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NIHSS评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分析,为今后在临床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临床患者56例,对其展开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展开NIHSS评分,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评分结果。结果经合理的溶栓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NIHSS评分可为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过程中,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手术疗效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例29例,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及良性预后率,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和年龄、NIHSS评分关系.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NIHSS评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并无显著影响.结论 年龄对患者术后病死率无影响,年轻患者术后良性预后率更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年龄、NIHSS评分密切相关,尤其NIHSS评分对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年龄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建霞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0):985-98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对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流质食物鼻饲,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的鼻饲。结果:治疗1 d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患者的上臂三头肌肌围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14 d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14 d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 研究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2.22%,研究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肠内营养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与不同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39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息心率水平分为六组,分别为心率<60次/分组,心率60~69次/分组、心率70~79次/分组、心率/80~89次/分组、心率90~99次/分组、心率>100次/分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脑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原因型(OE)、不明原因型(uUE)五组。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轻型组(0~6分),中型组(7~14分),重型组(15~42分)。比较不同心率组间TOAST分型及NIHSS评分的组间差异。结果:不同静息心率分组在LAA组(P<0.05)及CE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AA组70~79次/分及60~69次/分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0.1%及28.3%。在CE组60~69次/分、70~79次/分及80~89次/分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2%、19.4%、21%。不同静息心率分组在神经功能评分为轻度组(P<0.05)及重度组(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与NIHSS评分、血管闭塞的关系。方法比较无血管闭塞组和血管闭塞组,及不同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无血管闭塞组与血管闭塞组相比较,得出两组间有差异的有:房颤史(P=0.013)、基础NIHSS评分(P<0.01)、住院时间(P=0.01)及行MRA时间(P<0.01)。且无血管闭塞组预后好转率(57.3%)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25.0%)(χ2=16.959,P<0.01)。基础NIHSS评分≤7分组的预后好转率(69.0%)明显优于>7分组(14.3%)(χ2=49.194,P<0.01)。结论可运用NIHSS评分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简单、实用且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与MRA显示的脑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期(发病48h内)入院、并在发病72h内完成MR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3例,根据MRA显示分为血管正常组(A组,n=90)、狭窄组(B组,n=60)和闭塞组(C组,n=73),比较三组间基础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 MRA显示,B组入院时的基础NIHSS评分[(7.57±1.07)分]高于A组(P=0.021);C组基础NIHSS评分[(11.59±1.29)分]明显高于B、A组(P<0.01)。结论基础NIHSS评分能够预测脑血管是否存在闭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脑动脉闭塞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院前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对2010年1~7月院前急救中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场采集相关数据,进行MEWS评价,以收入院后第90 天为观察终点,结局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进行MEWS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C)计算,分析患者相应的预测指标.结果 死亡组MEWS评分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WS AUROCC为0.78,提示判断院前急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重程度的最佳截断点为大于或等于3分,对危重病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45.45%、84.61%、81.25%及0.30.结论 MEW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死亡风险具有中等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57-160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程度以及护理前后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采用细节护理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提升护理质量,并得到患者广泛认可,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预警评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脑梗死的预警评分体系,并应用该体系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方法根据脑梗死危险因素在1 803例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建立脑梗死发生的极高危、高危及危险风险的评分体系。从重庆渝中区石桥街道社区6 283名居民中抽取65岁以上人群943例,随访3年,应用此评分体系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结果943例65岁以上人群中,可能发生脑梗死的极高危风险组151例、高危组306例和危险组354例,随访3年后3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7.8%、19.3%和1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作者建立的脑梗死预警评分体系能够正确提示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 -反应蛋白 (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1 1 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 (2 9例 )和脑梗死组 (82例 ) ,入院 48h内进行CRP浓度和白细胞数测定。CRP浓度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比较 ,CRP浓度及白细胞数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 ;二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血CRP浓度和白细胞数升高对急性脑卒中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初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入院后测定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非高血尿酸组,住院期间死于本病者为死亡组,好转出院者为存活组。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高血尿酸组患者死亡率(40.74%)显著高于非高血尿酸组(13.64%)(P<0.01),死亡组血尿酸均值[(550±82)μ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405±47)μmol/L](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可作为判断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CT)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CT的发生以及病情演变过程中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监测30例CT患者病后24 h内、7、21 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20名健康人作对照.CT患者在发病24 h内同时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对CT患者发病24 h以内的血浆LPA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患者发病24 h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P<0.01);发病7 d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21 dC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C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血清LDL无显著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CT患者急性期血浆LPA水平升高,而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好转,血浆LPA水平逐渐下降,至发病3周时LPA指标接近于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LPA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LPA的变化反映了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作为CT性脑梗死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继发癫痫的临床表现、CT改变及EEG特点和预后关系。结果老年脑卒中急性期继发性癫痫以脑出血多见,病变部位以脑叶为主,占75.9%,其次为基底节区占24.1%,发病72h内占79.1%,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者预后好,癫痫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结论老年脑卒中急性期较易继发癫痫,这为临床预防癫痫持续状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立强  陈伟 《北京医学》2016,38(1):52-53
目的 探讨ABMD评分对急性脑卒中是否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急性脑卒中者847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7例临床资料,提出ABMD评分.对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随机化分成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0例.A组患者应用ABMD评分结果来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B组患者采用临床经验化处理.对两组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5%(10/200例),B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12.5%(25/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BMD评分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探讨二者间的临床联系及机制。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每位患者在溶栓治疗前、治疗后1 d、7 d及30 d分别检测静脉血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CD62P、CD63及血栓素B2(thromboxare B2,TXB2)水平;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溶栓后,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P〈0.05);显效组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程度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显效者血小板活化降低程度高于无效者,观察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有助于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登记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连续观察3d内血压,记录随访3、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0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前3 d血压水平与预后呈U型关系,即当收缩压为140~159 mmHg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残疾和复发率最低,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残疾和复发率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有密切关系,入院3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83-86
目的 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血栓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取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经过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日常生活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且改善其各项功能恢复情况,该康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0例急性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占55%,血清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65%,红细胞压积升高者占45%。瘫痪侧肢体LDVT发生率为75%,健侧肢体为10%。左侧LDVT占60%,右侧LDVT占25%。脑梗死后1周内LDVT发生率最高(55%)。LDVT发病3d内的4例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LDVT发病3~14d的14例患者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两组治愈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57%,P〉0.05)。结论高龄、血液粘滞度增高、长期卧床及解剖因素等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的重要原因。溶栓与抗凝治疗疗效类似,均为治疗LDVT的有效手段。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防治L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