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改变CT检查气道异物的儿童双上肢的摆放体位,来明确双上肢和颈胸椎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分析行气道CT检查的1~48月患儿103例,CT检查时根据双上肢摆放位置按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A、B、C 3组,A组34例,B组36例,C组33例。A组患儿双上肢上举置于颈椎两侧,B组患儿双上肢置于胸椎两侧,C组患儿双上肢用海绵垫抬高约45°置于胸部两侧。采用荷兰飞利浦128iCT进行数据采集,记录3组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颈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B组(4.33±0.72)和C组(4.19±0.63)均优于A组(3.71±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61,P<0.05);胸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4.21±0.47)优于B组(3.71±0.39)和C组(3.92±0.42),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71、-2.08,P<0.05);DLP间的差异,B组(57.7±6.8)mGy·cm高于A组(51.6±7.6)mGy·cm和C组(51.3±6.3)mGy·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儿童气道异物CT检查时,将双上肢抬高45°置于胸部两侧,会改善气道CT检查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图像优化技术对低剂量胸部CT平扫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采用NeuViz Prime CT行胸部CT平扫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为低剂量组,B组为常规剂量组,分别采用100及120 kV管电压;两组均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参考毫安秒分别为70及140 mAs。根据重建方法的不同,将低剂量组分为A1、A2两个亚组,A1组为低剂量迭代组,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 50%)重建图像;A2组为低剂量AI组,采用AI图像优化算法进一步优化A1组图像;B组采用迭代算法(ClearView 50%)重建图像。通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的值,比较A、B两组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A1、A2及B组感兴趣区的噪声值(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以Likert 5级评分法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A、B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1.48±0.49)mSv vs.(5.30±1.40)mSv],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72.1%。在图像质量方面,与B组相比,A1组SD较高且SNR及CNR较低(ZSD=-4.24,ZSNR=-2.54,tCNR=-2.27,P<0.05)。经AI优化后,A2组的SD显著低于B组(ZSD=-28.24,P<0.001),且SNR及CNR显著高于B组(tSNR=-26.04,tCNR=-36.88,P<0.001);两组图像噪声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在肺内组织结构显示方面优于A2组(χ2=4.96、7.04,P<0.05)。结论 在辐射剂量降低约72.1%的情况下,经AI优化的低剂量胸部CT图像可达到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第3代双源CT机,Turbo Flash扫描模式,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90 kV,螺距2.0,ADMIRE算法。常规组采用128排CT机,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120 kV,螺距1.2,FBP算法。比较两组图像中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CT值、主动脉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位高年资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结果 试验组患者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38±4.77)和(53.41±8.44) HU,主动脉SNR为2.82±0.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68±6.26)、(42.66±6.32) HU和2.58±0.61(t=5.608、7.897、2.162,P<0.05),而主动脉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TDIvol、DLP、E分别为(3.09±1.02) mGy、(107.57±32.81) mGy·cm、(1.51±0.46) mSv,常规组分别为(7.00±1.80) mGy、(261.65±73.93) mGy·cm、(3.66±1.03) mSv,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14.680、-14.756、-14.756,P <0.05)。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中,使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提高了图像的SNR。  相似文献   

4.
宁夏儿童头颅、胸部CT辐射剂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宁夏地区儿童头颅、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水平,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CT辐射剂量优化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地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市、县、区不同规模医院1~2周内儿童(≤15岁)头颅、胸部CT的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患者有效剂量(E)值;并将CTDIvol、DLP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与其他国家推荐的DRL值进行比较;所有儿童分4个年龄组:<1岁、1~5岁、6~10岁、11~15岁。结果 走访调查39家医院,调查CT设备47台,采集头颅断层扫描1 134例,胸部平扫636例。头颅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44.2 mGy、456.2 mGy·cm;1~5岁:57.2 mGy、659.6 mGy·cm;6~10岁:61.1 mGy、668.7 mGy·cm;11~15岁:63.6 mGy、849.3 mGy·cm。胸部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5.0 mGy、89.2 mGy·cm;1~5岁:5.9 mGy、124.8 mGy·cm;6~10岁:6.0 mGy、167.9 mGy·cm;11~15岁:7.1 mGy、235.0 mGy·cm。结论 宁夏地区儿童胸部CT的辐射剂量与其他报道相近,但头颅CT的辐射剂量相对偏高,且各年龄段均存在偏高现象,尤以婴儿患者较著;应加强宁夏地区儿童头颅CT的辐射剂量优化与监管,增强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的剂量控制意识,提高对辐射相关风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行颈动脉CTA的患者(BMI 20~25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20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自动mAs,应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80 kV,自动mAs并限制最大值为150 mAs,应用FBP和IMR重建。两组病例对比剂均采用碘帕醇(370 mg I/100 ml),用量32 ml,注射速率4 ml/s,注射完毕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 ml。