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125I粒子植入联合热疗治疗中晚期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9例中晚期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联合热疗的方法和经验。采用手术或B超、CT引导下植入0.4~0.7mCi^125I粒子,41处病灶共710个粒子。术后进行热疗,随访观察血象、免疫学指标、肿瘤学指标、影像学改变等,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学指标显著下降。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5例,无变化(NC)3例,疾病进展(PD)4例,客观有效率为75.9%(22/29),局部病灶控制率93.1%(27/29)。1例肺癌植入粒子过程中出现气胸。2例出现粒子移位(肺内)。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热疗治疗中晚期肿瘤近期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综合治疗中晚期肿瘤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体表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局部疗效和副作用。方法2003年4月~2013年4月对105例(共123个部位)因体表难治性恶性肿瘤出现疼痛及肿瘤压迫等症状行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每1~2个月 CT 复查1次。结果105例共123个部位平均每个部位植入粒子13.6颗。局部疗效:CR 17.1%(21/123),PR 73.9%(91/123),NC 8.9%(11/123),总有效率(CR+PR)91.1%(112/123)。局部疼痛缓解有效率88.8%(87/98),肿瘤压迫症状缓解率85.7%(18/21)。并发症发生率16.2%(17/105):穿刺针道出血9例,治疗后肿瘤破溃4例,放射性皮炎2例,神经损伤1例,粒子脱落1例。结论125 I粒子植入治疗体表难治性恶性肿瘤微创、简单、安全、有效,对晚期患者可明显改善肿瘤的局部情况,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125I粒子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操作技术相关及放射性损伤并发症。植入通道及使用粒子数与术前放疗计划一致者为87.50%(21/24)。术后2个月,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达50%以上者占75.00%(18/24);术后6个月累计生存率均为91.67%(22/24)。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大小、分期、植入粒子与术前放疗计划吻合程度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碘油化疗栓塞(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共35例,17例经过TACE治疗后2~4周行CT扫描,采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所需粒子数目及预计放射剂量,B超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复查CT,计算并调整放射剂量。粒子植入术后定期复查CT及AFP等指标。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全部病例术后无局部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毒性不良反应少。术后4 d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3个月后复查CT,肝内病灶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4例;6个月复查,肝内病灶CR 3例,PR 10例,SD 2例,疾病进展(PD)2例,其中PR、CR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转移。随访1年,1年生存率58.82%。结论 TACE联合B超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巨块型肝癌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 结果 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 W 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8月84例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共植入粒子3 630粒,其中肿瘤≤3.5 cm患者平均17粒;肿瘤>3.5 cm患者平均46粒,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植入成功。患者植入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完全缓解(CR)者为40例,部分缓解(PR)36例,疾病稳定(SD)8例,总有效率(CR+PR)为90.5%。术后随访3~45个月,患者平均生存率期为16.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64.3%、31.0%。 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瘤内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难治性、复发性、转移性肝癌的一种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手术去势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植入^125I粒子并同时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40例,年龄52~87岁,平均73岁;Gleason评分为3~9分,PSA检测为0.24~2736.46ng/ml,临床分期为T3N0M0。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植入粒子71±15粒。术后随访10~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5个月。远期手术并发症(〉1年)尿失禁发生率为2.5%(1/40),轻度血便发生率为10%(4/40),尿道直肠瘘发生率为2.5%(1/40)。1例在术后69个月死亡,有5例在术后平均15.8个月出现PSA生化复发,累计PSA无进展患者生存率为86.9%。结论:运用^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手术去势术治疗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长期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姑息手术以及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3种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1994年3月-2005年10月,我院对103例无法切除的胰腺癌分别行放射介入(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15例),胆肠、胃肠吻合术(姑息手术组,60例)及姑息手术同时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28例)。