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高压氧)和对照组(传统针刺+高压氧),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FMA、FI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优于传统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92例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神经干刺激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穴位针刺方法,7d为1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BI指数评定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并对2组临床疗效、上下肢肌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8.3% (36/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7% (27/46) (P<0.05),上肢、下肢Ⅰ~Ⅱ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级、Ⅴ~Ⅵ级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ugl-Mer评分、BI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干刺激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软瘫期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分期针刺规范化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180名,随机分组为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康复组(C组)。3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在总的临床疗效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和康复组(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BI量表、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量表积分治疗后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和康复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期针刺疗法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范红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1003-1004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对脑卒中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样在社会上就存在着大量的卒中后功能障碍患者,其中肢体功能障碍尤为突出,导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1]。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日益受到广大护理同仁的重视。现将其相关资料综述如下。1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护理脑卒中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成为我国危害人们健康极其重要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幸存者中60%~80%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很多,有的疗效较好,有的尚在探讨中。现就国内外在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应用针刺联合磁振热治疗7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均经CT或MRI确诊,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都为发病2周~6个月后的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姚舜  郝玉鹏  康洪  张艳 《黑龙江医学》2013,37(7):596-59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康复训练和功能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发病两周内的脑卒中偏瘫迟缓期的入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和对照组(针刺)。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肌张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评定采用Brunnstrom分期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并且处于软瘫期的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早期诱发软瘫期上肢肌张力的出现,缩短脑梗死软瘫期,并可显著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我科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特点,对2008年1月~2010年8月50例脑卒中软瘫期病人采用良肢位的早期运用,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老年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进行委中穴、曲泉穴、风市穴、阳陵泉穴、悬钟穴、足三里穴、膈俞穴、三阴交穴,风池穴和血海穴针刺治疗。结果:针刺治疗老年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60例后痊愈25例;好转12例,进步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结论:针刺治疗老年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有很好效果但是应由有经验医生操作效果才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和传统体针疗法在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腹针组和体针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综合训练,腹针组给予腹针治疗,体针组给予传统体针治疗。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复评测方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腹针组和体针组的Barthe指数和ADL指数均有提高,腹针组优于体针组。结论腹针疗法对于急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后常见并发症,临床针刺治疗具有明显优势,治疗方法多样,且均有显著疗效。现就对本病各种疗法的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和对照组(单用通督调神针法),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以风府、大椎、百会、腰阳关、至阳为针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热敏灸,取穴范围为肩髃、天井、三阳络、外关、阴陵泉、悬钟附近的热敏点,灸至热敏现象消失。治疗前及治疗4、8周末,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定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脑卒中后残疾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m index,CSI)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MAS分级逐渐改善,MBI评分逐渐升高,改良Rankin、NIHSS和CSI评分逐渐降低;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MAS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治疗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Rankin和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仅C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配合热敏灸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过程中每组均脱落2例,每组最终完成病例数均为3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周6次,所有患者均接受28 d的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升高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风假性球麻痹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资助项目--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一个子课题的研究结果.针灸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疗效,有大量的古、现代文献为针灸治疗本病症的选穴及操作提供临床证据.编写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方法,对指南编写中遇到的问题,如病症的选择、临床问题的产生、文献的查阅与评价、推荐方案的形成等进行了确定并最终完成了指南的编写任务.从编写背景、编写难点和解决方法、主要内容、特色4个方面对<中风假性球麻痹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腹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患肢水肿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肢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立治疗组(腹针组)30例和对照组(一般针刺组)30例,分别用腹针和一般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其对中风后偏瘫患肢水肿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0.0%,腹针组疗效优于一般针刺组(P<0.05).结论腹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肢水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作用。方法:对8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的患者采用针刺廉泉、风池、翳风、完骨、翳明、供血及舌下放血治疗,并与对照组8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对照组有效率71.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吞咽及舌体运动功能,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黄顺贵  黄艳红  陈文  吴艳红 《中医学报》2016,(11):1811-1814
目的:观察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组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Ashworth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做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Ashworth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NF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