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近几年文献发现,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较多,且疗效显著,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耳针、电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通络止眩针刺法、“阴中隐阳”针刺法、枕部排刺法、搓针法等,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液黏稠度,调控微循环;调节血浆内皮素的释放,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多种机制相关,现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以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更为严谨的理论依据。部分机制仍在研究中,今后应进一步挖掘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作用机制,使针刺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巴曲酶的治疗组和使用阿司匹林、西比灵等一般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3.3%和4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疗效显著,可早期减轻患者病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4.
5.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往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现已统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在中医学中属“眩晕”、“中风先兆”等范畴.现把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失眠中医又称"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这类病症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则彻夜不眠,并伴有头痛、头晕、健忘、多梦等症状,患者病程超过1年以上,这类失眠就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失眠。一些患者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者,很多镇静催眠类西药副作用大,患者深受严重的不良反应之苦,也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多变,反复不愈,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68例给予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照组68例给予盐酸倍他司汀,均治疗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天麻素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偏盲、失语、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咽部感觉及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和震颤,常有下颌反射、掌颏反射亢进和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讲话不清,流涎,强哭、强笑等,为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假性延髓麻痹是脑中风后遗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笔者在脑中风后遗症的吞咽困难单元中,应用针刺联合刺血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并与同期单纯应用针刺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以观察针刺联合刺血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岐黄针疗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对生活质量健康观察。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经颅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眩晕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在改善脑供血情况均有恢复,治疗组患者潜伏期及达到波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岐黄针疗法与普通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比较,岐黄针疗法优点突出,见效快,患者痛苦少,能迅速缓解的眩晕症状,患者接受度高,生活质量好。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强力止晕汤治疗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强力止晕汤,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头重如裹、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评分和总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升高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搏动指数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度胆红素异常、胃肠道反应、心慌)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力止晕汤对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福  杨明珊 《河北医学》2006,12(5):440-441
目的:观察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经验穴)、肩井、大椎、陶道、太冲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8例老年性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单纯用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48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相应颈夹脊、风池、外风池等穴是治疗老年性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应用长春西汀3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点,1次/d,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50例,应用丹参2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点,1次/d,1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辅检指标(血、尿常规,血流变、血糖、血脂、肝肾功能、TCD、头部CT)。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84.00%,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2 d内起效率比较,P<0.05(治疗组88.33%,对照组52.00%),显示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轻微。结论长春西汀是一种良好的微循环改善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起效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天麻钩藤饮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纳入100例。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分西药组50例和中西医组50例。西药组治疗采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中西医组治疗采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对比干预前后2组血液黏度差异以及疗效水平情况。结果:干预后中西医组血液黏度明显较低,中西医组疗效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患者症状好转,在临床可考虑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西医组、中药组内耳鸣、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28.9±10.2)h、(30.5±11.3)h和(46.8±11.6)h、(50.3±12.6)h,2组两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我科门诊及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9例,利用随机化的方法,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接受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体针热补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共治疗15次,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观察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情况及治疗后疗效比较,并且比较半年后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5),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热补法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发作间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行TCD、BAEP、CDFI检测,并与51位正常受试者相应检测结果对照.结果:PCIV患者TCD异常率为80%,BAEP异常率7...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是颈部病变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眩晕。人迎穴为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穴,与多条经脉相通,联属各个脏腑,是重要的经穴之一。针刺人迎穴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疏通全身气血之效。且人迎穴具有复杂的治疗眩晕的生理解剖结构基础。临床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颇佳,其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运用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督脉和督脉经穴与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介绍作者采用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并举医案为鉴。[结果]采用督脉穴位治疗10次后,患者眩晕明显好转,颈肩酸麻感减轻,随访三个月,再无复发。[结论]临床中应用督脉穴位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可以取得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