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Ets-1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胃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种植模型,分别应用Ets-1反义、正义寡核苷酸与PBS行瘤内注射,观察种植瘤生长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瘤组织Ets-1 mRNA的变化,并应用免役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差异。结果 经Ets-1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后,反义Ets-1组较正义组及PBS组裸鼠胃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0.60±0.11)g vs(1.18±0.11)g vs(1.28±0.13)g,P<0.01];瘤组织Ets-1 mR-NA表达降低,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正义组与PBS组[(10.4±3.1)vs(24.5±8.4)vs(20.6±7.5),P<0.01]。结论 Ets-1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裸鼠胃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微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胃癌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表达与肿瘤间质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抗EPO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细胞CD31单克隆抗体对50例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胃组织[(25±13)比 (12±4),P<0.01],与肿瘤分化情况(P>0.05)无关,而与肿瘤大小、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EPO受体表达与MVD高度相关(P<0.01)。结论 EPO受体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血管生成程度和病情进展高度相关,EPO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Fibulin-5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胃组织中CD34和Fibulin-5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法进行半定量研究,并对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作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胃癌组织中Fibulin-5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值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且两者都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并在低分化癌组织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 Fibulin-5在胃癌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可能通过作用于血管生成而参与胃癌组织的恶性转化和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中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5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进行p53、VEGF表达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结果 MVD以及p53和VEGF的表达与胃癌病灶的大小(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TNM分期(P<0.01)密切相关。p53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显著相关(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HIF-1αmRNA和IGF—Ⅱ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CD34单克隆抗体,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mRNA和IGF—Ⅱ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2%和47.4%。且与胃癌临床侵袭转移病理指标均相关。HIF-1αmRNA和IGF-ⅡmRNA阳性表达者的MVD值,均高于阴性表达者;HIF-1αmRNA和IGF-ⅡmRNA表达呈正相关,MVD分别与HIF-1αmRNA和IGF—Ⅱ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HIF—1αmRNA和IGF—ⅡmRNA表达阳性及MVD值≥41.5个/0.72mm^2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均低于表达阴性及MVD值〈41.5个/0.72mm^2者。结论HIF-1α与IGF—Ⅱ对胃癌的浸润转移,特别是对肿瘤血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胰腺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将3组细胞Pane-1TFPI-2、Pane-1-P和Pane-1-V分别接种裸鼠角膜微囊,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再将上述3组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并采用抗CD34抗体进行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Pane-1-TFPI-2组为实验组,Panc-1-P和Pane-1-V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积分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皮下均成瘤,实验组肿瘤体积(438.0±69.8)mm^3,对照组分别为(852.0±102.9)mm^3和(831.0±78.1)mm^3(P〈0.05);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其肿瘤微血管密度(9.68±1.12),对照组分别为(18.69±2.51)和(20.3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抑制胰腺癌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Tat作用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 TIP30)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 TIP30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8%和85.1%,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P﹤0.01),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7.37±2.68和21.87±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胃癌组织中TIP30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MVD值显著降低(t=-3.18,P=0.003).结论: TIP3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能通过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周围静脉血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胃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用巢式RT-PCR法检测胃癌病人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结果 本组有24例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Cox-2阳性肿瘤的MVD计数显著大于Cox-2阴性者(P<0.01).有13例周围静脉血中CK19mRNA表达阳性.Cox-2阳性胃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率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的增加与胃癌组织血管化程度及周围静脉血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癌血管生成及其与周围静脉血微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及其与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MVD计数范围在9~78之间,平均36.5±16.5,MVD计数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17例(40.5%)胃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13例(30.9%)患者外周血微转移阳性,微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MVD计数(47.2±19.0)和VEGF阳性率(69.2%)显著大于微转移阴性患者的MVD计数(31.7±13.0)和VEGF阳性率(27.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VD计数和VEGF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胃癌组织血管化程度与周围静脉血癌细胞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对SCID鼠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将裸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移植后第7天开始,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氟尿嘧啶(5-FU组)、SU6668制剂(SU6668组)、5-FU和SU6668制剂联合应用(5-FU加SU6668组),每日1次。共6周。种植后第8周末处死动物。原位肿瘤切除称重,计算抑瘤率、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指数(AI),并检查转移情况,计算转移抑制率。结果对照组、5-FU组、SU6668组和5-FU加SU6668组的抑瘤率分别为0、47.5%、64.1%和69.2%;MVD分别为13.4±5.4、11.6±5.1、6.6±3.1和4.8±2.9;AI分别为3.67±2.93、6.52±4.19、9.25±5.11和14.83±7.95;肝转移抑制率分别为0、25%、62.5%和74.9%;腹膜转移抑制率分别为0、19.9%、69.9%和90%。SU6668组和5-FU加SU6668组胃癌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以5-FU加SU6668联用组效果最明显。结论SU6668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与5-FU联用可起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皮抑素对胃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并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胃腺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 72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 3 6只 ,治疗各组每组 12只。种植后第 1周开始皮下注射内皮抑素 ,隔天 1次 ,剂量为 0mg/kg(对照组 )、2 5mg/kg、10 0mg/kg、2 0 0mg/kg(治疗组 ) ,共用 7周。种植后第 8周处死动物 ,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AI) ,观察肿瘤细胞腹膜、肝、其他脏器转移及腹水情况。结果 内皮抑素剂量为 0mg/kg、2 5mg/kg、10 0mg/kg、2 0 0mg/kg时 ,原位肿瘤体积分别为 ( 15 83±5 76)mm3、( 5 91± 3 84 )mm3、( 65 7± 4 3 1)mm3、( 1 89± 1 0 2 )mm3;抑瘤率分别为 0、62 7%、95 8%、99 9% ;MVD分别为 ( 13 70± 3 90 )、( 5 73± 2 3 6)、( 2 17± 1 2 8)、( 0 66± 0 2 5 ) ;AI分别为 ( 3 91±2 5 8) %、( 6 76± 5 0 3 ) %、( 18 92± 6 75 ) %、( 2 8 5 7± 10 3 4 ) % ;腹膜转移率分别为 87 1%、5 4 5 %、16 7%、0 ;肝转移率分别为 83 9%、2 7 3 %、8 3 %、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组间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 1 77,P <0 0 5 ) ,且抑制作用与内皮抑素 相似文献
13.
