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其引发的疼痛和截肢风险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降低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的发生率尤为重要.糖尿病高危足据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归于“消渴”“消肾”“麻木”“血痹”“络病”“脱疽”“无脉症”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方药内治法均有较多记载,故文章从古今中医名家相关论述中探讨其病因、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脱疽病因病机的框架结构,并探讨其内涵与外延。[方法]以时间轴为导向,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以"脱疽"为关键词检索秦汉至清末时期各医家的医集著作,并与图书馆书籍进行校对,将文献中有关脱疽病因病机的文段进行串联,对其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脱疽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大略分为四个时期: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丰富于宋元,完善充实于明清;凝练其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衡,寒凝致瘀;热毒蕴结,灼伤精气;气阴耗损,脉络瘀阻。[结论]通过对脱疽病因病机框架结构的分析,不仅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还为现代医学疾病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并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及科学研究者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尚德俊 《吉林医学》1993,14(5):269-270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包括在我国传统医学的“脱疽”(脱骨疔)、“痹”、“瘀血”等疾病范围。临床上,不应当把“脱疽”当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或把慢性肢体功脉闭塞性疾病统称为“脉管炎”,更不能以“脱疽”、“脉管炎”包括所有周围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
1.关于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简称“脉管炎”)属周围血管病的一种,祖国医学称为“脱疽”,其病机总属阳气虚弱,络脉闭阻,气血凝滞,病变为肢体末端局部组织缺血、疼痛、无脉和坏疽。故治疗用活血化瘀法似乎无问题。但如何应用,确值得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在脉管炎治疗过程中是一基本方法,在各期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疗效也是肯定的。但如果长久或  相似文献   

5.
尪痹病名及其证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尪痹不但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也可以包括现代医学中其他一些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的疾病,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临床观察也主要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一痹病总病因病机,也是尪痹的总病因病机。尪痹的治疗大法是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且能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  相似文献   

6.
血栓性静脉炎,中医名之谓“脆脱、“恶脉”、“脉痹”、“血痹”等.以局部疼痛、肿胀、条索状硬结为其特征。自拟通脉愈膜汤治疗血栓性静脉炎2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五体痹是指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五体痹的五种痹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联系,如SLE合并的皮疹、关节肌肉疼痛、雷诺氏症、抽搐、股骨头坏死等都与相应的五种痹证相似。SLE合并五体痹标志着病情的加重,关系到疾病的预后,且五体痹的病机复杂。本文分别从SLE合并皮痹、SLE合并肌痹、SLE合并脉痹、SLE合并筋痹和SLE合并骨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则及方药进行分析,论述了治疗SLE应分清疾病受累部位,重视辨病选药。探析中医辨治SLE合并五体痹,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8.
脱疽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证治异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动脉硬化闭塞症都属于祖国医学的“脱疽”范畴。本研究结合临床体会,从鉴别诊断、病因病机及治疗大法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探讨,认为脉管炎属于“虚瘀证”,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痰瘀证”,故应综合脉管炎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不同病机及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部病变属祖国医学“消渴脱疽”范畴。近年运 用中医药疗法,大大降低了截肢率。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作 一综述。 1 病因病机的研究 (1)消渴日久,阴血久伤,营阴不足,肢体筋脉失于濡 养,肌肤溃烂,“不荣则痛”。或阴损及阳,阳虚不能温养经 脉,疼痛而发凉。熊氏等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 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以气虚血瘀,阳气不达为病机 关键。张氏认为本病多因消渴病伤阴,阴液虚亏,外则阴损  相似文献   

