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冯波  王一超  冯华  孟辉  李国强  李惊涛 《重庆医学》2005,34(8):1216-1217
目的提高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收治的113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 113例均行手术,全切除99例,次全切除14例,治愈92例,良好13例,有进步者2例,无明显变化者4例,失访2例,优良率92.9%,无死亡.结论提高对脊髓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恰当手术方法及显微外科可提高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的鉴别。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磁共振表现。结果磁共振定位正确率100%。5例神经鞘瘤T1WI呈略高于脊髓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信号呈中高程度强化,3例见有神经孔扩大,其中1例位于腰骶部椎管内,呈串珠状,2例神经纤维瘤与神经鞘瘤信号相访,2例脊膜瘤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的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T1WI及T2WI均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磁共振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7例,采用GE3.0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与硬膜面的夹角、囊变坏死、强化方式及硬膜尾征在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T1WI信号无明显差异;神经鞘瘤T2WI信号多不均匀;脊膜瘤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若发生钙化,则T1WI、T2WI呈低信号改变。结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都有特征性MRI表现,MRI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女,32岁。因右上腹部疼痛1月余,加重2天,就诊于某部队医院,经上消化道钡餐诊为“十二指肠球炎”;给予丽珠得乐、法莫替丁治疗1周无效。再做B超显示“胆囊炎”:给消炎利胆片、头抱氨苄胶囊治疗二周仍无效。后到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带状疮疹早期”, 给强的松、维生素C口服,并外敷金黄散,治疗1周仍未见效,遂转我院就诊。经询察病史知,患者右上腹部疼痛常因咳嗽、弯腰或巅动加重,呈束带样分布。查体示右上腹部无明显压痛,莫菲氏征(士),肋骨无压痛,肝区稍有叩痛,且呈条索样前后放射,皮肤未见异常。初步…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对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分析行MRI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髓外硬膜下肿瘤62例,分别观察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胚胎类肿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向椎间孔延伸情况及信号强度和强化情况。结果:脊膜瘤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胸段椎管内,瘤体较小,极少向椎间孔延伸,在T2WI,T2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有明显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可有脊膜尾征;胚胎类肿瘤发病率低,好发于胸腰段,呈混杂信号;神经鞘瘤以增强扫描环状强化可与神经纤维瘤鉴别。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大部分肿瘤定性诊断准确,为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立体导航系统技术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行手术治疗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立体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治疗20例(导航组),非导航传统手术治疗21例(非导航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导航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非导航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非导航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非导航组。两组远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导航传统手术治疗相比,立体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近期临床疗效显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9.
椎管内肿瘤绝大多数为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我们遇到一例硬膜下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MR增强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具有3种不均一增强方式:点样不增强,环形增强和多灶样不增强。多灶样不增强方式最为常见。不同增强方式仅反映瘤体内出血灶、坏死灶多少及大小的差异,病变性质无本质区别。不同增强方式与病史长短有一定相关性,点样不增强病史最短,环形增强病史居中,多灶样不增强病史最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髓外硬膜下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结果:MRI定位准确率为100%,5例神经源性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具有异常对比增强;3例脊膜瘤,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具有十分明显异常对比增强,由于脊膜瘤可有钙化,MRI信号强度可以不均匀;2例蛛网膜囊肿,与脑脊液信号相一致,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脂肪瘤,呈圆形短TI稍长"1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1例血肿,呈短T1长T2信号,不具有异常对比增强。结论:根据椎管内髓外原发肿瘤的MRI表现,可准确定位并可推测其病理类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的临床表现及医疗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例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分别采取半椎和全椎板开窗入路方案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半年到1年的肿瘤复发率等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病例的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及术后住院都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柱不稳定病例数,观察组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的风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充分分析患者病理情况的基础上,在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合理采取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特点,对患者的脊柱活动水平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程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6-577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患者易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1月~2010年6月期间治疗的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所有患者均已出现顽固性背痛的症状但并未产生神经症状,术前患者经MRI和CT检查。