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郑氏喉科医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医、医案、谱牒等献资料,勾勒新安郑氏喉科医学的总体轮廓,初步探析郑氏喉科学术经验。新安郑氏喉科医学历传15世近500年,凡38位业医;业医学科涉及喉科(病种含咽喉口齿唇舌疾病)、大小方脉(内科、儿科),旁及外科、妇科;积累了如“养阴清肺汤”等一批验方秘方;现存《重楼玉钥》等医学作25种,医案7种;学术上强调医需深谙医理,治疗采取针药共施,内服外治并用。  相似文献   

2.
郑梅涧的《重楼玉钥》(简称《重》)是一部喉科专著,该书不仅对咽喉在生理上的重要性及其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独到见解,而且创制了以“养阴清肺汤”为代表的新方剂,这些方剂组方严谨,选药精当,是咽喉病用药特点的充分体现。 1.用药取病归上,组方慎用苦寒 郑氏认为:“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即喉为肺之门户”。“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治咽喉诸疾用药取病归上,使其攻上而不下,诚为善治者”。这里的“取病归上”实包括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及“火郁发之”的用药原则。 析窥“养阴清肺汤”,其中生地黄、云参、麦冬、白芍养阴清肺而润燥;丹皮凉血解毒;贝母润肺化痰;薄荷宣表散热,给邪以外出之径;甘  相似文献   

3.
郑梅涧喉风“拦定风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梅涧《重楼玉钥》之“拦定风热”,是针对喉科某些疾病初起“风邪热毒蕴积于内”、“气凝血滞,不得舒畅”的病机特点,而采用凉血散淤、清热解毒兼以辛散的一种疗法。主要方有紫正散、地黄散、辛乌散、冰硼散等。  相似文献   

4.
郑梅涧,清代歙县人,他著的《重楼玉钥》对诊治白缠风作了重要论述。本文就此作一简介。 一、倡阴亏之说 立养阴之法 历代医家对本病之认识多不深透,或言其症之一二,而未及理法方药。郑氏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证治理论。症状上,郑氏记叙,“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喉间起  相似文献   

5.
阐述郑梅涧、郑枢扶父子二人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辨证审因、制方用药、治疗禁忌3个方面的影响。郑氏对慢喉风的病因、症状、治法等作了扼要的阐述,总结出“本质肾阴不足居多,而喉症属实者少”对后世认识慢喉风的病因病机起了铺垫作用,尤其治疗白喉所创名方“养阴清肺汤”被后世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慢喉风,提出“凡咽喉诸症,切不可发表,虚证不宜破血”及列出属肺肾阴虚证的禁忌药亦对后世治疗慢喉风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春温忌汗”语出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温热经纬·卷三)。叶氏自注云:“……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细玩叶桂之语,所谓“春温”,系指“春令大热,外感时邪而病”,“感而即发之春温”,实属风温;与“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之春温迥异(伤寒指掌·邵仙根按)。所谓忌汗”,系指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忌用麻黄等辛温之品,  相似文献   

7.
《喉科秘钥》为清代流传较为广泛的喉科著作之一,因原题“古歙西园郑氏原辑,许佐廷乐泉增订”,所以一直被视为新安郑氏喉科世家的重要著作.但通过考证发现,《喉科秘钥》实际是对清代医家张宗良所撰《喉科指掌》略作增删而成:删去了卷2“制药法”部分,补入吴氏(名已不可考)的“喉科24症歌诀”及丹药12首.因而可以断定,《喉科秘钥》并非西园郑氏所作,作者当属张吴氏,书中反映了张宗良与吴氏的学术思想.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喉科秘钥》现有14个版本存世,而通过调研得知,现存版本实为12个.另外《中国医籍志》、《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工具书对本书作者、书名、版本的著录有误,当予纠正.  相似文献   

8.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9.
郑渭占,字梦熊(1882——1966),晚年自号松巢老人,为西园喉科之后裔,积六十年之临床经验,名著于徽浙之间。笔者整理其医案数以千计,初具体会,今特介绍其一二。 一、力主辛凉,着眼疏降 咽喉为肺胃之系属。外感时邪病毒客于咽喉,病之初期多在卫分气分之间。《医学正传》有“喉症沾实之法,先宜发散,次宜清凉”之说,但郑老力主辛凉清里而兼散表。里热宜降火,常用连翘、银花、石膏之类;表证宜疏达,每用薄荷或桑叶,恶寒重者则加荆芥,防风,惟不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峻汗之品,连寒邪束表者亦不例外。推求其意,当因表寒  相似文献   

10.
任继学教授对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理论见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导师任继学教授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方面的独到见解。提出本病的中医病名应为“肾风”,病因强调禀之因及药害;病机突出了络病和邪伏咽喉,认为邪伏咽喉为慢性肾风发生发展的关键治肾风要重视治咽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学说”源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于《金匮要略》,其主要内容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我们在温病高热中运用“治未病学说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卫气同治 温热病邪传变迅速,极易透卫入气形成气分炽盛证候。温热病中,卫分证多短暂,往往卫气交错,复杂多变。临床上即使温热之邪初在卫分单纯以辛凉剂恐难控制其病势。临床实践证明:温病高热截断于气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张德超、王怀义氏亦极力推崇“卫气同治”之说,以防温热炽盛于气分。姜春华氏也强调:“温病乃以热象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3.
急喉风为喉风之重症,其发病急骤,病变迅速,易至呼吸困难甚而衰竭。丹阳名医贺季衡为孟河医派名家,善治疑难杂症,在喉风治疗上有独到经验,以辛凉散邪、清热化痰、降气平喘、清营凉血之法,予麻杏石甘汤合贝母瓜蒌散加减,透邪与清热并重,平喘与化痰并举,体现了经方、时方合用的组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16.
方成培与郑氏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季新安医家、曲艺家方成培与新安郑氏喉科交谊胜于“至亲密友”。郑梅涧授传方氏喉科医术,为方氏家传秘本《授医秘录》作序,为方论授运气学说。方氏参与《重楼玉钥》命名、作序、修订工作。方氏与郑枢扶合著《重楼玉钥续编》。郑枢扶将方氏家传喉科三首秘方补入《重楼玉钥》。方氏遗存医籍(含亲笔墨迹)、乐律曲谱、医用工具在郑氏宅中。方氏为郑氏喉科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伴有咽部症状的IgA肾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所致.“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风热之邪,上犯咽喉,风热入里或直入少阴,结于下焦,灼伤血络,故见尿血.急性期多为风热邪毒或湿热之邪搏结于咽喉,循经下犯至肾;迁延期则多为气阴两虚证.临证采用尿血宁、养阴清肺汤等加减,药用荆芥、连翘、金银花、赤芍、玄参、僵蚕、蝉蜕等.  相似文献   

18.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19.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