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狐惑病新识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十条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部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狐惑一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症治第三”,论病症三条,即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原文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是说狐惑病的症状类似伤寒,想睡眠但又不能闭目入寐,不论是躺下或起床,都表现精神不安。狐与惑的区别是:咽喉部蚀烂的为惑,前后阴蚀烂的为狐。病人不想进食而且怕闻到饮食的气味,面目一阵红、一  相似文献   

3.
二、孤蜮病 (一)关于狐蜮病的病因病机 狐蜮病即今之湿热伏毒。这种病是因为狐蜮之虫蚀入胃肠,而病象如狐之隐现难测,故名。 张仲景在《金匮.百合等病篇》中说:“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蜮,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蚀于下部则咽干”。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中“狐惑”两字从传统考据之音韵、训诂探源当为“弧蜮”。《说文解字注》指出“狐”并非指狐疑之意,当为“弧”之错讹,为“蜮”的外形特征,指身体呈弧形;“惑”非为疑惑之意,当读“蜮”,即江淮水滨之虫。马王堆出土文献《疗射工毒方》对“蜮”的记载突出其具有“射”的功能,符合“蜮”身体呈弧形的外形特征。“狐惑”表现出的“状如伤寒”“蚀于喉”“蚀于阴”“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状与恙虫致病之“偶有畏寒,伴有剧烈头痛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腋下、会阴、肛门出现无痛的庁;丘疹眼结膜的充血”等表现十分吻合。针对此“弧蜮”症状与恙虫致病,通过地下出土与现存传世文献“二重证据”相互佐证,运用训诂学方法,推理出“狐”为“弧”之错讹,“惑”与“蜮”同源,明晰“狐惑”之源流。  相似文献   

5.
贵刊90年第三期刊载了扬德明先生《狐惑病新识》一文(以下简称“新识”),拜读之余,疑惑不解。“狐惑病”为《金匮要略》中一病名。而“新识”在引证中并没有“狐惑”并见之处.只单取狐与惑加以讨论。笔者就“新识”有关的“狐”与“惑”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在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中有所记载。本病因湿热虫毒引起,“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类似于西医之白塞病。白塞病亦称白塞综合征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具有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的特点。本文浅谈对本病的施护体会。  相似文献   

7.
读贵刊1990年第3期《狐惑病新识》获益非浅,然对其论点难以苟同,今不揣简陋,略陈管见如下: 1.《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  相似文献   

8.
韩斐 《中国医药导报》2012,(33):109-110
本文针对症状繁杂、辨证颇难的"百合病"与"狐惑病",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以"百合知母汤"或"甘草泻心汤"为主,灵活加减,并辅以耳穴贴压,通过养阴润燥、清热安神的方法,对其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无菌性毛细血管炎而致的出血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紫斑”、“血证”范畴。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被杖”。即阳证发斑为阳毒,阴证发斑为阴毒。《小儿杂病诸候·患斑毒病候》指出发斑主要病机,即“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积于胃,毒气薰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在临床上,多见实证,亦有虚实夹杂,瘀热互结之证。笔者根据临床实际,分为三组症候群,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百合病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百合病的定义、病因病理等 ,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见解和说法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百合病的概念、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及和现代医学的关系 ,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1 百合病概念从明代赵以德首次注释《金匮要略》以来 ,历代注家对百合病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1 .1 脉病说《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 :“百合病者 ,百脉一宗 ,悉致其病也”。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加以阐发。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 :“百脉一宗者 ,分之则为百脉 ,合之则为一宗。悉致其病 ,则无之非病矣。”《…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为主治疗狐惑病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中就有论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此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以巩膜睫状体炎,滤泡性口腔炎,急性女阴溃疡为主要特征。故又名限、口、生殖器综合症,多发于女青年。我们自1981年至1987年先后收治5例狐惑病人,以中医治疗为主,分别采用内服,外治的方法(有1例严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关于“阴阳毒”病证的描述仅两条:“十四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阳毒汤”)。“十五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后世称此方为“阴毒汤”)。40多年前学习《金匮》时不知“阴阳毒”为何病,经过40多年的临证,今天笔者仍难确指其为何病,亦未见中医界哪位能实指“阴阳毒”为何病。然而,重要的是此病仲景出有方治: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  相似文献   

1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出自《金匮要略》第三篇,本文以精津理论为主线,从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机特点等方面,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精津互化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现三者均由伏邪致病,具有由实致虚,由热致寒的转变过程,基于如上探讨,可以扩大《金匮要略》本篇疾病谱和治疗范围,从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到肿瘤乃至慢性退行性疾病,对进一步研究挖掘该篇疾病、方剂以及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草泻心汤治疗风湿类疾病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 ,分别用于治疗“狐惑病”和“虚痞”。这是异病同治的经典之作。临床曾反复、长程使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病和干燥综合征 ,疗效较好。白塞病多由中焦郁热或下焦湿热引发 ,而干燥综合征多由感受燥热之邪或内生燥热所致 ,甘草泻心汤能清热解毒 ,泻火而培中 ,且方中重用甘草 ,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切中风湿类疾病之病机  相似文献   

15.
<正> “狐(?)”这一病名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的,关于“狐(?)”的“(?)”字,目前较多见的《金匮》版本以及后世医家的注释本中,大多取用从心的“惑”字,而近年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几版《金匮》讲义均取用从虫的“(?)”。这可能是各自所据版本不同的缘故,但笔者认为恐怕也是对本病命名立意的不同见解使然。对于本病何以取名“狐(?)”,注家各有阐发,有从《金匮》原文“蚀于上为(?),蚀于下为狐”而  相似文献   

16.
白塞病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林昌松教授认为,白塞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虚为白塞病的根本病机,外感邪气为其发病诱因,湿热内蕴为其证候表现。林昌松教授采用《金匮要略》所载的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自拟“白塞方”“口炎方”治疗白塞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林昌松教授基于中医经典的原文记载及临床用药经验,提出甘草之用量宜大,常用30~40 g。针对脾胃虚弱证明显的白塞病患者,治以“白塞方”(由炙甘草、党参、鹿衔草、法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组成)加减,宜用炙甘草;针对湿热炽盛的白塞病患者,拟“口炎方”(组成药物为生甘草、黄芩、黄连、法半夏、干姜、大枣、太子参、薄树芝、淡竹叶、车前子等)治疗,宜用生甘草。同时强调患者平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防止白塞病复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后世又有清热化痰等治法,是否矛盾?如果能明确《金匮要略》“痰饮”概念的实质,解答这个疑惑就易如反掌。仔细推敲可发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历代《金匮要略》注家中,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未能达成共识。许多著作仍然将二者相混而谈,这种误解陈陈相因,造成了今天的疑惑。因此,对《金匮要略》的“痰饮”概念进行辨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止痛法探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止痛法探赜张苏颖山东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研室250014关键词金匮要略疼痛证止痛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2.3疼痛,是杂病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在被誉为“治杂病之宗”的《金匮要略》中,有近1/3的条文论及疼痛。纵观全书,其止痛方法详...  相似文献   

19.
越婢加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由越婢汤加白术而成,用于治疗里水出现一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等症。本文从核心病机、药物组成、临床应用及临证体悟四个方面对本方进行论述,以便为广大的中医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试论狐蜮病     
狐蜮病是以口、咽喉及前后二阴溃烂、痒痛,上下交替出现或同时并见的一种疾病。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蜮阴阳毒证治篇》上说:“狐蜮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