在X线透视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采用经皮穿刺椎弓根的方式取活检,待球囊扩张复位后骨水泥充填腔形成,注入骨水泥。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的手术治疗都很顺利,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根均未受到损伤,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骨水泥栓塞现象,术后2天内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同时将多个病灶进行处理,且微创对患者伤害小,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膜下肿瘤52例,分析病变部位、形态、大小、MRI影像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均有硬膜下特征表现,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发病部位、病变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MRI信号均有各自特点。结论:硬膜下肿瘤MRI检查都有其特征表现,其信号反映了肿瘤内病理基础,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诊治的10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调查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血肿量以及CT检查,探讨了钻孔冲洗引流及开颅清除血肿的疗效.结果该组病例50岁以上占67.0%,中位病程4.5周,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仍是最常见表现.头颅CT检查提示大多数慢性硬脑膜血肿的CT密度较低,和引流的液态血性液体相一致.92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方法,其中85例愈合过程平稳,另7例予以再次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其余11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9例恢复平稳,另2例遗有轻偏瘫和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结论经颅钻孔冲洗引流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部分液化不佳的多房分隔型血肿仍需要开颅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在MRI多个序列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治疗、随访和病理证实的51例脊柱转移瘤进行T1WI、T2WI、T2w1/STIR、DwI序列的MRI扫描,研究其在MRI各序列的表现,比较各个序列的病灶检出率,对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在DWT上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IISioncoefficient,A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朵51例脊柱转移瘤爱累椎体32O个,胸椎最多,其次是腰椎:全椎体受累65个,38个椎体伴压缩性骨折,83个椎体附件受累,11例有椎旁软组织肿块,所有病例椎间盘未见异常。T1WI上256个椎体呈低信号,T2WI上113个椎体呈混杂信号,46个椎体呈高信号,T2WI/STIR上280个椎体呈高信号,DWI上所有椎体为高信号。T1WI、T2WI/STIR和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丁2WI,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在b=500s/mm。时,病变椎体的ADC值高于正常椎体的ADC值,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转移瘤在MRI多个序列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MRI的多序列戍像相互印证和补充,更能准确发现病变和判断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并随访(3 -6)个月.结果:69例(81.2%)采用保守治疗,其中65例治愈,4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16例(18.8%):采用钻孔引流术11例,治愈8例,3例复发;经开窗蛛网膜脑池沟通引流8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脊椎是肿瘤患者骨转移的常见部位。传统外照射缺乏准确性,无法进行大分割放疗,同时也限制了脊髓的受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yberknikfe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脊椎转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至2010年接受脊柱转移瘤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的62例病人。12名病人的13个病灶为再程放疗。所有病人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大于12个月或至死亡。勾画所有病人危及器官包括脊髓和硬膜囊,评估脊髓和硬膜囊最大受量、0.1cc、0.5cc、1cc、2cc和5cc的受量。 结果:应用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给予初次放疗病灶处方剂量为 20-45Gy/1-5f,再程放疗病灶为21-38Gy/1-5f。初次放疗和再程放疗病灶处2-Gy 的等效生物剂量(nBED)分别为49.6Gy10/2 (31.25—74.8 Gy10/2) 和46.9 Gy10/2 (29.8—66 Gy10/2)。平均随访时间为9.4个月(2.5-45个月), 随访12个月29名(46.7%)病人生存,其他死于疾病进展。CyberKnife 立体定向放疗1月后56名(93.3%)病人疼痛完全或部分缓解,17名(28.3%)病人CyberKnife第一次治疗后即有疼痛缓解。CyberKnife 立体定向放疗5个月和9个月后两名病人局部复发。初次和再程放疗病人脊髓2-Gy最大等效受量为68.6Gy2/2 (8.3—154.5 Gy2/2)和58.6Gy2/2 (17.7—140 Gy2/2)。随访期内没有病人发生放射性脊髓损伤。 结论:应用Cyberknife进行脊柱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局控率高,疼痛缓解率高,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低,特别适用于再程放疗病人。  相似文献   

19.
髓外硬膜下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为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在良性肿瘤中占比较高。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病灶,传统常规术式易破坏脊柱稳定性,对机体创伤性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资源不断扩充,半椎板、锁孔等新的入路为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更大程度保护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半椎板入路术用于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机体棘间、棘上韧带及相应的关节突,对背部椎体完整性与稳定性造成的损害小,且术后并发症少,成为临床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