10.
中医活血疗法在ASO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局部表现,属中医学脉痹和脱疽的范畴。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ASO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运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近3年多来中西医治疗ASO的情况综述如下[1-4]。1 对ASO的认识 ASO属祖国医学的瘀阻、脉痹、脱疽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气虚血瘀、痰浊凝滞等有关。人到中老年,先天之肾气已衰,后天之脾胃亦弱,加之思虑过度与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方归龙汤加味治疗消渴脱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基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中治疗阴疽的四法“疏稼土、通地脉、助根本、回阳气”,对消渴脱疽的病因病机及院方归龙汤加味治疗消渴脱疽进行分析,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根据文献研究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消渴脱疽的病机为阳气亏虚、气血失养、经脉闭阻,故临床上遵从陈实功的阴疽治疗四法“疏稼土、通地脉、助根本、回阳气”,在归龙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加白术、陈皮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此为疏稼土;加黄芪补气升阳、通脉行滞、敛疮生肌,此为助根本;加附子助阳行气,此为回阳气。所举验案,诊断为消渴脱疽,证属阳虚血瘀,符合归龙汤加味方之病机,治之而获良效。[结论]归龙汤加味充分体现了《外科正宗》中脱疽治疗四法,治疗消渴脱疽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疽第一节附骨疽附骨疽是临床常见病,应当掌握本病发生之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附骨疽或因疗疮,痈、麻疹余毒为患,或因外伤后感染邪毒而发。若体虚感受风寒湿亦可发病。  相似文献   

13.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脉痹”“、脱疽”等范畴。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应从气虚血瘀立论,尤其对其早期患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大法。益气活血方是以益气药与活血药为主组成,可补气扶正、提高脏腑功能,使机体正气充足、血运旺盛,达到疏通血脉、通络止痛、祛瘀生新、破瘀散结、气血调和之目的。临床用药分为以补气为主,佐以化瘀;化瘀为主,辅以益气;化瘀、益气并重以及与其他药物配合等方法。针对其病因病机,创经验方黄芪通脉汤加减治之,其疗效肯定,远期效果良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论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阐述了《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认为消渴扫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脏腑柔弱、气血衰少、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咸味,二阳结,热蕴于内等有关。在分类及临床表现方面,《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临床表现则主要是:身热、多汗、多饮、善饥、消渴、咽干、口干、善渴以及多尿、饮一溲二,脉微小等症候,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内经》提出了“治之以兰,除陈气”,“治消瘅.....则高梁之疾也”等治疗方法;提出了“脉实大者,病久可治,脉悬小坚者,病久不可治”,“饮一溲二,死不治”等预后,从《内经》对消渴的认识得出,消渴不但有虚实之异,还有阴阳寒热之分。强调治疗应辨证施治,不徒有清泄解热,且有芳香发散,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是常见多发病,笔者认为其病位在心之络脉,心之络脉痹阻,气血不通是其主要病机.风、寒、湿、热、痰、瘀、虚均可为其致病因素,且诸因素常相互杂合、转化.此与“脉痹“的病理论述相符.笔者通过文献复习,旨在探讨“脉痹“理论与心绞痛相关性,及祛风舒络开郁法治疗心绞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痹病相关病名及病因病机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痹"字或指病机,或指症状,或指病名."痹"作为病名,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等,都是指狭义的痹病.狭义痹病的病因病机学说,经历了从湿痹、风寒湿痹,到湿热痹、瘀热痹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治疗血痹重证的首选方。《金匮要略&#18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对于君药的生用还是炙用问题,仲景并未明确指出。笔者认为选用炙黄芪为好,现结合血痹的病因病机发病原理及治疗浅析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比中医脉痹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CAS与脉痹密切相关,故提出CAS从脉痹辨治。与脉痹相似,CAS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为血脉瘀阻,其治疗当扶正祛邪、虚实兼顾,活血化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治本注重从心、肝、脾、肾论治,治标重视气滞、痰浊、瘀血、热毒之象。临床多采用行气活血法、益气化瘀法、健脾祛痰法、补肾活血法、解毒活血法。  相似文献   

19.
中风疾病是由于风、火、痰、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产生。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之邪气不同,以及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风病虽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的多样,病机演变的变化多端,更与患者发病原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中风后致假性延髓麻痹等形态改变。这就使得内科疾病更显其复杂和重要。正确地采用判断病种、病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提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