以画感兴趣区域(ROI)的方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血管CT值、SD值(图像噪声)和同层面邻近肌肉CT值、SD值(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图像,采用四分法对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低剂量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和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CT值分别为(479.87±70.28)、(514.78±82.69)和(436.50±89.87) HU,高于常规剂量组图像CT值(295.63±34.75)、(325.09±37.81)和(286.93±36.46) HU (t=-6.47、-5.76、-3.66,P<0.05);低剂量组IMR重建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颈动脉的SNR和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t=-7.54、-3.55、-5.31、-7.13、-5.28、-8.35,P<0.05)。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颈动脉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低剂量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Z=-2.87、-3.69,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13) mSv较常规组(2.22±0.36) mSv降低73.0%。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扫描联合IMR,可使颈动脉CTA获得良好图像质量并大幅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儿童CT扫描部位及有效剂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剂量监控软件分析儿童CT扫描部位及辐射剂量构成,分析比较儿童患者与14周岁以上患者单次扫描剂量差异。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剂量监测软件,调取本院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过CT扫描的125 147例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儿童542例,14周岁以上患者124 605例。根据儿童患者扫描部位和扫描剂量,分析儿童各年龄段剂量差异,比较儿童与14周岁以上患者各扫描部位的剂量差异。结果 头颅(39.67%)、四肢(36.90%)是儿童最主要进行的CT扫描部位,腹部(20.77%)及四肢(48.87%)是构成儿童有效剂量的主要部位。儿童组随着年龄段升高,单次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2,P<0.05)。儿童组平均DLP及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567.38±433.03) mGy ·cm和(5.58±5.45) mSv,均明显小于14周岁以上组的(737.75±172.40) mGy ·cm和(11.07±2.59) 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4、-4.12,P<0.05)。各扫描部位中,除儿童组颈部及四肢平均DLP高于14周岁以上组(Z=-2.04、-3.97,P<0.05),其他部位儿童组均低于或相当于14周岁以上组,换算为有效剂量,除14周岁以上组胸部平均有效剂量高于儿童组,其他部位儿童组均高于或相当于14周岁以上组(Z=-3.03、-3.11、-4.12,P<0.05)。结论 儿童CT在扫描参数及剂量控制上进行了优化,但由于儿童较14周岁以上患者更加敏感,对儿童的防护仍需引起重视,儿童CT扫描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不同扫描方案检查所致婴幼儿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估算方法,并寻求快速估算眼晶状体吸收剂量的实用方法。方法 通过设置7种临床标准扫描方案,对1岁年龄组仿真模体进行扫描,利用布放在模体不同位置的热释光探测器(TLD)测量剂量,最后测量结果分别用组织因子转换和个人剂量当量转换两种方法来估算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同时将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与CT剂量指数(CTDI)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7种临床标准儿童扫描方案CT检查所致的婴幼儿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分别为(9.96±0.69)mGy(头部轴向)、(7.01±0.42)mGy(头部螺旋)、(12.60±0.97)mGy(副鼻窦)、(12.97±0.42)mGy(内耳高分辨)、(0.63±0.03)mGy(颈部软组织)、(8.89±0.44)mGy(颈部颈椎)和(0.34±0.01)mGy(胸部常规),不同组之间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6.826,P<0.05)。不同扫描部位,CTDI值与眼晶状体吸收剂量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r=0.986~0.999,P<0.05)。结论 采用儿童CT扫描条件,婴幼儿眼晶状体吸收剂量单次剂量范围一般不会超过阈剂量。另外,通过读取CTDI值,利用线性关系,可快速估算眼晶状体吸收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位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位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 kg/m2;B组,BMI介于2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重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 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P=0.000)。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 t=-8.417,P =0.000);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00);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00)。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希氏束起搏与普通起搏术中患者射线暴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希氏束起搏(HBS)和右心室心尖起搏射线暴露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记录无锡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并分析30例希氏束起搏患者(HIS组)的手术总体及各阶段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CD)和透视时间,并与同期右心室心尖植入心室电极的双腔起搏器(RVA)的32例患者(RVA组)对比。结果 HIS组和RV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76.8±13.1)和(66.0±10.8)min(t=3.386,P<0.001)、透视时间为(698.2±113.7)和(293.3±63.9)s(t=14.709,P<0.001)、透视剂量为(391.3±70.0)和(162.3±40.5)mGy(t=13.694,P<0.001);与右心室心尖电极植入过程相比,希氏束电极植入过程的透视时间[(501.2±112.3)和(103.4±30.6)s]及透视剂量[(279.9±65.0)和(57.3±13.8)mGy]明显增加(t=15.864,Z=-6.524,P<0.001)。结论 与右心室心尖起搏术相比,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更长,辐射剂量更大,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能最佳kV(CARE kV)技术在成人胸部CT成像的应用及其对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将6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A组39例,行CARE kV技术扫描;B组30例,行标准120 kV技术扫描。