结果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术前的疼痛的21例术后疼痛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4.3%(3/21)及76.2%(16/21),显著高于其他2组(x^2=6.305,P=0.012;x^2=4.525,P=0.033)。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显著长于姑息手术组(7个月)及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2个月)(P=0.0005)。结论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胰腺癌可行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或转移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择30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疗后复发或转移患者。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边缘外放1cm,转移瘤为影像学边界。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60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中位粒子数24颗。10例粒子剂量低于130Gy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和胸部x线片,了解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3~33个月,中位数12个月。全组局部控制率为93.3%(28/30),2例因局部复发死亡。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1.7%和19.4%,中位生存期12个月。无严重皮肤反应。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对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2例晚期肺癌(鳞癌15例,腺癌7例),瘤体最大径5-12 cm,在CT引导下行PMCT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病灶位于胸壁上或大血管、大气道周围的部分划为粒子治疗区域,其他病灶的大部分区域为PMCT区域。结果22例PMCT均为1次手术、多点治疗,共植入^125I粒子712颗,平均每例植入32.4颗粒子。术后2个月并发症包括少量咯血(7例)、气胸(4例)、PMCT术后发热(17例)、肺部炎症(11例)、少量胸腔积液(6例)及粒子移位(2例)。PR 15例,SD 5例,PD 2例,有效率68.2%(15/22)。15例术前疼痛者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11例)或明显减轻(4例)。22例随访4-18个月,平均7个月,PR、SD的病灶均未见增大。结论PMCT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病灶≥5 cm的晚期肺癌疗效肯定、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12.
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癌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9月,对16例肺癌(12例肺转移癌,4例肺癌术后复发)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麻醉。术前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行三维治疗计划,确定粒子数目、空间分布和粒子针数目。既往放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10Gy,未行放疗为140~160Gy。计划靶体积包括临床靶体积加1cm外周。每颗粒子活度为0.40~0.70mCi。中位植入粒子38颗(15~145颗),术后即刻行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3例术后1周加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45~50Gy。结果中位随访14个月(6~47个月)。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3.8%(15/16)和93.8%(15/16)。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6~24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0/16)和37.5%(6/16)。6例死于全身转移,3例死于恶液质和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肺癌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肯定,粒子治疗后配合外放疗和全身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头癌的价值。方法2005年10月~2012年8月,16例胰头癌在CT引导下采用经皮经胃(10例)或经皮经肝经文氏孔(6例)穿刺胰头癌植入^125I粒子,术后1、3个月进行cT随访。结果16例^125I粒子植人全部成功,植入粒子12~38颗,平均23.5颗,放射性粒子分布良好,间距均〈1.5cm。穿刺过程中无一例并发症发生。6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120~195U/L(正常值为25~100U/L)),未经特殊处理2—3d后转为正常,无胰漏发生。术后发热4例,体温均〈38.0℃,未经处理第2天恢复正常。未发生胃肠道漏,经肝脏穿刺患者未出现肝功能异常,穿刺针道无肿瘤种植性转移。右上腹和腰背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7分,平均4.5分),患者食欲增加。术后3个月患者均生存;术后1、3个月行上腹部增强扫描,3个月时肿瘤CR2例(12.5%),PR10例(62.5%),SD3例(18.8%),PD1例(6.2%)。结论对晚期胰头癌失去手术机会者,胰头癌合并有全身性疾病不能承受手术治疗者,以及不能承受化疗和体外放射治疗者,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对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收治的12例原发性鼻腔NK/细胞淋巴瘤的疗效。结果完全缓解率33.33%,部分缓解率58.33%,疾病进展患者占8.33%。1年生存率91.67%,2年生存率58.33%。结论放化疗联合对原发鼻腔NK/T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125I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6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的操作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CT、MRI平扫或增强扫描确诊的脑胶质瘤,包括原发性脑胶质瘤20例,脑胶质瘤术后复发23例,脑胶质瘤外放疗后复发17例。