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5例两性畸形患儿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两性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87 ~ 2005年收治的45例两性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史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 45例中,真两性畸形8例;男性假两性畸形21例;女性假两性畸形10例;其他6例,包括46 XX男性综合征1例,XO/XY性腺发育不全2例,46 XX/46,XY性腺发育不全1例,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2例.临床多以出生后外生殖器畸形就诊,男性表现为尿道下裂、隐睾等,女性表现为阴蒂肥大、外阴畸形.39例患儿住院期间接受手术,切除与抚养性别不符的性腺,矫正外生殖器畸形.结论 两性畸形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对患儿生理及性心理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性别的选择需根据外生殖器发育情况、性腺优势、染色体核型及家属意愿综合考虑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外生殖器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原因,以期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近几年因外生殖器畸形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106例患儿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他辅助检查.部分患儿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1)106例外生殖器畸形患儿表型多样,从单纯阴蒂肥大/单纯尿道口开口异常,到外生殖器呈间性畸形、性别难辨.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 42例(39.6%);46,XY 62例(58.5%);2例(1.9%)染色体核型异常.(2)42例46,XX核型患儿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 40例(95.2%),肾上腺肿瘤1例(2.4%),另有1例(2.4%)患儿性别决定基因(SRY)阳性.(3)46,XY核型中的53例(85.5%)行5α-还原酶2型基因(SRD5A2)、雄激素受体基因(AR)和类固醇生成因子-1基因(SF-1)突变筛查,发现8例患儿存在SRD5A2突变,存在AR和SF-1突变者各1例.(4)2例染色体异常患儿,1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46,XY嵌合型;1例为46,XX/46,XY/46,X.+may.ish(DYZ3+)(DXZ1-)嵌合型.结论 (1)CAH是46,XX核型中呈现外生殖器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少见因素如肾上腺肿瘤、SRY易位等.(2)46,XY核型的外生殖器畸形发病机制复杂,基因突变筛查是明确其病因的最有效方法.(3)染色体异常亦可以引起外生殖器畸形表型.  相似文献   

3.
46,XX男性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性反转异常疾病,患者以男性为表现型,并具有睾丸组织,而染色体核型为正常女性46,XX。儿童患者往往以外生殖器异常作为主诉,成年患者通常是由于性功能不全、女性型乳房或影响婚育等前来就诊。现通过3例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综合分析46,XX男  相似文献   

4.
女性假两性畸形也称女性男性化,患者的染色体为46,XX,性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卵巢,但外生殖器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男性化倾向。女性假两性畸形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mixed gonadal dysgenesis,MGD)伴外生殖器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分子遗传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外生殖器畸形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5例患儿病例资料,其染色体为45,X/46,XY嵌合体或包含45,X/46,XY的其他嵌合体。分析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外周血DNA中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及性发育过程相关基因拷贝数变化。结果 5例MGD患儿临床表型不一,其中3例为男性抚养,2例女性抚养。4例存在不同片段及数量的Y染色体微缺失,5例均未检测到WNT4、NR5A1、SOX9、Cxorf21的拷贝数异常。 结论 MGD临床表型谱广泛,外生殖器畸形严重程度不一。临床表型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嵌合比例之间无明显关联。Y染色体微缺失在MGD中的发生率很高,微缺失的范围大小可能和外生殖器的男性化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苗勒管抑制物质在儿童外生殖器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苗勒管抑制物质(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在外生殖器畸形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1例外生殖器模糊患儿的血清MIS水平,作为对照同时检测无外生殖器疾患52例男性儿童和11例女性儿童血清MIS水平。结果41例中,31例社会性别为男性,10例社会性别为女性。