比较两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以及分析A组管电压的选择与体重指数(BMI)关系。结果 A组平均CTDIvol(11.00±3.89)mGy、DLP(294.05±91.17)mGy·cm及E(4.12±1.28)mSv分别低于B组(16.64±1.20)mGy、(475.99±41.16)mGy·cm、(6.66±0.58)mSv(t=-7.653、-10.151、-10.150,P<0.05),与B组比较,A组总体E降低了38.14%。A组实际使用电压范围80~140 kV,管电压的选择与患者BMI呈正相关(r=0.627,P<0.05)。A组中非肥胖组患者E较肥胖组(BMI≥28 kg/m2)减少了31.74%(t=4.322,P<0.05),而B组中非肥胖组患者E与肥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部CT成像中,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的不同而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从而能够在保证图像诊断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总体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基于水当量直径(W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W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衡量指标的儿童头颅、胸部及腹盆部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DRL)典型值,衡量本医疗机构CT检查辐射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头颅1391例,胸部1386例及腹盆部1035例患者CT影像资料,分别记录其年龄、CTDI_(vol)、DLP,手动测量最中间扫描图像的前后径(AP)、左右径(LAT)、兴趣区面积(AROI)及面积内CT值(CTROI),按照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学会(AAPM)报告方法,计算有效直径(d)、WD、转换因子(f16/32XSIZE)及SSDEWD;将各检查部位分别按照年龄及体型进行分组:按照年龄分为<1、1~、5~、10~、15~岁5组,各分组患儿数分别为:头颅252、320、400、380及39例;胸部188、320、399、398及81例;腹盆部75、310、310、300及40例。头颅基于LAT分为<12.5、12.5~、14~、15~、16~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151、222、319、399及300例;胸部、腹盆部基于d分为<15、15~、20~、25~、30~cm 5组,每组患儿分别为胸部275、527、400、165及19例;腹盆部403、410、184、34及4例。统计各分组内CTDI_(vol)、SSDEWD和DLP的第75百分位数,将其作为DRL典型值;并比较CTDI_(vol)和SSDEWD在衡量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按年龄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头颅、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4.9~24.1、1.8~4.5和2.0~7.5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14.7~18.9、4.2~6.9和4.7~11.8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260~505、40~185和65~435 mGy·cm。按d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胸部、腹盆部DRL典型值分别为1.8~6.8和2.2~9.2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2~9.1和4.9~13.0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分别为40~255和85~545 mGy·cm。头颅按LAT分组,以CTDI_(vol)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1~23.1 mGy;以SSDEWD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14.3~18.5 mGy;以DLP为衡量指标的DRL典型值为240~475 mGy·cm。头颅除年龄<1岁、LAT<12.5 cm分组外,CTDI_(vol)均大于SSDEWD,头颅CTDI_(vol)为(18.63±3.24)mGy,SSDEWD为(16.38±1.81)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0.001);胸部、腹盆部各分组CTDI_(vol)均小于SSDEWD,胸部CTDI_(vol)为(2.77±1.02)mGy,SSDEWD为(5.22±1.26)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89,P<0.001);腹盆部CTDI_(vol)为(3.36±1.82)mGy,SSDEWD为(6.27±2.44)mGy,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5.16,P<0.001)。结论本医疗机构DRL典型值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合理且较低水平,SSDEWD较CTDI_(vol)能更准确反映辐射剂量,亟需建立基于SSDEWD的DR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儿童CT扫描受检者剂量参数的调查, 探讨上海地区儿童CT扫描剂量分布情况, 并为建立上海地区儿童受检者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在上海地区全部4家儿童医院开展儿童头颅、胸部、腹部CT扫描受检者剂量普查, 调查对象按年龄0~、1~、5~、10~15岁分为4个年龄组, 每个年龄组调查30例, 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 分析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之间和同一部位同一年龄组不同医院之间CTDIvol、DLP的差异。结果头颅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5、25、28、43 mGy和402、477、504、752 mGy·cm;胸部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7、2.2、2.8、5.4 mGy和40、48、75、176 mGy·cm;腹部CT扫描时, 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4.9、4.4、8.2、12 mG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在估算腹部CT扫描时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Philips 256螺旋CT扫描仪对18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在左肾静脉主干层面测量每例患者的左右径(LAT)、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ED),同时记录每例被检者的CTDIvol值及体模的扫描直径,计算SSDE。将患者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3组:A组,BMI<20.0 kg/m2;B组,BMI介于20.0~24.9 kg/m2之间;C组,BMI>24.9 kg/m2。分别比较180例被检者及不同体质量指数组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异。结果180例被检者CTDIvol和SSDE分别为(9.91±2.91)和(14.01±2.8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4, P<0.01)。A组CTDIvol和SSDE分别为(7.96±1.83)和(12.83±2.52)mGy (t=-8.417, P<0.01);B组分别为(9.28±1.76)和(13.62±2.18)mGy(t=-15.051,P<0.01);C组分别为(12.19±3.65)和(15.39±3.47)mGy(t=-4.535,P<0.01)。此外,3组SSDE分别较CTDIvol平均增加了62.83%、 47.80%和28.40%,即CTDIvol过低估算被检者的辐射剂量,且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CTDIvol与SSDE之间的差值越小。