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对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进行VEGF和MVD检测.结果 VEGF的表达和MVD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γ=0.435,P<0.05).结论 VEGF表达和MVD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和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65%,VEGF蛋白表达及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VEGF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深度、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 VEGF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作为子宫内膜癌抗血管治疗的靶标。  相似文献   

4.
张延曙  杨平 《中原医刊》2007,34(16):25-2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原癌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中VEGF、PDGF的表达,利用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选择能代表肌层浸润深度的切片进行染色。结果子宫内膜癌中VEGF、PD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显著相关。结论VEGF、PDGF可能通过诱导血管生成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尹绪爱  余进进  干宁 《安徽医学》2008,29(6):750-752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血管生成是从血管前体网络系统形成新的血管,为进展性肿瘤生长与转移所必需,并在控制肿瘤的进展中成为关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生物学活性最强烈的促肿瘤血管形成因子,本文综述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调节及在治疗上可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子宫肌瘤在位内膜和10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VEGF表达阳性率上皮为13.69±4.32、间质为9.24±6.55;MVD(160±53)/mm2,显著高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在位子宫内膜的VEGF阳性表达率与MVD值(P<0.05),且VEGF与M VD值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按r-AFS分期,15例Ⅰ-Ⅱ期,35例Ⅲ-Ⅳ期,二组在VEGF的阳性表达率、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临床分期不相关.[结论]异位内膜组织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异位内膜的血管生成过程,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华真  赵轩  王宝金  孙文霞 《西部医学》2004,16(3):212-213,215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 density,MVD)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各 30份 ,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 15份组织中的 VEGF,并对 CD34阳性血管进行 MVD计数 ,同时测量微血管管腔及管壁的面积。结果 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腺上皮组织中 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腺上皮 VEGF评分分泌期与增生期相比 ,有显著增加 (P<0 .0 5 )。异位内膜组织中 VEGF较在位内膜相比 ,显著增加 (P<0 .0 5 ) ,但无周期性变化。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 MVD、血管腔及血管壁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 VEGF高表达及微血管形成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和DNA含量,研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与喉癌临床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流式细胞计量术(FCM)检测喉癌标本及喉正常黏膜。结果:a.VEGF表达与喉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MVD与喉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表达与MVD具有相关性。b.喉癌DNA含量、增殖活性及S期比例较正常喉组织有所增加.且出现非整倍体细胞。结论:a.VEGF作为高效的血管调控因子.在喉癌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MVD可作为临床预测喉癌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b.DNA含量的检测有利于喉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8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2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值,并分析其与主要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 ①增生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MVD)呈逐渐增高趋势,计数值分别为8.3±3.4,18.5±4.3及31.6±5.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子宫内膜癌高及中-低分化组织MVD值分别为26.3±4.4及32.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子宫内膜癌FIGO Ⅰ期、Ⅱ-Ⅳ期的MVD值分别为23.7±4.3及46.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璇  辛晓燕  常吉庆  王德堂  郭会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3):180-181,184,F00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70例异位内膜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4%和43.33%(P<0.001),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71%和3.3%(P<0.01)。而VEGF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症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76.47%(P>0.05)。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过度表达与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选择 8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及Ⅷ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2 .5 % ;原发性肝癌中MVD为 3 1.76± 13 .5 6,其中VEGF表达阳性者MVD为 45 .3 8± 14 .85 ,VEGF表达阴性者MVD为 18.87± 8.67.,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有无门脉癌栓明显相关 (P<0 .0 1) ,而与肿瘤有无包膜、分化程度、AFP水平、HBsAg阳性无关 (P >0 .0 5 )。提示VEGF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的形成 ,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1989~1991年间84例食管癌术后病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84例食管癌中,VEGF蛋白阳性51例(60.7%),VEGF的表达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关(P<0.01),并且与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VECF的表达与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并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方法:脑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 65例,Ⅰ级 24例,Ⅱ级 18例,Ⅲ ~Ⅳ及 24例; 正常脑组织标本 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及MVD。结果:星形细胞瘤VEGF阳性率(63. 1% )及MVD值(46. 70±24. 02)均高于正常组(P<0. 05)。随瘤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VEGF阳性率及MVD均增高 (P<0. 05)。结论:VEGF对肿瘤血管形成起重要作用,检测VEGF的表达对判断脑星形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癌多层螺旋CT成像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扫描征象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OF)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方法 对47例肾癌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对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 (1)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高(P〈0.05);(2)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正相关(P〈0.01);(3)肾癌VEGF基因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与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1)肾癌的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并预测肿瘤的转移及侵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orvessel density,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及MVD的变化,分析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6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P<0.05)。有肝转移者15例,无肝转移者63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1)。当肿瘤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时,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的肿瘤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5),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的肿瘤组织中MVD又将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者为高(P<0.01)。结论: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内膜组织的VEGF-A和VEGFR-1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A及其受体VEGFR-1是否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与转移有关。方法:采用RT-PCR技术对50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VEGF-A和VEGFR-1 mRNA半定量检测;采用Western blot进行其蛋白质表达的半定量检测。结果:癌组织VEGF-A和VEGFR-1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内膜组织;VEGF-A和VEGFR-1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肌层侵袭的深度有关,与淋巴结的转移无关;低分化癌组织VEGF-A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VEGFR-1的表达与细胞分化无关。结论:VEGF-A及其受体VEGFR-1的高表达可引起子宫内膜癌的肌层侵袭;癌分化越差,VEGF-A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r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3例不同分化的脑星莆细胞瘤组织进行MVD和VEGF检测。结果:VEGF在Ⅰ、Ⅱ级、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1%、48.6%、74.1%,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焦亚莉 《上海医学》2003,26(6):307-308,T003
目的 研究脑星形细胞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脑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蛋白的表达,计数肿瘤MVD,分析其意义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总阳性率为63.3%(36/60例),其中Ⅱ、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42.1%(8/19例)、71.4%(20/28例)、76.9%(10/1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明显高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P<0.05);在Ⅱ、Ⅲ、Ⅳ级肿瘤各级别间MVD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肿瘤从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转变过程中,微血管形态由窦状扩张为主变为以芽状和细索状为主,而球状血管丛仅出现在胶质母细胞瘤中。VEGF表达与肿瘤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检测VEGF、MVD可作为判断脑星形细胞瘤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同时对了解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卫东  张亚冰 《重庆医学》2012,41(24):2496-2497,2500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对手术切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8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手术组(治疗组)32例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30例。灌注化疗方案为替加氟800mg、亚叶酸钙100mg、奥沙利铂15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组织VEGF阳性率与MVD计数。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体积(37.21±11.15)cm3较治疗前(48.57±10.43)cm3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1例行根治手术,对照组1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术中出血量(86±24)mL较对照组(158±36)mL少(P<0.05)。治疗组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平均微血管密度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晚期直肠癌术前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可减小肿瘤体积,增加手术切除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和MVD值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标本中的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了解胰腺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方法:胰腺癌标本26例,慢性胰腺炎标本7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26例(采用胰腺癌标本中无肿瘤浸润的组织),所有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染色.MVD检测为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5个视野最高数目的微血管,以其平均数表示.VEGF的定量标准为VEGF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值的乘积.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法.结果:VEGF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有表达.胰腺癌组织的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1).26例胰腺癌组织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Spearman法r=0.862,P<0.000;Pearson法r=0.855, P<0.000).结论:胰腺癌的微血管生成水平高于慢性胰腺炎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内MVD值及VEGF表达水平在统计学上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