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现象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斑块以及肱-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对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结果分为晨峰组49例和非晨峰组79例,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CCA-IMT和颈动脉斑块,同时进行baPWV检测,比较两组CCA-IMT、颈动脉斑块以及baPWV的差异.结果 晨峰组的CCA-IMT(1.12±0.21)mm、斑块检出率87.76%、斑块的平均厚度(1.35±0.33)mm、baPWV(1629.9±223.5)cm/s,均高于非晨峰组[(0.97±0.34)mm、68.35%、(1.21±0.24)mm、(1507.6s±247.6)cm/s](P<0.05或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血压晨峰为CCA-IMT及baPWV值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1.73(0.97~4.28)和2.26(1.84~6.78)(均P<0.01).结论 血压晨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晨峰与早期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119例,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血压晨峰数值,以血压晨峰≥35 mmHg为MBPS组,〈35 mmHg为非MBPS组,同时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检出率。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在年龄、血脂各项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P〉0.05;晨峰组颈动脉IMT较非晨峰组增厚,班块检出率也较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81,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血压晨峰是早期动脉硬化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3例,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93例,年龄(60.36±12.11)岁,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n =158)、杓型血压组(n=59)和非杓型血压组(n =226),比较3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 CI:0.929~0.975);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促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及血压晨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8例,入院后完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计算血压变异系数,记录动态血压结果及冠脉病变情况,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病人分为血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血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血压变异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压变异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血压变异及血压晨峰的关系。结果血压晨峰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三支病变率及C型病变率高于血压非晨峰组(P<0.05),而单支病变率和A型病变率低于血压非晨峰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血压晨峰组Gensini总积分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1);冠心病组24 h平均血压变异、白天平均血压变异及夜间平均血压变异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冠心病组血压晨峰现象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变异性及晨峰程度为冠状动脉病变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晨峰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钱喆  周国宝  李俭春 《海南医学》2011,22(21):2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1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记录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晨峰组(73例)和非晨峰组(120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ST段偏移程度和偏移的时相性,研究心肌缺血和血压变异的关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检出ST段水平型压低分别为34.2%与14.2%(P〈0.01)。57.6%的ST段压低发作出现在清晨6:00~8:00,相关分析表明,凌晨血压和血压晨峰与对应时域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更常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查体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监测所有入选者动态血压以及采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非勺型组其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71.9﹪显著高于血压勺型组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非勺型组患者IMT值为1.09±0.31mm大于血压勺型组患者0.89±0.2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硬化组患者血压变异率参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均显著大于非颈动脉硬化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压变异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干预此类患者能显著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4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对两组性别、年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血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有晨峰现象的129例(MBPS组),发生率为31.1%,与非MBPS组相比较.MBPS组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01).②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1),调整年龄后,男女MBPS发生率分别为28.5%,1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05).③不论男女,MBPS组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 h平均心率、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非MBP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BPS与BMI、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关联.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与年龄、性别、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MBPS患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MBPS可能使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的现状,以及该类人群血压晨峰值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00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 mmHg者入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入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认知功能量表测定,包括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NMS组及MS组的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t检验.对血压晨峰值及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组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低于NMS组(P<0.05),MMSE及MoCA评分与血压晨峰值成负相关.结论 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晨峰值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MP-9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例门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健康体检人20例都检测SBP(舒张压)、DBP(收缩压)及MMP-9含量水平,同时相关患者还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清MMP-9水平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达到了健康个体的SBP、DBP和血清MMP-9水平.结论:厄贝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颈动脉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能稳定粥样斑块,除降压机制外,还可以通过降低MMP-9以改善颈动脉的结构与功能而起到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分为两组,即血压晨峰≥23.6 mm Hg(1 mm Hg=0.133 3 kPa)4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血压晨峰<23.6 mm Hg 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展开同步24 h动态心电图与血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频发房性早搏、房速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ST段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T波改变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晨峰的出现提示存在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等风险,对此需要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优劣。方法将80例具有血压晨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组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服药后第3,4天,第7,8天,第15,16天及1个月时的血压进行监测,比较两种药物对血压晨峰的控制。结果1周以内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晨峰的控制不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但2周后前者较后者对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更好(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血压晨峰的控制要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有晨峰组(MBPS组)31例和非晨峰组(非MBPS组)59例。两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IVMI)。结果:MBPS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74.2%(23/31),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32.2%(19/59)(P〈0.05);且MBPS组左房内径增大发生率较非MBPS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血压晨峰是影响左心室肥厚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分析与干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晨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血压晨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测定QT离散度和LVMI,选择部分患者,观察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晨峰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非晨峰组相比较,晨峰组凌晨收缩压、脉压较高(P<0.001).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P>0.05).②与非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的QT离散度增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③血压晨峰组的LVH发生率为57.3%,非晨峰组为43.8%,差别显著(P<0.05).④睡前服药组凌晨血压下降的程度大于清晨服药组,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结论:①血压晨峰与年龄相关.②血压晨峰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③睡前服药对晨峰的治疗效果较好,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和血压晨峰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血压晨峰数值超过35 mm Hg的高血压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同期收治血压晨峰数值低于32.6 mm Hg的高血压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时间为2年的随访,对比其动态血压参数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清晨动脉压以及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等明显高很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和清晨脉压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虽然稍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概率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联系,可以视为引发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高危因素,需要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劳迪波  黄小芳  黄慧芳 《浙江医学》2005,27(7):504-505,52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动态血压结果分为勺形与非勺形组;同时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勺形组患者IMT(1.14±0.17mm)较勺形组患者IMT(1.01±0.19mm)增厚(t=3.55,P<0.01);非勺形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5.56%)较勺形组患者(28.89%)明显增加(X2=6.54,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杨贵仁 《医学争鸣》2009,30(11):F0003-F0003
0引言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动态血压监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状况,而且揭示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及昼夜变化规律.本研究我们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LVH及IM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和血压变异性(BvP)的影响。方法给予60例有MBPS现象的高血压患者积极的社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MBPS及BVP情况。结果患者干预后MBPS和BVP均较干预前低(均P〈0.01)。结论社区干预能有效降低MBPS和BVP,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