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养生思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方能真气从之”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共养”即形体与精神的共同养护。基于“形神共养”理论,糖尿病患者“动以养形”倡导运动及“脾动”,“静以养神”主张“心静”,可促进机体气血畅通、脏腑调和,有助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不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防治原则中“合理运动、科学饮食、心理治疗”相符,同时也符合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其中静神是养生八字经的重要部分,静神是指静养元神、节用识神,虚静恬淡、精神内守,心理疏导、解郁除烦,形神兼俱、修为气质.元神在脑,源于先天,需静养而固藏,识神在心,源于后天,需节用而勿耗;基于养生四大流派静神思想,提出精神守持于内,心思宁静平和,怡情养性则心安;针对当下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3.
形神共养 抗衰延年——中医抗衰老原则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形体与精神活动应协调统一,彤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养生抗衰必须坚持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使形神协调,共同促进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所阐述的养生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体道"是二者养生的共同原则。形神兼养是二者具体的养生方法。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以静,养形以佚。导引、服气、药物养生等是二者常见的炼养方术。《黄帝内经》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但其养生思想的落脚点却是日常百姓的饮食、起居、情志等的调养,其养生思想更平实,更具实践性。《淮南子》认为通过体道返性、和于术数等,亦可以成为"真人",这为后世道教养生提供了源泉;但其通过养生、养性、体道而成为真人的方法,对普通人而言,则较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5.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集大成之功法,在习练过程中强调形、气、神的三调合一。调气是三调合一的关键与核心,可使神志趋于宁静并且指导形体的运动。华佗五禽戏调气养生是人体气机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一方面以形体为物质基础,对气进行功能性的调节;另一方面将气看作物质,对机体气机的功能进行调节。"百病生于气",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气的调节有关,人体之气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一身之气皆是分布到脏腑与经络之中,脏腑、经络气机失常则机体生变。调脏腑经络之气,以使人达到阴阳平调、气顺体健的状态是习练华佗五禽戏以防病治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形与神俱""形神兼养"作为中医药学原创优势,体现了国学原理的整体观.身心医学或心身医学倡导国学崇仁德、尚和合、重教化的形神兼养理念与医疗实践,展现其实践美学.本文阐述气聚成形,形立而神生."仁"既为神与形的关联,也是天地人神贯通之理.身心医学或心身医学相应于中医药学形神共俱与形神兼养的医学实践,体现出形与神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心主血脉、主藏神,为形神并重之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心悸的证治体现了形神同调的思想.从调形的角度而言,仲景以调形为先,将心悸的主要病理因素归为水饮和痰浊,治疗上以蠲饮涤痰为法,形和则神昌;从调神的角度而言,仲景以调神为上,善用桂枝配甘草以辛甘化阳、养心安神,因其既可平冲悸以调神,亦可通血脉以调形,神安则形全.从形神同...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观,整体恒动观,形神相因观,指出形神俱养、动静结合是运动养生的指导原则,认为八段锦、太极拳是运动养生的特色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中重点提出神、形、肾三者在养生、长命中的重要作用。神有捍卫形体,制御情志,和调五脏,主持升降出入的功能。“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只有强神,才能全形。形是人身的基石与屏障,形健则脏腑和调,百脉流畅,阴阳气血无盛衰而绝壅滞。肾为作强之官,关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肾主藏精,精养神而养形,生命的强力原出于肾,故曰:“得强者生,失强者死”。神、形、肾三者,为养生之大要,三者相互滋助,相互为用。神御形,神不御形则形弊;形舍神,形不舍神则神亡;肾养神颐形,肾伤则形神俱伤。三者常是健则同健,伤则俱伤。颐养神、形、肾,才能却疾健体而寿终天年。  相似文献   

10.
外阴苔藓样疾病属于中医学“阴痒”“阴蚀”等范畴,主要表现为外阴慢性瘙痒甚或疼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状态。瘙痒-搔抓-压力之间存在恶性循环,是典型的形神疾病、内外共病,治疗上唯有打破此循环才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形神一体论源自《黄帝内经》,其在本病的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形”即形体,“神”即心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损”即瘙痒等躯体症状,而“神伤”即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状态,形神相因为病,互为因果,形损渐及神伤,神伤进而加重形损。因此,对于此类形神疾病的治疗,应当注重形神同调。本病内有脏腑功能失调,外有局部皮肤病变,治法上应当采用内外合治。通过中药外洗缓解局部瘙痒症状以疗其形,配合中药口服辨证施治以调其神,标本兼施,辅以中医学传统的情志疗法,加以生活调摄,通过调形以养神,调神以守形,方可有效缓解疾病的相关症状,最终达到守神全形、形与神俱,为外阴苔藓样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东汉名医所创的五禽戏,是我国较早的成体系养生导引术,具有颇好的健身养生效果和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华佗五禽戏旨在模仿五禽的肢体动作和神态韵体,借以刺激联属人体脏腑、分布于周身的经络及穴位,通畅经络,以便气血流通舒畅,阴阳调和;通过拉伸经筋、柔筋健骨,以达柔软筋骨、延缓衰老的效果;借肢体移动配合呼吸,通过经络连接脏腑,增强脏腑功能,并模仿五禽神态以养心调神,保持心神宁静,达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效。  相似文献   

12.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13.
《内经》及先秦诸子的养生、康复思想主要有二: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人体本身,即“形与神俱”的整体观。为此提出“形神共养”应是中医养生和康复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包括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其形神合一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其形神合一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在其养生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合一理论对于指导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颐养天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养生理论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调节情志、注重养生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遵循中医养生理论,只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适应自然环境,使身体与自然相协调,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把握"少欲""守中"原则,保持健康平稳的心态,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过悲过喜过怒;适度用神,避免过度熬夜劳作,方能使神气充足,精神内守而提升自身应对能力;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形神兼养,达到形充神养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  相似文献   

18.
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心肝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而致抽动,为形病;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情绪障碍等,为神病,治疗时应注重"形神同调".从心肝出发,以治肝调形、养心安神为治则,发病初期重在调形,以疏肝行气息风为主,佐以安神;发作程度重,合并共患病,应调形安神并重,治宜泻火平肝,重镇安神;抽动缓解期以健脾滋肾、养心安神为...  相似文献   

19.
"调神与调形针法"是马铁明教授基于传统中医整体观念的"形神一体观"提出的针刺方案,在调节患者精神状态的"神"的同时,也调节由组织结构改变的"形",从而达到形神共调、内外和谐、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符合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文章旨在对马铁明教授从"形神一体观"角度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思路及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细毫针调神,粗毫针调形,将"形神一体观"在针具针法的应用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综合治疗方案,对现代心身医学的发展以及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内经》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 ,试从辨证的形神一体观和具体的形神兼养大法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总结 ,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并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和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