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9-4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90 d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其中溶栓组42例,非溶栓组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非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86±0.55)分,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94±0.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1.69±0.32)分,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0.95±0.23)分。与非溶栓组患者相比,溶栓组患者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中,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2例(4.8%),非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3例(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实质出血。溶栓组预后良好(mRS≤1分)的患者为38例(90.5%),预后不良(2≤mRS≤6分)的患者为4例(9.5%);非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患者为51例(75.0%),预后不良患者为17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助于降低24 h NIHSS评分,改善90 d预后,并不增加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3-4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发病4.5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其中溶栓组45例,未溶栓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ΔNIHSS(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mRS)、90 d随访时mRS评分判断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ΔNIHSS高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者多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90 d mRS评分0~2分者多于未溶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4例,均为溶栓过程中牙龈出血,发生率为8.89%;未溶栓组患者均未发生治疗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溶栓组死亡率为2.22%,未溶栓组死亡率为2.00%,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是可以获益的,并不增加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姚明仁  王幼萌  刘洪波 《安徽医学》2021,42(12):1388-1391
目的 分析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5分)和高分组(>5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进一步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优良组(mRS≤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低分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和高分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预后优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尿激酶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OR=3.797,95%CI:1.007~14.315,P<0.05;OR=1.087,95%CI:1.005~1.175,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发病4.5~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或发病至溶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的静脉溶栓对醒后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收治的在多模式CT的指导下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91例醒后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因患者家属拒绝溶栓而未行溶栓治疗的39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成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52例患者列为溶栓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 h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溶栓治疗后7 d、14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后30 d、90 d和6个月的m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对醒后卒中行rt-PA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扩大溶栓时间窗,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致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对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90例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双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双抗方案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4 h、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90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治疗超溶栓时间窗AI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1-23,27
目的观察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5例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42例)和4.5~9.0 h组(43例),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两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14 d、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 h组和4.5~9.0 h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6%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常规时间窗疗效相当,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8年6月启用QCC和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并将所有纳入患者按DNT≤60 min与DNT60 min分为院内非延误组和延误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的差异。结果使用QCC及TPS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溶栓流程,使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DNT由81 min缩短为59 min(P=0.002),DNT≤60 min的比例从20.3%提高至62.7%(P0.001),预后良好(90 d的mRS评分0~2分)比例从23.2%提高至71.1%(P0.001);与延误组相比,非延误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预后良好比例显著提高(P0.05),即非延误组预后较好。结论使用QCC及TPS的方法可有效缩短门-针时间,使患者能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比不同剂量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患者,年龄76~85岁,均伴有瘫痪,分为3组:A组32例,给予注射用rt-PA 0.9 mg/kg;B组48例,给予rt-PA 0.6 mg/kg;C组36例给予阿司匹林、血栓通治疗.分别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7 d、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7 d、90 d)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 mRS评分:A组14例(43.75%)、B组23例(47.92%)、C组8例(22.22%)均恢复独立生活能力(mRS评分≤2分).3组的颅内出血率分别为37.50%、14.58%、8.33%;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18.75%、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在高龄脑梗死患者溶栓中,尤其是小剂量溶栓时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有效,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d的NIHSS及溶栓后7d的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病死率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溶栓后24hrt-PA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4.0±4.9,UK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有9例,UK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有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rt-PA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3.9±7.7,UK组NIHSS评分下降的分值为5.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14例,UK组NIHSS评分下降≥4分的患者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rt-PA组mRS评分为2.4±1.6,UK组mRS评分为2.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天rt-PA组mRS≤2分的患者有13例,UK组mRS≤2分的患者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t-PA组发生SICH的患者有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周内死亡的患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静脉溶栓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 mg进行静脉溶栓,统计2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最终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抢救指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3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以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6例)和非抗凝组(24例)。2组均经静脉给予阿替普酶50 mg进行溶栓治疗。抗凝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肝素钠静脉泵人,调整肝素剂量以延长APTT基线值,溶栓治疗3 d后改为口服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非抗凝组则在溶栓24 h后给予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口服。比较2组溶栓前1 d及溶栓后1 d、7 d、14 d、30 d的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溶栓前1 d比较,抗凝组在溶栓后7 d、14 d、30d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14 d、30 d时低于非抗凝组(p<0.05)。溶栓治疗30d内,抗凝组病死1例(3.8%)、非抗凝组病死1例(4.2%,)(P>0.05)。有出血症状抗凝组3例(11.5%)、非抗凝组3例(12.5%)(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抗凝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症状的恢复,而且不增加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郑录 《当代医学》2022,28(3):25-2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者随机编号1~93号,将奇数患者47例纳入对照组,将偶数患者46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治...  相似文献   

14.
周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42-44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每组各32例。全部人选对象均给予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注射,用药后即刻复查颅脑CT,排除脑出血。抗凝组32例给予肝素钠静脉泵入,调整剂量使APTT较基线值延长,3d后改为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非抗凝组32例24h后予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抗凝组的疗效优于非抗凝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且抗凝组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6h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安全和有效的,且溶栓后进行抗凝治疗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低分子肝素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溶栓治疗的应用,并与溶栓治疗中传统抗凝药物普通肝素相比较.方法 选取AMI患者35例,其中研究组15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依诺肝素素30 mg,溶栓后15 min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 mg,以后每12 h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 mg,共5 d;对照组: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4 000 U(或 60 U/kg),后以800~1 000 U/h 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依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调整肝素用量,每3 h测一次凝血常规,使APTT维持于正常对照的1.5~2.0倍(50~70 s),48 h后改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每12 h 40 mg,共5 d.所有患者均给予指南推荐的常规治疗.结果 研究组达到临床再通及冠脉再通标准为86.66%,再通时间平均(1.62±0.36)h;对照组为65.00%,再通时间(1.81±0.33)h.2组再通率及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研究组1例(6.66%),对照组5例(25%),2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抗凝药物选用低分子肝素疗效不低于传统普通肝素,但方法简便、操作简化,不必反复监测凝血指标,减轻了临床工作负担,优化了溶栓流程,适合向基层及急救系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溶栓、抗血小板、吸氧、对症支持等治疗,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清BNP、CRP、Hcy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41/50),高于对照组的82.0%(48/50)(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清BNP、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BNP、CRP、Hcy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静脉溶栓疗法,比较不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收集12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两组分别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结果 采用静脉溶栓的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阿替普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相比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优势,其中阿替普酶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4 d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及药物毒性。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压积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率,治疗前后ADL、BI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神经功能,提升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 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 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 [O^R=1.871/2.362(95% 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 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 CI:0.765,0.883)、73.3%(95% 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 CI:0.659,0.817)、74.3%(95% 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 <0.05)。结论 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童随阳  夏豪  王欣  李磊  王慧  黄丹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6):23-27,30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75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组(联合组)91例和阿替普酶组(单药组)8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急性期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溶栓治疗后30、60、90及120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单药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单用阿替普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与单用阿替普酶相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