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胃颗粒联合揿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调胃颗粒口服联合揿针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15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的情况。并比较2组患儿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纳入疗效统计。(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27/28),对照组为79.31%(23/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腹痛、腹胀、食欲、食量、便秘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50例脾虚湿困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简称中西医组)各50例。中药组给予口服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中西医组给予口服七味白术散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的中医证候变化及腹部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变化,比较3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并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中药组脱落5例,最终完成观察45例;西药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观察47例;中西医组脱落7例,最终完成观察43例。(2)中药组和中西医组患儿治疗后7 d、1个月和3个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痊愈率也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1);而中药组与中西医组患儿同时期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组和中西医组患儿治疗后7 d、1个月和3个月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横径和纵径均明显小于西药组(P0.05);而中药组与中西医组患儿不同时期的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横径和纵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除脱落病例外,其他患儿均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且治疗期间,各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困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理气化浊汤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气滞血瘀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头孢克肟或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治疗组给予理气化浊汤联合针刺四缝穴治疗,疗程为1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肠系膜淋巴结长、短径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1)研究过程中,有3例患儿(对照组1例、治疗组2例)脱落,最终对照组29例、治疗组28例患儿完成试验。(2)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27/28),对照组为82.76%(24/29),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长、短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且治疗组对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0.71%(3/28),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耳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揿针联合耳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15 d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纵经及横径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纳入疗效统计。(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27/28),对照组为79.31%(23/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后,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方面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理气止痛方治疗小儿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脾虚夹积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理气止痛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疗程为4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腹痛消失时间及肿大淋巴结的纵径、横径。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均显著回缩(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肿大淋巴结纵径、横径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的腹痛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理气止痛方治疗脾虚夹积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小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组均开展常规抗炎、解痉止痛治疗,参照组在常规西医用药基础上单纯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30例),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生姜隔物灸足三里、耳针揿针治疗(30例)。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肠系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及发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肠系淋巴结长径、短径以及长径/短径均小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腹痛、腹胀、嗳气、痛有定处、恶心呕吐及痛处拒按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应用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疗法,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明显缩短淋巴结长、短径,显著改善中医证候,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有腹痛且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00例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与同等人数无腹痛小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后发现约91.0%(91/100)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经临床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淋巴结显著缩小(短径〈7mm)或消失,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83例,占腹痛儿的91.70%。结论 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高频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且将肠系膜淋巴结短径≥7mm,长/短径之比≥2作为诊断标准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军  车桂华  陈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97-4398
目的:观察患儿治疗后淋巴结缩小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中医以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中药汤剂内服,以温中芳香止痛药物贴敷脐部;对照组西医治疗以抗生素抗炎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果观察组患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淋巴结缩小或至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以中西医治疗方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易被患儿接受。超声无害、无创、便捷,判别诊断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肯定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香砂平胃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头孢克肟或者利巴韦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砂平胃散.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和中散内服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主要、次要症状的缓解作用和对淋巴结的缩小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缓解患儿主症(腹痛)、次症(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大便不调)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腹部淋巴结均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淋巴结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加减和中散联合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因不明原因腹痛来院就诊行超声扫查发现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腹腔高频超声探查。结果主诉腹痛来院就诊患儿中,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者69人,原发肠炎患儿1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9例,其中并腹腔积液者6人,阑尾炎患儿8例,其中合并腹腔积液者2人,结核性腹膜炎1例并伴有腹腔积液,急性肠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血、粪化验及抗炎治疗确诊,阑尾炎经手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经腹水化验及X线钡餐确诊。结论因不明原因腹痛就诊患儿通过高频超声的检查,肿大淋巴结的检出,及其数量、外观、分布情况的观察,对临床诊断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大指导意义,此检查方法应该作为对小儿不明原因腹痛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张伊 《中外医疗》2014,(18):31-3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明确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已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探查。结果 80例患儿腹腔内均探及数个椭圆形淋巴结,且肿大淋巴大多结纵横比≥2,长轴径〉10 mm,绝大多数〈20 mm,多呈串珠状排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声像图显示淋巴结个数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长轴〈10 mm,短轴〈5 mm,内部血流较治疗前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可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中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芳  程印蓉  马晓娟 《西部医学》2012,24(1):137-139,14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腹痛小儿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类型,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病变的变化结果均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结果 77例患儿均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72例,最大者24×12mm,其中19例血流丰富;仅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4例,最大者14×5mm,1例血流丰富;左上腹及脐周均见肿大淋巴结者1例,大小11×5mm,血流较丰富。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但肿大淋巴结的回缩比腹痛消失明显滞后。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济简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95%),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55例临床初步诊断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情况,并对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组53例腹腔发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结长径48例〉1.0cm,形态规则,L/S〉2,CDFI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内血供情况。肿大淋巴结分布以脐周、右下腹为主。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是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治疗后复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2例高频超声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和正常儿童淋巴结的高频超声表现。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2例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组的腹部淋巴结进行检测,测量4个较大腹腔淋巴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腹腔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纵×横径)、纵横径比值、皮质及淋巴结门回声特征、淋巴门位置及是否融合。结果:正常儿童腹腔淋巴结横径随年龄增大而缩小。0~5岁和5~10岁组患儿较正常对照组淋巴结均显著增大。以腹腔淋巴结2个或2个以上最大横径〉0.4cm为阳性诊断指标,对0~5岁组患儿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对5~10岁组患儿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为最佳选择。结论:高频超声的检查和分析能协助临床了解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正常表现和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7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分析其相关问题。方法:对472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结果:本组472例患儿均以急性腹痛或反复腹痛就诊,有上呼吸道症状者占74.58%,伴有恶心呕吐者占45.55%,27例右下腹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超声检查472例均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所有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5~10d症状消失。随访425例,随访6d至6月,腹部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均明显缩小,纵横径比值(L/S)小于2。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高频彩超是首选检查方法。抗炎、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脘腹痞满方面改善明显,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研究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后炎症肠系膜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大小、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程度都有其特征性变化。结论:高频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大小、彩色血流信号的变化作出诊断,给临床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