社会性别为男性者中,检测显示28例血清MIS浓度正常者为尿道下裂,2例异常者分别为真两性畸形及苗勒管综合征,另1例异常者可能为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社会性别为女性者中,8例MIS水平极低或检测不到,为女性假两性畸形(指染色体及性腺均为女性,外生殖器呈现不同程度的男性化);2例水平较高,为真两性畸形。结论MIS可以为患儿是否存在有功能的睾丸组织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外阴性别模糊儿童,MIS若检测不到或水平极低,提示可能为女性假两性畸形;若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儿童,提示可能为真两性畸形;若为正常水平,提示可能为近端型尿道下裂;若MIS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可初步筛选为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儿童真两性畸形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真两性畸形的诊断、合理的性别选择及恰当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2年9例儿童真两性畸性的临床资料。结果 社会性别:男6例,女3例;染色体组型:46XX4例,46XY1例,45XO1例,45XO/46XY嵌合型3例。性腺畸形为:双侧型2例,单侧型3例,片侧型4例。按男性抚育者,行卵巢组织及子宫附件切除,睾丸固定,同期或二期尿道下裂修复;按女性抚育者,切除睾丸组织或卵睾,同期行阴蒂会阴成形术。近期2例用腹腔镜行盆腔探查和性腺切除。5例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结论 早期诊断、根据外生殖器及性腺优势作出合理的性别选择至关重要,儿童期应完成对与确定性别相抵触性腺的切除和外生殖器矫形,腹腔镜在诊断与治疗上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ATA1基因变异致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例GATA1基因变异致AMKL的非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2岁女性AMKL患儿,无特殊面容及发育迟缓;病初骨髓染色体核型示50,XX,+8,+10,+21,+21[7]/46,XX[13];基因检测示GATA1基因变异c.52dupT;经诱导化疗骨髓缓解后复查外周血染色体示46,XX;目前无病生存。例2为1岁男性AMKL患儿,无特殊面容;病初骨髓染色体核型示47,XY,+21[10]/46,XY[10];基因检测示GATA1变异;经化疗骨髓缓解后复查染色体示46,XY;目前持续缓解中。结论提示在非唐氏综合征儿童罹患AMKL时需重视GATA1基因变异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性别畸形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性染色体、尿17-羟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选择性尿道或尿生殖窦造影、性腺活检,对1984-1995年收治37例性别畸形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分成四类:女性假两性畸形17例、男性假两性畸形13例、真两性畸形3例、混合性腺发育不全2例。另有Turner综合征1例、Klinefelter综合征1例。结论:不能单凭外生殖器的形态或性染色体来诊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状4号染色体病例的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身材矮小为主要表现的环状4号染色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岁11个月,因身材矮小就诊,有颈蹼、乳头间距大,无明显智力障碍和其他畸形,生长激素分泌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环状4号染色体46,XX,r(4)(p16q35)。结论矮小症患儿需警惕环状染色体可能,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状4号染色体病例的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身材矮小为主要表现的环状4号染色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0岁11个月,因身材矮小就诊,有颈蹼、乳头间距大,无明显智力障碍和其他畸形,生长激素分泌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环状4号染色体46,XX,r(4)(p16q35)。结论矮小症患儿需警惕环状染色体可能,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的进展。方法对1例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应用染色体常规G显带和C显带技术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对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患儿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例患儿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生长迟缓;小头畸形、内眦赘皮、眼距宽、腭弓高尖、颈短、耳位低、左手通贯掌;头颅CT、MRI未见异常,心脏彩超、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患儿核型为45,XX,-13/46,XX,r(13;13)(13;13q21.2→32);环状染色体中的1条只保留了q21.2→32片断。患儿双亲核型正常。结论本例患儿核型是1种少见的13号环状嵌合体;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临床表型多样,与断裂点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13号环状染色体长臂缺失可分为4类;新着丝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46XX ,男性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两性畸形 ,我院近年收治 2例 ,特报告如下。