比较,治疗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运用相关时间学联合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提高患者对癌痛治疗的理性认知,积极配合遵循时间原则,增加癌症疼痛控制的有效率,提高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心理咨询的历史舞台上,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先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本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认知治疗家的成功以及行为治疗家的观念转变,认知行为疗法成为了心理咨询领域又一个新的理论取向.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流派众多,在理论、操作上各有侧重.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基础、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对该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情疗法与现实疗法做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不良心态表现及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对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对患者的不良心态产生明显的影响。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不良心态,医务人员采取个性化、合理的心理干预会对患者产生积极作用,心理干预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立骥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73-876
目的介绍心理评估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方法详细介绍了心理评估的方法及评价。结果显示了心理评估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心理评估技术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辉  孙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1239-1241
1 案例介绍 来访者李某,男,60岁,退休干部.退休之前的李某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性格开朗,在一事业单位任局长,单位同事对他都十分敬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针对2006级252名新生,参加5周"综合素质训练"的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评价维度为人格因素、应对方式以及对团体的反馈。测量工具为卡特尔人格问卷(The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和自编主观问卷。人格问卷分别作团体咨询前和5周团体咨询结束的测评比较。主观问卷作为成员离开团体一年的回访。结果团体心理咨询前后团体成员的多项人格因素和次级人格因素以及健康指数有差异,而且差异有意义。主观问卷反映,团体成员参加团体咨询后,应对能力增强。结论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能促进新生心理健康,也深受学生青睐。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责任和性质决定了其主要的工作核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对病人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病人尽可能地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功能,以达到全面身心护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杨春 《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459-460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并据此探讨了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45岁以下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应激激素的作用。方法半随机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45岁经腹子宫全切术患者,对干预组20例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在两组入院第2天(T1)、手术前即干预后(T2)、术后第2天(T3)分别测定血清皮质醇和白介素-6浓度。结果心理干预组血清皮质醇T2、T3明显降低,较对照组T2血清皮质醇达显著性差异,P=0.05。白介素-6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并了解子宫全切术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能降低围术期心理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