血管发生对胃癌的发展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发生在胃癌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8例胃癌标本的微血管计数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的微血管数为12~1148支,平均317支;女405支,男527支(P<001)。年龄从少到老,由425支增至606支(P<005);胃癌从小长大,其微血管数由343增至514支(P<001)。浅表型376支,最少;隆起型655支,最多(P<001)。胃癌从粘膜侵入浆膜下,由258支增至578支(P<001);侵入淋巴管,363支增至575支(P<001);胃癌转移到淋巴结,其微血管数由440支增至559支(P<001);转移到肝肺,484支增至746支(P=007)。本组全部胃癌患者中,从20支以下增到60支以上,其5年生存率由69%(24/35)降到36%(5/14)(P<005),根治性切除患者中5年生存率从73%(24/33)减至29%(5/17)(P<001)。结论血管发生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药,Rg3剂量为0、2.5,5.0,10.0mg/kg,每日1次,共6周,移植后第8周末处死动物,测定原位肿瘤重量,观察转移情况,并采用抗CD31抗体的标记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Rg3对原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2.5,5.0,10.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2.3%,63.3%和71.6%,肝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7.8%,68.9%和84.4%,腹膜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6.4%,74.6%和74.6%,Rg3治疗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结论:Rg3对胃癌的生长和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Met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HGF、C-Met、Lyve-1和CD34对58例胃癌组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表达明显上调,其微血管密度(26±10)和微淋巴管密度(24±9)均高于胃溃疡组织[(20±4)、(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和80%,高于无淋巴转移的胃癌组织(5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HGF和c-Me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94%,高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7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和c-Met表达与肿瘤是否有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和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HGF、c-Met阳性和阴性组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9、P<0.01);肿瘤侵袭深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胃癌的HGF、c-Met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HGF和c-Met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环氧化酶-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COX-2的表达,采用抗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COX-2表达与MVD和胃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和MVD分别为80.2%和32.5±8.3,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的13.3%和13.1±2.4;P<0.01。临床TNM分期中Ⅲ、Ⅳ期胃癌标本COX-2表达率与MVD为91.4%和34.9±8.7,显著高于Ⅰ和Ⅱ期胃癌标本(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率和MVD分别为87.9%和35.0±8.5,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COX-2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γ=0.311,P<0.01)。结论COX-2表达在胃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COX-2及其诱导的血管生成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Gli1、MDM2和p53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7对配对的PDAC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Gli1、MDM2和p53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再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14对配对冷冻保存的新鲜PDAC标本中Gli1 mRNA表达水平.siRNA干扰进一步检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li1、MDM2和p53在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50.9%、57.9%、56.1%)明显高于配对的癌旁组织(分别为33.3%、26.3%、17.5%,t=2.413、2.848、2.960,均P<0.05);Gli1表达与肿瘤TNM分期(x2 =8.211,P=0.004)、浸润深度(x2=4.247,P=0.039)及MDM2表达(r=0.299,x2=5.105,P=0.024)相关;MDM2和p53表达分别与胰腺癌浸润深度及TNM分期相关(x2=5.182,P=0.023;x2=5.696,P=0.017).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Gli1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RR=2.290,95% CI:1.051 ~4.992,P=0.037),并且含Gli1和MDM2共同表达的胰腺癌患者预后更差(P =0.034).Gli1在14例PDAC标本中mRNA表达水平同样高于癌旁组织(t =2.926,P=0.012);在p53突变型AsPC-1细胞中,Gli1敲除引起MDM2的下调,但p53蛋白表达不受影响.反之,在p53野生型Capan-2细胞中,Gli1敲除同时引起p53的上调及MDM2的下调.结论 Gli1、MDM2和p53在胰腺癌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助于判断胰腺癌患者的预后.Gli1能够调控MDM2及野生型p53表达.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