例 1:5岁。因性别特征不明显、以两性畸形收入院。体检 :阴茎严重下弯 ,阴囊对裂及阴茎阴囊转位 ,尿道口位于龟头舟状窝 ,两侧阴囊可及等大性腺块。染色体检查为 46XX。剖腹探查 :盆腔内未见卵巢、子宫和输卵管等 ,阴囊性腺块冰冻及病理检查均为睾丸组织。行下弯阴茎矫正及外阴成形术。例 2 :1岁 4个月。也因性别特征不明显 ,以两性畸形收入院。体检情况同上例相同。染色体检查为 46XX。剖腹探查同上类似 ,一期完成下弯阴茎矫正及外阴成形术。讨  论46XX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Frasier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Frasi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基因检测结果及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具有女性外生殖器,染色体核型46,XY,性腺发育不良(双侧卵巢未发育);肾病起病年龄为6岁,激素治疗无效。先后使用他克莫司、利妥昔单抗,虽血清白蛋白、胆固醇有所改善,肾功能无异常,但尿蛋白始终不能转阴。肾脏活检病理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非特殊型,伴部分肾小球硬化。未发现性腺肿瘤、Wilms瘤等。基因检测WT1基因外显子9的c.1432+5GA剪接突变,为自发突变,已报道与Frasier综合征致病相关。结论 Frasi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进展性肾病、男性假两性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与WT1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8岁患儿,因出生后左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并右侧隐睾第一次入院,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打开疝囊时,拉出一串组织,依次为左睾丸、子宫、双输卵管、右睾丸。患儿外生殖器完全为男性,阴茎形态大小正常,诊为男性内假两性畸形。当时行睾丸下降固定,子宫样组织暂置于耻骨联合皮下,检查精索无损伤,切除双输卵管送病检,证实为输卵管组织及副睾组织。染色体检查。核型46,x y。8月后再次入院,切除宫子送组织学检查报告为纤维组织并见少数腺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真两性畸形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7年本院收治的9例儿童真两性畸形患儿病例资料。结果社会性别:男4例,女5例。染色体组型:46XX4例,46XY3例,45X01例,46XX/XY1例。性腺畸形:双侧型4例,单侧型2例,片侧型3例。4例选定作男性抚育者,于腹腔镜下切除卵巢组织及子宫附件,行隐睾下降固定,同期或二期行尿道成形术;5例选定作女性抚育者,于腹腔镜下切除睾丸组织或卵睾,同期行阴蒂成形术。所有患儿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综合判定,做出合理盼陛别选择对于儿童真两性畸形的诊治意义重大;外科处理应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腹腔镜在诊断与外科处理中可替代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7.
患儿,1天,生后即发现外生殖器两性畸形,第3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600g。父母表现型及染色体核型均正常,非近亲婚配。第1胎,足月顺产,生后即诊断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家长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未  相似文献   

18.
磷酸弗林蛋白酶酸性氨基酸簇分选蛋白-1(phosphofurin acidic cluster sorting protein-1,PACS1)相关综合征是PACS1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神经发育障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智力障碍、面部畸形及癫痫发作等[1,2,3]。至今仅有20余例的临床病例报道,国内报道少见。本文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PACS1相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Townes Brocks综合征 (TBS)是 1972年由Townes和Brocks率先报道的一组先天畸形征候群 ,包括无肛畸形、拇指多指、拇指纵裂、耳发育畸形(耳前皮赘、窦道、瘘管、耳廓畸形等 ,常合并神经性耳聋 )、肾发育不良、尿道下裂、隐睾等多种畸形[1] 。据报道TB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畸形 ,但也可发生于散发病例。本文回顾我院 2 0 0 3年 2 4例 1岁以内首次入院的先天性无肛畸形患儿 ,其中 4例符合TBS的特征性改变 ,并对TBS的一些特征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  例 1:男 ,1d ,以生后无肛门入院。入院后经检查为高位无肛畸形 ,左…  相似文献   

20.
男性假两性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正常性别分化包括染色体性别确定、性腺及附属性器官分化和外生殖器分化3个生理过程。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的染色体已确定为46,xy,性腺也已分化为相对正常的睾丸。但由于各种原因,外生殖器缺乏雄激素的刺激作用,不能正常发育,呈现不同程度的女性化,并在青春期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女性第二性征。本病发生率约占新生男婴的1/20000到1/64000,有明显的遗传倾向[1]。其发病原因与雄激素的产生和作用有关[2]。本文从雄激素产生和作用过程中的几个异常环节综述该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一、雄激素与男性胎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