治疗前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快速病理证实,根据术前计划确定的粒子数目、空间分布、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计划靶体积(PTV)等,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4~46颗,^125I放射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6、30、33 Mbp/颗,放射性总活度为132~1196 Mbp,粒子间距为0.5~1.0 cm。MPD为80~110 Gy。穿刺点为1~2处,每处穿刺点调整进针方向2~5次。术后即刻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结果按照WHO疗效评价标准,1、2、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48.3%(29/60)、55.0%(33/60)、67.3%(37/55)、70.0%(35/50),脑水肿减轻率分别为55.0%(33/60)、65.0% (39/60)、76.4%(42/60)、78.0%(39/60),1、2年有效率分别为63.8%(30/47)、55.2%(16/29)。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其中1~2级脑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3~4级脑胶质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1年生存率为78.3%(47/60),其中1~2级脑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90.0%(27/30),3~4级脑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66.7%(20/30);2年生存率48.3% (29/60),其中1~2级生存率为80.0%(24/30),3~4级生存率为16.7%(5/30)。并发症包括针道少量出血4例,粒子移位3例,局部脑坏死6例,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脑胶质瘤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脑水肿,提高生存率,症状不同程度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ER/PR,HER2,Ki67,CyclinA2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 2004年10月~2009年12月50例Ⅰ~Ⅲ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含紫杉类(TP/TC或TE/PE/TEC方案)或蒽环类(EC/FEC方案)联合方案,术前化疗2~6周期,45例接受手术,术后完成规定化疗,应用B超结合触诊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化疗前后肿瘤中位最大径分别为3.6 cm和2.2 cm,有统计学差异(Z=-5.723,P=0.000)。临床疗效:CR 3例(6%),PR 35例(70%),SD 11例(22%),PD 1例(2%),临床RR 76.0%(38/50)。45例接受手术,术后3例pCR(3/45,6.7%),3例tpCR(3/45,6.7%)。4年无病生存期(DFS)为86.2%,4年总生存率为93.1%,中位DFS 62.4月[SE:2.535,95%CI(57.450~67.388)]。不同情况下肿瘤缩小比例并无统计学差异,包括月经状态(绝经前vs.绝经后,46.4%vs.40.6%,P=0.536)、激素受体状况(阳性vs.阴性,43.0%vs.42.2%,P=0.929)、HER2(阳性vs.阴性,41.3%vs.43.9%,P=0.774)、Ki67(阳性vs.阴性,47.2%vs.43.1%,P=0.363)、CyclinA2(阳性vs.阴性,34.3%vs.50.0%,P=0.375)、分化程度(高分化vs.中分化vs.低分化,44.1%vs.42.9%vs.41.3%,P=0.983)以及不同化疗方案(TP/TC vs.TE/PE/TEC vs.EC/FEC,52.7%vs.39.8%vs.38.9%,P=0.440)。结论紫杉类及蒽环类药物联合方案用于浸润性乳腺癌的术前化疗,可有效控制肿瘤。ER/PR,HER2,Ki67,CyclinA2的状态与肿瘤缩小比例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Results of radical radio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65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clinical 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cal radiotherapy as the sole local treatment between 1968 and 1986. Chemotherapy was given to 47 patients (72%). The median total radiation dose to the target volume was 6,984 cGy. With a median follow-up in survivors of 41 months, the 5-year actuarial probability of relapse-free survival was 17% and the overall survival was 28%. Thirty patients experienced failure in the treated breast, skin, or draining lymph nodes, for a crude, uncensored local recurrence rate of 46%. Of the factors analyzed, only the response to initial chemotherapy was predictive of local recurrence. Local recurrence was noted in 0 of 3 patients with a complete response (CR) to initial chemotherapy, 5 of 17 patients with a partial response (PR), and 12 of 17 patients with less than a partial response (CR/PR versus less than PR, p = 0.009). We conclude that conventional radical radiotherapy in unselected patients is insufficient to manage the local tumor burden presented by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even when high doses are employ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