结论 SSDE能够反映特定体型的被检者进行腹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CT扫描条件下人工智能(AI)系统对胸部模体内实性结节检出效率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于仿真胸部拟人模体内各肺叶和肺段均匀放置不同CT值和直径的60颗不同形态的仿真结节。应用GE Revolution evo CT对胸部模体进行扫描, 通过调节管电压80、100、120和140 kV, 噪声指数(NI 10~40, 间隔2), 其他参数固定, 采集64组不同参数图像。在AI软件上记录仿真结节检出情况并计算检出率与误检率, 不同形态结节分别计算;记录每次扫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不同管电压对类球形结节和不规则结节的检出率、误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噪声指数对类球形结节和不规则结节的检出率、误检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10.57、17.77、9.33, P<0.001)。不同管电压对CTDIvol、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噪声指数对CTDIvol、D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9.87、60.92, P<0.001)。结节的检出率与噪声指数、CTDIvol、DLP...  相似文献   

15.
《Radiography》2023,29(2):334-339
Introduction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output dose (volume CT dose index [ CTDIvol], and dose length product [DLP]) of 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ATCM) determined b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P) and posteroanterior (PA) direction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fou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pper abdomen and/or chest–to–pelvi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ere included. Patients underwent two series of CT examinations, and localizer radiographs were obtained in the AP and PA directions. The horizontal diameter of the localizer radiograph, scan length, CTDIvol, and DLP were measur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an length; however, all the other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 direction. The mean horizontal diameter was 33.1 ± 2.6 cm and 35.4 ± 2.9 cm in the AP and PA directions of the localizer radiographs, respectively. The CTDIvol and DLP in the PA direction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7–8%.Bland-Altman plots between AP and PA localizer directions in upper abdominal CT showed a positive bias of 1.1 mGy and 30.0 mGy cm for CTDIvol and DLP,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ly, chest–to–pelvic CT showed a positive bias of 0.93 mGy and 69.3 mGy cm for CTDIvol and DLP,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output dose of ATCM determined b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PA direction was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e AP direction.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P direc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optimizing the output dose using ATCM.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Based on the evidence of this study, localizer radiographs obtained in the AP direction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optimizing the output dose in CT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单能量成像结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及自动能谱协议选择(automatic spectral imaging mode selection,ASIS)技术在个体化降低患者门静脉造影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120例临床需进行上腹部增强检查的受检者资料(男80例,女40例),按扫描方案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120 kVp扫描,噪声指数(NI)=10,对比剂用量为450 mgI/kg,图像采用50% ASIR重建;B、C两组采用能谱成像模式,NI=10(B组),NI=13(C组),对比剂用量均为300 mgI/kg,图像采用60 keV+50% ASIR重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图像中门静脉、肝实质的平均CT值及其差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3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B、C两组对比剂用量较A组降低了约30%。A、B、C组图像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68.22±17.82、209.06±20.07、211.03±25.60,B、C组与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5、-8.680,P<0.05)。A、B、C 3组门静脉与肝实质CT差值分别为60.01±17.01、106.63±25.83、107.72±25.39,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6、-9.857,P<0.05)。SNR分别为8.48±1.41、12.64±2.94、10.77±1.94,CNR分别为5.16±1.80、8.13±2.54、7.32±1.8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3±0.68)、(4.75±0.54)和(4.53±0.64)分,B、C组的SNR、CNR和图像质量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2、-6.064、-6.050、-5.308、-8.912、-6.779,P<0.05)。A、B、C组CTDIvol分别为(12.15±5.02)、(12.34±4.18)、(10.03±3.13)mGy,DLP分别为(348.62±155.99)、(355.56±131.07)、(287.10±92.25)mGy·cm,E分别为(5.23±2.34)、(5.33±1.97)、(4.31±1.38)mSv,相对于A、B两组,C组的CTDIvol、DLP和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2.147、2.147、2.812、2.702、2.702,P<0.05),分别降低了19%。结论 CT门静脉成像时,选择NI=13,60 keV结合50%ASIR重建及ASIS技术可以个体化降低患者的对比剂剂量和辐射剂量,并提供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